APP下载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人物评价
——以袁世凯形象为例

2018-04-01潘心怡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丝路艺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袁世凯教科书历史

潘心怡(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历史是由人类活动构成的,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中都涌现出了相关的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人生故事,既有呼唤时代风云的英雄,又有自鸣得意的小丑——在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中,他们显得分外引人注目。所以,在历史教学中除去“when”、“where”和“what”这几个要素外,“who”就是整个历史课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人物评价关系到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以及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目前,历史教科书中对人物的介绍较为单一,针对有关人物评价的结论,往往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历史人物,也不可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什么痕迹,这又何谈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今天,我将以中学历史课本中的袁世凯形象为例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中学历史教科书对袁世凯这位中国近代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所用的笔墨并不多,集中记录的有这样的一些话:“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清廷任命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主持军政,企图挽救危局。袁世凯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一面向南京政府议和。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事假压力,并制造舆论,替袁世凯撑腰。革命垒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孙中山被迫妥协,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在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次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接着,南京临时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同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牢笼思想,实行民主制度。但是,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却梦想恢复帝制。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就这样袁世凯的形象被定格在了中学历史教科书里:“大军阀”、“反复无常”、“清廷的代言人”、“窃取革命果实”、“阻碍民主思想”、“复辟帝制”的坏人。学生在学习完这些内容之后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对袁世凯的描述仅限于此,学生了解到的袁世凯是单一的、不全面的。显然“坏人”的这种结论并不符合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这一标准。

通过我们阅读一些课外的资料,了解历史学术动态就会发现其实袁世凯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某一些方面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袁世凯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有功之人。他有任事之才、治军之能,实为近代中国务实干练的能臣。袁世凯废除了在中国沿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各级新式学堂教育,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广泛延纳从海外学成归来的新学精英并委以重任。自小站练兵到接掌北洋,袁世凯建立了中国近现代第一支新式军队,采纳西法编练新军,并与徐世昌等编就了迄今仍被军事学研究权威部门取为《中国兵书集成》压卷之作的两部兵书——《新建陆军兵略录存》《训练操详晰图说》。袁世凯废除衙门创立警察治安管理模式,领衔仿效西方建立巡警制度,成立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令中国军警分离。袁世凯还积极开矿设厂办公司,发展实业经济,甚至在遭谴归隐之后还说出“官可不做,实业不可不办”的话语。站在客观历史的角度,袁世凯对中国的军事和工业化有很大的贡献。除此之外,袁世凯对中国民主进程的推进所作出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袁世凯晚清时期高举“立宪”的大旗,几乎是孤军奋战请求立宪,对晚清宪政的形成至关重要。

事实上,许多知名人士和历史学家通过对袁世凯的了解和研究,对袁世凯冷静分析、客观评价,采取了有褒有贬的评价方式。这些评价的共同点是:袁世凯本质上是擅长权术的旧派人物,同时也是爱国者和民族主义者,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重要贡献,而他最大的败笔在于称帝。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教科书中的内容看做是袁世凯的全部,将其全面否定。显然是不对的。一旦接触历史实际,我们就会看到众多的历史人物是不同方面的,以不同形式作用于历史发展的,衡量他们起什么作用,有什么功过,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袁世凯。学生们因为只关注教材,无法全面的了解和评价袁世凯这一历史人物,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作用,在讲到袁世凯的时候,不应该只讲述袁世凯的“过”,还应该向学生传递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教科书中的袁世凯形象,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替学生下结论,教师应该在有重点的具体分析讲述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课堂上可能由于时间较为紧张,不适合展开讲,所以教师可以选择让同学们课后去了解袁世凯这个人物,并以小短文或小论文的形式来反映同学们的结论。

然后根据学生们的结论,教师再做总结。教师在总结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一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除了已有定论的人物外,一般离不开教材的基本观点,以免学生在认识上造成混乱。

评价历史人物,史学界近来提出不少新的方法,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方面论”;二是“阶段论”。方面论认为一个人是多方面的,有时在政治上是个庸才,或者是个昏君,但在其他方面可能是一位出色的人物。当然,对历史人物也可以根据其一生的活动的不同方面进行评价。阶段论,是指对一个人的一生,应当分成各个不同阶段、不同层次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有的人在前期对历史起了一定的好作用,但后期却犯了错。所以要以历史地、全面地去看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还要防止折中论。即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进行评价时必须抓住主要之点,从而做出功大于过或过大于功的正确评价。具体操作方法是分析当时的社会的主要矛盾,找出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分析历史人物的言行对解决社会矛盾,对历史发展所起的客观作用,并以此判断他究竟是功绩占主流,还是过失占主流。功大于过,基本肯定;过大于功,基本否定。以袁世凯为例,事实上,许多知名人士和历史学家通过对袁世凯的了解和研究,袁世凯所处的时期改变社会已经成为历史必然的趋势,袁世凯曾经即使有过功,但也无法掩盖他窃取革命果实、复辟帝制、买国求荣的倒行逆施,所以对他的评价还是以否定为主。

之前的历史教学活动中不太重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但是近年来渐渐开始弥补在这一方面的短缺。许多学校中开始采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这本教材精选了22 位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各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活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把握历史人物,进而可以使学生以人物为线索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

猜你喜欢

袁世凯教科书历史
张培爵之死:袁世凯一手制造的血案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新历史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袁世凯:从来也没有跷过二郎腿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