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歌曲的美学价值与演唱研究
——以高为杰《元曲小唱(3 首)》为例
2018-04-01王偲郦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王偲郦(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中国艺术歌曲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音乐艺术。自上个世纪 8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及演唱迎来了又一次大发展和大繁荣,成为了当代中国声乐艺术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著名作曲家高为杰先生于2014年所创作的《元曲小唱(三首)》艺术歌曲,除了其精湛的作曲手法令人折服,作品取词于中国艺术歌曲中较少被采用的元曲则是其另一大亮点,使得作品展现出当代艺术歌曲创作所遵循的美学价值。
一、当代艺术歌曲的美学价值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艺术创作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许多作曲家们纷纷以学习和借鉴的姿态,借鉴和学习中外各种音乐创作的新思潮,音乐创作技法的融合与曲风的多样化让艺术歌曲的创作、演绎都更加趋于多元化。有的作品接近于欧洲艺术歌曲的表现方式,而有的则具有突出的美学价值。当代艺术歌曲一方面体现了学习欧美作曲技术,走发展民族音乐道路的思想;另一方面,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具有“诗化”的意蕴和典雅的气质等独特的美学特征。这种“中西合璧”的创作方式,使艺术歌曲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又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1.1 极富意蕴的诗歌之美
诗贵意境,词贵意象,是诗界的一种习惯的说法,并非歌词歌诗无须讲究意境,恰恰相反,意境美是中国艺术歌曲歌诗的重要的美学特征。【1】中国从古至今无数诗人、作家创作了数不胜数经典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作曲家们将古典诗词特殊的内涵和美学韵味与旋律、节奏的创作相结合,使得诗词的高度凝练与含蓄蕴籍与音乐的抑扬顿挫相碰撞,产生出的音乐意境之美、音乐形象的灵动之美,给听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纵观历史,道家的自然乐论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音乐思维方式。
1.2 极富民族性的技巧之美
当代艺术歌曲是一种运用技巧来表现音乐的艺术,作曲家们对于技法都有严格要求。在创作中,作曲家认为艺术歌曲是旋律与歌诗的完美融合,只有扎实的音乐功底才能将优秀的艺术歌曲演绎出淋漓尽致的效果。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音色和文化特色,在借鉴西方作曲技法的同时,充分的将中国民间音乐素材融入到艺术歌曲的作品创作当中,对于展现不同的音乐色彩,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内容的诗化、旋律的美化、伴奏的优化、风格的个性化使当代艺术歌曲的美更具一种“当代中国特质”,即民族性、标识性、现代性。
1.3 极富生活气息的现实之美
笔者在大量对比艺术歌曲创作至今80多年的各类作品中发现,中国当代艺术歌曲还有一个突出的美学特征就是更多的融入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例如,歌颂祖国的艺术歌曲有《长江之歌》,描绘爱情的有《嘎哦丽泰》,表现怀念的有《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等。这些歌曲成为了雅俗共赏的代表性作品,更变成我们人民心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作曲家在歌曲创作中的写实不仅促进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突出了贴近社会生活的现实之美,在人民的现实生活中起到了积极地鼓舞作用,使听众们不单愉悦身心,更能陶冶情操,作品还会一直成为经典流传下去。
二、《元曲小唱(三首)》的文学内涵与音乐美学特征概述
2.1 《元曲小唱(三首)》的文学内涵
高为杰先生创作的《元曲小唱(三首)》是一组以三首音乐形象关联的声乐曲组成的套曲,是根据元曲诗词所谱曲的一组古诗词艺术歌曲。该作品的歌词出自三位元代不同的词作家,他们分别是徐再思、贾云石和有着“秋思之祖”称号的马致远。三首曲子分别命名为《折桂令·春情》、《中吕·红绣鞋》、《落梅风·蔷薇露》。这三首曲词,虽非同一作者所写,但联接起来倒很像是描写一个女子爱情故事的三部曲: 从初恋的痴情相思,到热恋的缱绻不舍,及至最后失恋的伤心幽怨。[2]这三位词作者都是元代著名的散曲作家,他们彼此擅长的题材、风格不尽相同,但组合在一起时,恰巧却能将曲中的主人翁的恋情从相思、相爱、相离的过程描写得淋漓尽致,至情至深。如第一首歌曲《折桂令·春情》中运用“明喻、暗喻、借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一位古时候少女相思成疾,坐卧不宁、魂不守舍,夜间相思情之切的情景。第二首《中吕·红绣鞋》俗中透雅,用唯美的语言文字描写了一对热恋的男女浓情蜜意、沉醉其中并渴望夜更长的情景。第三首《落梅风·蔷薇露》则是以景入情,描写了少女孤单一人,带着怨恨和愁闷盼君而君不来的惨景,哀伤之情的弥漫,也让人不由自主心生对女子的怜悯之情。三首曲词从文学的字面上看,是比较通俗易懂的,这也充分展现元曲的特征,且更贴近现代人理解文字的习惯,用来进行当代艺术歌曲的创作,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学范本。其所描写的爱情三部曲,好似一部画面流畅的叙事型电影,非常生动、真切,又富于个性。
