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 周代“宗统”与“君统”关系的研究综述

2018-04-01陈慧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丝路艺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宗法诸侯社会科学

陈慧(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在周代宗法制度研究中,君统与宗统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研究课题。近代学者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引发了关于宗君合一问题的争论浪潮,产出了诸多学术价值极高的经典著作。改革开放后,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理论方法的进步,学界对周代宗统、君统关系也产生了新的认知。本文将按照宗君合一说、宗君分离说与调和说三种学术观点,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 周代“宗统”与“君统”关系的主要研究论著进行梳理。

一、宗君合一说

刘家和的《宗法辨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 期)力图以金文资料证明国君同下属保持着宗法关系,天子乃天下所有人的大宗宗子。钱宗范的《中国古代原始宗法制度的起源和特点——兼论宗族奴隶制和宗法封建制》(《北京社会科学》1987年第2 期)指出利用氏族组织中的家长、族长、宗长的宗法关系构成政治上的各级统治者,以宗统来巩固君统,不同阶段宗法所施行的范围不同。他的《周代宗法制度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指出周代政治上的上下等级和宗法上的尊卑地位一致,因而君宗统合一。

梁颖的《关于西周春秋时代宗统与君统关系的探讨》(《史学集刊》1989年第1 期)关注到诸侯祖庙之上必有“所出王之庙”,认为诸侯与天子有直接的宗法统属关系。他的《试论西周春秋时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 期)从组织系统、管理和经济条件等角度展开论证,认为君统”建立在“宗统”的基础之上,宗统和君统只是贵族间相互关系的两个方面。梁颖和李庭华的《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道路与形态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版,1998年)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此外,陈絜的《应公鼎铭与周代宗法》(《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 期)通过对铭文的释读和传世文献的印证,指出西周时期乃至于春秋中期以前,大小宗间尚有共同的祭祀对象,得出君宗合一的结论。

二、宗君分离说

陈恩林的《关于周代宗法制度中君统与宗统的关系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2 期)以马列主义理论来论证君统与宗统为二事,在继承制度中君统是单线继承,而宗统是复线继承。他与孙晓春合作的《关于周代宗法制度的两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6 期) 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过程的角度展开论述,承认周代在天子、 诸侯等级存在着某种宗法关系, 但是严格意义的宗法制度仅存在于卿大夫家族内部,宗统不能上达于天子、诸侯,君统也不能下达于卿大夫、士。丁鼎的《<仪礼·丧服>所体现的周代宗法制度与伦理观念》(《民俗研究》2002年第3 期)从周代宗法制度的内涵和精神的角度论证“君统”与“宗统”相分说的合理性。

刘海文的《西周昭穆制度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1995年第4 期)和彭卫民的《“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婚制、宗法与家族政治摭谈》(《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9 期)认为君统与宗统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而昭穆制度是二者的纽带。陈继红在《治世的至理:先秦儒家“分”之伦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中对先秦儒家观念中的“君统”与“宗统”之“分”展开论述。马卫东在《春秋时期贵族政治的历史变迁》中(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从公族的分化来论述君统、宗统关系的嬗变,认同君统与宗统分离。

三、调和说

宗统与君统的关系是复杂的,简单的“宗君合一”、“宗君分隔”无法精确概括宗统君统关系全貌。于是一些学者在注重二者的区别的同时,抓住其联系,试图调和以上两种不同看法,进行更加全面的阐述。

李勤德的《周代君统、宗统的系统分析》(《上饶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 期)用系统观念进行分析,认为二者是构成社会上层建筑的两大模板,既有平行运作,也有相互影响渗透,促使了周代社会的解体。钱杭的《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既看到了宗与君在身份上的重合、宗庙与国庙的重合,也抓住了权力性质与祭祀活动性质的不同,指出“宗君合一”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李峰的《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君臣伦理观》(《唐都学刊》1996年第12 卷)和晁福林的《试论宗法制的几个问题》(《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4 期)指出西周春秋时期宗统与君统并未分离,后期随着政治权力下移,君统与宗统逐渐分离。

徐宝锋在《<礼记>的宗统与君统格局》(《武陵学刊》2010年第5 期)中指出儒家理想中宗统和君统是一种共谋互动的关系,现实中宗统集团具有自身的情感衰变域值,君统不断实现着对于宗统的限制和阻隔。郑子良的《再论“宗统”与“君统”——以郑玄笺注为中心的考察》(《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 期)认为,两周时期天子、诸侯之臣属在名义上仍奉天子、诸侯为大宗,在维系着 “亲亲”的关系的同时,更强调他们在宗法上的分离,突出 “尊尊”的政治关系。

陈赟的《“家天下”与三代政教的双向向度》(《第四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2011年)认为“宗君合一”惟在天子诸侯。他的《“继所自出”:“宗统”与“君统”之间的连接》(《学术月刊》2017年第49 期)对“继所自出”的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认为其建立了宗统与君统的关联,宗统得以作为君统的扩展与延续,得以作为君统的分支而被建构。安文研的《周代宗法社会的君统与宗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再探讨>》(《学海》2018年第3 期)对王国维提出的概念与命题进行重新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周代宗法制是封建制的统治基础,而封建制则具有超越于宗法制之外的政治统合功能。

总结

整体而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君统与宗统的关系依然备受争议,但学界对此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入,研究成果增多,观点更为客观全面。观点主要分为宗君合一说、宗君分离说与调和说三种。宗君合一说对《礼记》等后出文献的客观性提出质疑,从祭祀礼仪、血缘关系和政体运作等方面推论出周代诸侯与天子有直接的宗法统属关系,政治上的上下等级和宗法上的尊卑地位一致。宗君分离说则指出宗统与君统的性质不同,在继承制度上存在差异,君统优先于宗统,坚持周代宗统与君统是相对独立的。近年来更多学者在注重二者区别的同时,抓住其联系,对前两种观点进行了调和。但部分研究对后出文献的使用不够谨慎,对金文的解读存在问题,影响了论证的客观性。周代“宗统”与“君统”关系问题仍有留有不少研究空间,学界应对二者关系的动态变化投以更多关注,对部分金文材料进行深入考证,更好地运用史料。

猜你喜欢

宗法诸侯社会科学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春秋——诸侯争霸的擂台赛
论范仲淹的宗法思想与义庄的慈善信托机制
宗法政治下嫡妻的地位和权利
西周金文所见周天子对诸侯臣属的聘问之礼
学理之异与议礼之争:嘉靖朝大礼议新论
儒家的礼治传统与基督教的法治传统之比较
烽火戏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