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三张作品为例浅中国画的人文精神对审美行为的影响

2018-04-01轩艺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流民人文精神画家

轩艺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引言

人文精神的前提是以人为中心,从维护个人尊严和自由,到关注人类平等权益,从针对人生的现实关注,到展望人类前景的终极关怀,从而成为人性发展的普世性需求。优秀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震撼心灵,不仅是因为它们展现出精湛高超的技巧和艺术水平,更在于它们闪耀着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积极向上,追求自由,正直高洁的人文精神。我们在探讨艺术美学的过程中,在认识美,感知美的历程中,一定会和艺术作品中表达出的不同风格的人文精神产生共鸣,这是在谈艺术美学的过程中一定不可避免的要讨论其人文价值的必然性。

一、《清明上河图》与家国命运

《清明上河图》成画于北宋年间,是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5.2 厘米,长528.7 厘米,绢本设色。画卷描绘的是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优秀风俗画。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

我们在探讨清明上河图美学的时候,恐怕最先不是想技法多么精妙,首先打动我们的是画面中所展现出的“烟火气”,从城郊薄雾掩映的茅舍,到近郊娶亲的队伍,再到画面最精彩处虹桥下慌忙收下桅杆的商船。画面中的每一个人各司其职,各在其位,是如此的自然,可爱。即便是时至今日这样充满活力的城市面貌还是许多城市建设的样本。

回归到画家本人的立场,张择端作为一位宫廷画家,他的责任不仅仅是完成艺术的任务,还要把个人的祖国情怀化为一种动力,倾注在作品之中,他把国家繁荣和社会稳定的图式关照在普罗大众心中,从艺术之境到社会真实,《清明》营造的场景移动到另一个真实的场合里,这种彰显社会繁荣稳定的情感,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期待,是画家自我认知的凸显。希望人民拥有稳定联系的网络,对待国家、信念、情感的反映是热情的,积极的。

因此我认为《清明》所营造出的“市井百态”“人间烟火”以及一个繁荣的大都会中体现出的人与人的联系及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展现出的热情,积极和充满希望的人文价值是这幅画美学价值的重要部分。在《清明上河图》完成之后十多年,靖康之变爆发,北宋覆灭,昔日汴梁繁华的景象不复存在。时过境迁,只有艺术作品忠实的记录着曾经的一切,怎么不让人唏嘘感叹。

二、《荷石栖禽》与个人命运

《荷石栖禽四屏》是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的作品,画中主体物是荷花、石头、和禽鸟。画面造型奇古,笔致活泼,水墨淋漓,颇具真趣。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荷石》正是他晚年的精品之作。

说到八大,不得不提“文人画” 文人画发展到明清时期,进入一个成熟的阶段,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包括八大在内的“四僧”,文人画与一般的画家画、院体画、禅画,甚或政教宣传画都不相同。她是文人雅士们的心灵事业,藉绘画以抒洩文人们胸中之逸气,并不求工整与形似,也不讲目的与价值;只是随兴所至,表之笔情墨趣,写写文人墨客心府灵境。也就因为具有文心、诗情、画意,才得命名为文人画。 也就文人画家探寻的主体是自我,是为了抒发”我”之所思所想。我认为这是人文精神在中国画中最为突出的体现。

八大山人的一生充满了悲剧的色彩,他原为明朝宗室,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的第九世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 。因为他身份特殊,常以晦涩的诗题和奇奇怪怪的动物形象来表达情感,例如他所画的鱼和鸟,常常有荷叶或树叶压顶,给人一种充满压迫的感觉。寥寥数笔,或拉长身子,或紧缩一团,倾是而非,或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总而言之,他的情感有多复杂,他笔下的动物的情感就有多复杂。他的作品,技法,构图,笔墨固然丘壑万千,但是若读不懂他画中表达出嗟叹个人命运的人文情怀,恐怕不能轻易探讨他画中的美学。这一点八大自己的题款阐释的最为明确:“墨点无多泪点多”

三、《流民图》与民族命运

蒋兆和的《流民图》作于民族灾难空前深重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占区,《流民图》是蒋兆和的个人代表作,也是一个时代人物画的代表作。该画记录着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充满血和泪的作品,原作高2 米,长12 米,称得上是20世纪上半叶最大的一幅真实反映民族悲剧的人物画卷。

《流民图》成画于1943年,画中描绘103 个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身份各不相同,又同时被战争的恐惧笼罩,细致的描绘了每个人的状态,每个角色的反映各异,却又各在其位。这样的作品,只有精湛的技法是无法创作出来的,作者一定首先是个理解人的人,一定是个具有悲悯情怀的人。

此画诞生后同样历经坎坷,在战火中诞生,当时的政治语境远远比想象中更加艰难和危险,在创作期间由于受生活所迫,接受过汉奸的资助因此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流民图》受到美术界的唾弃,不承认它的艺术价值,甚至在所有美术刊物中不予刊登。作者蒋兆和也随着这幅作品经历了沉浮荣辱,甚至一度被定性为汉奸,饱尝人情冷暖。这幅饱含人文关怀的作品几经波折才终于在1979年被定性为“现实主义爱国作品”。但是哪怕到了今天这幅作品的知名度和它的艺术高度也是不相匹配的。

《流民图》1943年在北平展出,几个小时就吸引了大批观众。五十套照片被抢购一空。即是在今天,在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我们观赏这幅作品,依然感到震撼,感到画中人的绝望,凄苦,感到战争的无情。是因为深深地明白我们这个民族所遭受过的苦难。是作为一个人对他人经历的感同身受,是被画中体现出的人文关怀,悲剧精神所打动。正如蒋先生说“艺术不是人生的一杯美酒,而是一杯苦茶”

小结:于中 国传统绘画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沃土中融汇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西方绘画注重科学精神,精准的透视,恰当的明暗。中国绘画则更注重绘画中的“意趣”“内涵”。这些是我们探讨美的基石,是我们之所以对某些作品情有独钟的原因,也是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如此不同的最大原因。中国画的审美是抽象的,是剥离了理智的感性认知,美术作品的好坏不是取决于技法是否精湛,而是取决于会否被打动。

猜你喜欢

流民人文精神画家
东晋士族与流民研究文献综述
酷炫小画家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聪明的画家
略论十九世纪中叶鸭绿江北岸早期朝鲜流民社会——以《江北日记》为中心
西晋流民问题浅探
小画家联盟
明天小画家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