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艺术思维与美术素养一体化教育
2018-04-01孟昱大连工业大学辽宁大连116034
孟昱(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
现如今中小学美术教育受重视程度面临重重挑战,学生普遍审美缺失,美术常识匮乏,思维闭塞。进入大学后,由于缺乏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观念无法切实得以表达。
通过大量实地考察直击中小学艺术教育现状,问题主要如下:美术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美术专业应届毕业生找工作困难。看似单纯的“老龄化”在教学上却带来诸多不可小觑的问题,首先老教师存在年龄偏大问题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其次年龄带来的另一个问题便是与学生之间代沟加大,对待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弱甚至产生抗拒情绪;再次,长年工作的倦怠情绪加深,对待学生想法与心理照顾能力相对退化,工作热情减退。最后,教学理念更新速度慢,与当代艺术脱节从而导致学生作品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不能妥善的表达自己。美术教师在中小学定位模糊,常需身兼数职,无法专心从事美术教育研究。农村小学师资配备有限,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市内仍存在退居二线老教师担任美术教师,无专业基础,上课方式多为照本宣科。而高中义务教育后的美术课学习仅限鉴赏,无法实际操作。课时少,实行间周上课。部分高中甚至不开设美术课程。经走访得知美术教师人数少,课时量大,专业教师提高自己时间有限。学校并未给有意愿深造老师提供便捷与帮助,使老师受现实问题约束。其中,班主任老师对待美术课不配合,也成为艺术素养培养阻碍条件之一。由于,学生档次参差不齐,课程时间有限,教师往往采取对待能力强同学重点培养,中等稍加点评,差生干脆忽略。做不到因材施教,逐个点评。而这一系列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学生缺乏常识,思维混乱。学生(年龄范围不局限于低年级)常出现所答非所问的情况。
针对这一系列的现实存在情况,提出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一体化艺术教育的分层性与进阶性内涵。从而,针对各个阶段提出艺术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切实提高美术素养一体化教育。所谓一体化教育即构建从小学至大学“直通车式”的教育模式,即“小学-审美兴趣启蒙,中学-人文情怀培养,大学-思维表达训练”,环环相扣,一脉相承。
小学阶段,强调 “审美兴趣启蒙”,不仅有利于学生建立内在创造力的输出途径,而且有助于学生增长认识外在世界的好奇心,这将使学生的求知欲与创造力自然养成。中学阶段,在“审美兴趣启蒙”的基础上,艺术素养教育转向 “人文情怀培养”。这里的“人文情怀”是强调艺术的人文本质与自我情怀。也就是说,审美兴趣启蒙之后,如何树立学生的自我情怀,并认识到艺术的人文本质,就成为初中与高中艺术教育的重点所在。大学阶段,在“人文情怀培养”的基础上,艺术素养教育必须强调“思维表达训练”,所谓“思维表达训练”是指当代艺术语境下思维方式的批判性与创作表达的观念性,二者相辅相成。独立思考、批判思维、观念输出是“思维表达训练”的特质,更是现代大学艺术教育的灵魂。
当代艺术思维注入艺术教育的路途任重而道远,但回归于今日校园所产生的林林种种的问题无不体现对待艺术教育的不重视,当代艺术对于建构学生思维逻辑能力,辩证观念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体化教育的提出与实施一定会让艺术教育从根源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