2.2 《元曲小唱(三首)》的音乐美学特征
结合当代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我们不难发现,歌曲在美学追求上虽然颇具民族性、写实性,但仍然是以我国传统音乐中审美的主要特征“韵”为核心,其追求“意蕴悠长”的美学境界。这样的审美意境与中国绘画的审美有相似之处。中国绘画常使用“留白”,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也常常在旋律制造“无声的空白”,即用最少的音表达最深邃的情感,营造出“空灵”的美感。[3]作曲家高为杰先生在创作这个作品时也是遵循了这样的美学原则,旋律尽可能的保留其古朴典雅的韵味,伴奏的织体写作像是一幅水墨音画,与演唱的旋律交相辉映。如第一首《折桂令·春情》中有多处的长音,在塑造音乐人物时候,长音可以不一定唱满,适当地处交给钢琴伴奏部分来衬托和推动,更有利于营造相思之苦的音乐气氛。有时伴奏戛然而止,留给人声长音的自由延长,这样的艺术效果更耐人寻味,更有美学的韵味,容易使听众们被古代女子纯真、执着的相思之情打动,深深陶醉于其中感到“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之美感。综合来看,作曲家高为杰在创作该曲时,结合曲词的语言风格、韵律、内容、形式,深入地探究其音乐美学价值,将音乐的文学性与美学特征充分地融入其创作的理念中,既保留了元曲中略带古风的音乐特色,同时又兼具一定现代化通俗性的音乐语言,使得词曲达到水乳交融,浑然天成地展现音乐的形象同时又颇具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韵律之美。
三、《元曲小唱(三首)》的歌曲演唱难点及二度创作
元曲与唐诗、宋词等其它艺术题材不同的是,在风格上显得更加通俗化一些,用韵表现出更大的灵活自由度,也更加趋于散文化,这就使元曲的音乐表达更显平易近人,而且必要时在演唱中还可添加衬字,以增添歌曲的艺术表现力。[4]对该曲风格拿捏得当,对歌曲的难点合理的运用技巧加以演绎,并进行巧妙的二度创作,可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1.重复部分的演唱技巧
重复乐句的演唱在歌曲的情感技巧处理中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表面上看并不是最大的难点,但是在该曲中,重复乐句的处理得当,将收获不一样的音乐效果,相反,若忽视了这个难点,将使音乐如同“白开水”一般,乏淡而无味。以第三首《落梅风·蔷薇露》为例,为了演唱时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女子被辜负后的哀怨,作曲家在一开始的“蔷薇露”、“荷叶雨”以及中间的“人影孤”这三句曲词其后加入了衬字“啊”,其中“人影孤”在唱时被重复一次,也就是说,在实际演唱中衬字会出现四次。所以对这几处的演绎,将第一、第三处衬字演唱得顿挫、有棱角,而第二、第四处衬字则处理的简洁、柔软。这种重复部分演唱处理,使衬字之间产生情绪上的对比,惟妙惟肖的表现出女子从苦闷到哀怨的情绪转换,是每一句陈述后的一声慨叹,处理得当,将十分令人动容,也符合美学原则当中的“气韵生动”的原则。
2、演唱气息的流动性运用
在这首歌曲里边,气息的运用还是要遵循大部分古诗词艺术歌曲所要求的气息运动方式,即流动且具有循环性,乐句的演绎应该流畅,力度的分配应合理,换气气口应规范。如第一首《折桂令·春情》中,乐句“身似浮云,心若飞絮,气若游丝”从文学的角度是断句的,在演唱中的,换气应迅速而平稳,让每一句进入到下一句时候都有一种向前推动的音乐表达,给人一种换了气好似没有换气一般的丝滑、流动之美感。因此,我国传统的音乐的演唱中的“上小下大,管道如针,气息如海”的理念要通过平时的声乐训练更好地积累并运用于此,才能在演唱时让气息的支撑好似“强力发动机”般源源不断地给予更好的支持与帮助。
3.巧妙地进行演唱中的二度创作
在每位演唱者演唱音乐作品时,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音乐演绎的二度创作,这是对于曲作者在谱面上未注明的内容进行更个性化的展现,我们在演唱的过程,其实就是将我们从诗词音乐中感悟的美,通过声音再现给听众,所以二度创作必须建立在巧妙传达“情”与“境”之上。演唱者要遵循创造性与忠实性的统一,即在尊重曲作者的要求的基础上再加以自身个性化的演唱处理与表现。如第二首《中吕·红绣鞋》中展现夜晚相会的一对男女之情的头3句歌词"挨着、靠着、看着、笑着、听着、数着、愁着、怕着"这八个词,如果只是机械式的按拍子唱,将让人觉得好似念经一般,如果把这8 个词按“强、弱、次强、弱”的规律表达,并且“靠、数”采用下滑音演绎,则会让音乐更符合词的音节规律。在尾音处理上,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歌、足”两字加入一个倚音的处理,则可以使音乐的线条更柔和,充分展现男女的甜蜜恩爱的情谊,更容易将听者带入音乐的情境,这也充分贴合诗歌的语言音节之美。
结语
《元曲小唱(3 首)》以传统与现代创作技法相结合的当代艺术歌曲,表现出了兼收并蓄、尊重差异的整体美感。而当代艺术歌曲的发展承担着反馈、监管社会形态、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责。我们作为学习者和演唱者,应该明确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认真地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总结,不断地完善和提升音乐的审美能力与修养,在演唱实践中,合理的加以个性化的创造,并遵循作品的意境美、韵味美、音乐美的总体美学标准,才能在实际的艺术呈现中,展现出惟妙惟肖的音乐人物形象,实现真正能感动观众的艺术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