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古诗词艺术歌曲—以道情《渔翁》为例

2018-04-01李雪莹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丝路艺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道情渔翁郑板桥

李雪莹(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前 言

说起体现中国古典文学和音乐高度融合的声乐艺术表现形式,必然非古诗词艺术歌曲莫属。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中,它是典型的代表,其歌词言简意丰,结构凝练,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道情《渔翁》作为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典型作品,用精炼的歌词充分描写了渔翁自由自在的天地,表现了其无羁无绊的性格,同时也道出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以及对渔翁生活的向往。对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的解析和演唱处理的讨论,有利于更深刻的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本文采用的是郑燮作词,王震亚编曲的版本(见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艺术歌曲选集》上卷)。

一.道情《渔翁》的创作背景

道情是一种曲艺形式,一开始是源于演唱道教歌曲的道曲,大多宣传出世思想。南宋时,有人开始用简板和渔鼓作为伴唱乐器,其内容形式以唱为主、以说为辅,道情的编写也更显通俗,到了明清时期,道情的演唱更为兴盛。

道情《渔翁》的作者郑燮,字克柔,清代著名书画家,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早年家境贫穷,在友人资助下入学。乾隆元年中进士,历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他廉政爱民,深受百姓尊敬。后来因荒年为民请赈,助民胜诉,得罪豪绅而被罢官。晚年寄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他诗、书、画俱精,《道情十首》是他的代表作,而《渔翁》则是《道情十首》的第一首。

关于《道情十首》创作时间,历来颇有争议。一说作于雍正三年,一说作于雍正七年。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清郑板桥书道情卷》中《道情十首》的跋语是:“雍正三年,岁在乙巳,予落拓京师,不得志而归,因作《道情》十首以遣兴。”而传世的《板桥集》中说作于雍正七年。这两种说法都出自郑板桥本人,因此也分不清孰是孰非了。

二、道情《渔翁》的歌词解读

古代的文人墨客一般不会直抒胸臆,通常将自己的情怀寄予他物,因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唱词多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人、物进行勾画描写,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宋代李仲蒙有言:“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1]郑板桥也在《渔翁》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怀。

道情的开场白写到:“我先世元和公公,流落人间,教歌度曲。我如今也谱得道情十首,无非是唤醒痴聋,销除烦恼”,也许他是想要借此“醒人醒世”。郑板桥怎样让人“醒”?且听他描述,“文章两汉空陈迹,金粉南朝总废尘,李唐赵宋慌忙尽。最可叹龙虎盘踞,尽消磨燕子春灯”,功名利禄是靠不住的,时光匆匆流逝,功名最终都要化为尘土,在郑板桥看来,反倒不如“老渔翁,一钓杆,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清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最后两句写时光一点一点逝去,很使人警醒。《渔翁》是道情十首中的第一首,字字写景,句句是情,听起来意境悠长辽远,心神俱寂,怎不教人偃息尘心,顿生出世之感?道情《渔翁》的歌词通俗易懂,简洁凝练,善用比、兴,其意深沉宏远,具有纵观千年的历史意识和醒世觉人的劝诫作用。

三、道情《渔翁》的演唱处理

古诗词艺术歌曲所表现的是诗歌和音乐的完美结合,在演唱这一类的作品时,演唱者不仅要真正了解诗人创作时最初的内心想法,也要对作品本身有所了解,发挥演唱者本身的创造性思维,营造出作品的意境。道情《渔翁》这部作品作于郑板桥仕途失意时,应当包含被诬陷诽谤的不公,被贬谪的无奈等多种复杂的情感,演唱者可从这些方面去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调。

昆曲是传统民族声乐演唱的活态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行腔优美,语调缠绵婉转,对昆曲的学习有利于演唱者更快建立对作品演唱风格的把握,在《渔翁》中加入昆曲的演唱技巧更能增强作品的表现力。[2]同时,由于传统音乐的曲谱只记录骨干音,所以演唱者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可在骨干音的基础上自由发挥,以达到传统音乐的审美要求。

道情《渔翁》产生于南方的扬州,其演唱风格与北方歌曲有很大的不同。具体特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歌词言简意丰,韵律悠长,情感表达委婉含蓄,比、兴的修辞手法使得作者心中的感慨和情怀表达的更为酣畅淋漓。演唱时轻柔温婉的表达更能抒发出作者细腻的情感;其次是气息的支撑。沈湘教授曾指出:“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气息运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决定了作品的质量。唐代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也指出:“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指出噫其词,而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道情《渔翁》的节奏具有慢而从容的特点,较长的乐句更加需要演唱者的气息深沉而稳定,给观众一种随意、自在的感受;最后是润腔方面,把握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韵味对于歌曲的演唱至关重要,而韵味又可以通过一定的润腔技巧来展示,因此,把握必要的润腔技巧是体现歌曲韵味的关键。这部作品以连音作为主要的润腔特点,旋律多级进,要求演唱更为婉转、抒情,同时,加入的摇音与装饰音也更能体现歌曲的韵味和感染力。

四、结语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我国古典文学与音乐的完美融合,也是新时代民族声乐技术不断总结创新的结果,它是诗歌与音乐的结晶,既升华了我们的民族语言,也丰富了我们的音乐语汇。道情《渔翁》作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经典代表之一,具有多样的审美意义与价值,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猜你喜欢

道情渔翁郑板桥
渔翁钓雪
义乌道情文化传承与发展探究
历史回音壁
——蓝田上许村道情演唱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
神秘的“渔翁”
郑板桥劝学
及时雨
旅途探险记之“渔翁”
坚质浩气 妙道情真——傅山的美学思想及其书艺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