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塞尚及作品《静物》
2018-04-01关晓悦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关晓悦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艺术与科学的发展是有密切联系的,从人们追求对真实的刻画、将绘画作为记录的手段,到印象派画家们对光影的追求,人们在不断探索科学原理的的同时也在对艺术技巧进行探究。人们对艺术的看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世界的认知、对自然规律的思考,艺术与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科学的力量介入艺术,让艺术家们能以更多的角度认识、观察这个世界,扩宽了艺术领域的视野,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涵。而艺术的异想天开又往往给科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西方绘画经历了长时期的写实主义,画家的自我情感与主观感受也长时间受到了禁锢,印象主义发展到后期,对自然现象的过于追求使之陷入了它的框架之中,充斥着对自然直接描摹的意味。塞尚是这个环境下的突破者,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结构并重组物象,他追求坚实恒久,留下别具一格的绘画意味。
塞尚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画家,他出生在法国,那个时代的巴黎正是全世界新思想的汇集处。塞尚在他的一生中接受了许多新思潮,他的艺术风格也逐渐变得成熟,不再一味追求让物体的形体局限在色彩和光中,强调空间应有的坚实感、厚重感,尝试巧妙地安排色彩在整个空间中的布置,对物体造型结构的处理并有意识地采取变形手法被后世称作“现代之父”。
聚焦《静物》这张画,画面中酒瓶与一篮水果被安排在略有倾斜的桌面上,看起来十分和谐。在这幅画中无论是苹果还是瓶子,都摆脱了以往表面质感、光线的追求,显示出了强烈而有感染力的立体感与结构感。可能直观地一眼看过去会觉得整个画面桌面倾斜、物品歪曲、衬布也像锡纸一样,质感僵硬。但是只要继续体会更深层次的东西就能感觉到,色调清晰明快,一反印象派对光线的追求而营造的朦胧,却有着层次感与空间关系,着重物体的空间感,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彼此影响。塞尚很重视画面的色彩构成,他曾说“对画家来说,只有色彩是真实的”、“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静物》这张画中白色的桌布与桌布上的苹果的鲜艳颜色形成强烈的对比,体现出色彩之间的冷暖对比关系。他重视色彩的表现力,摒弃传统的素描观念,他将物体抽象概括为大大小小、冷暖不一的色块,这些色块组建起了这块空间。
在《静物》这幅画中,所有的东西都不是我们日常中看到、视野中熟悉的物体形象,却更加真实。艺术并不是单纯的对现实表面性的复刻,更重要的是要发掘内部的内涵,与画家个人的主观认识、情感相结合,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富有创造性的。从古希腊罗马时代至之后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表现认识也更加深刻。物体成为画面中符号重要的一点就是绘画者本人的解读。例如《静物》中的苹果,它既是苹果却又不是苹果,既是“苹果”这一物象,却离开了苹果表面质感的束缚,它在画面中是一个由色彩块面组成的物体,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而是由与其余诸如瓶子、衬布、背景灯互相关系结合而成的立体物。它有它的立体空间,是真实存在的。塞尚的画面就很能够给人扑面而来的强烈冲击感,他探究物体之间、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物体间相互影响关系中构建立体空间。他从不同位置角度观察物象,用重复断断续续的、粗重的线条描画对象,这些线条是开放的,这也意味着空间的推移与物体之间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是他与传统绘画的一大不同之处。塞尚画面中的空间不再虚无缥缈,而是有着厚重的坚实感。他没有“太细”地观察事物,没有被表面所蒙蔽,因此在读塞尚的画时同样也不能看的“过于清晰”停留在表面形象的感受上。眯起眼睛,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直击画面的本质就可以发现画面中的物体是多么有分量,撼动人心。
由塞尚的《静物》也可以联想到中国绘画之中。传统中国绘画更加强调的是意识而不是具体物象。谢赫在六法论中第一条就指出“气韵生动”的要求。但是详细谈论,什么是气韵?如何才是气韵生动却是无法用文字详细地给予描述定义的。意识就需要人主观的理解、主观情感色彩的参与。而中国画中的每一笔、每一处留白都有互相之间的深层,画面符号与现实物象也是“似是而非”,呈现出的精神世界。可以看出,艺术是相通的,西方绘画与中国画有着互通的地方,回到塞尚,回到《静物》这幅画,西方绘画给人的感受更多是对物体的详细描绘,尽管画面有人性的因素但还是以写实为主,至印象派对光线的敏锐捕捉,但还是从表面去看实物,到后印象派,如塞尚、梵高等画家,绘画不仅仅是对物体,对表面材质、对光线的细致刻画与表现营造,而是能从根本物象之所以存在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从色彩的互相关系之中去探索,描绘物象的根本,更多地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绘画的语言更多是个人的理解,是情感的表达,绘画更加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