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阿尔寨石窟的文化内涵
2018-04-01王雪蓓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王雪蓓(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一、阿尔寨石窟概述
阿尔寨石窟(寺)坐落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东北部草原上一处拔地而起的红色砂质岩山包上,俗称百眼窑,“百”为多之意,因在石山包上开凿有百余座大小石窟而得其名。石山山顶较为平整,略呈方圆形,四周陡峭岩壁,整体呈桌型。石窟开凿在砂岩陡壁之上,分为上中下三层,现存并确认有编号石窟67 座(其余均被风沙掩埋或坍塌),26 座浮雕石塔,山顶有6 座建筑基址,山南坡有2 座蒙古包基址。[1]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因素,整个石窟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十分严重,目前有43 座保存较为完整,还有4 座没有完工,虽然如此,但仍是内蒙古西部草原上极为珍贵也实属罕见的藏传佛教石窟,也是集一座礼佛与祭祀双重功能的石窟寺,石窟寺内的壁画涵盖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各派甚至苯教的内容,因此又称为“草原敦煌”。
阿尔寨石窟(寺)开凿年代学术界尚未定论,但是目前官方流行说法为,阿尔寨石窟(寺)开凿于北魏中期,[2]经过西夏的发展,全盛于蒙元时期,后延续至明清之际。
1.北魏时期,根据专家对阿尔寨石窟(寺)第10 窟等洞窟开凿形制的研究,发现与云冈、宁夏须弥山、敦煌在北魏时期的洞窟有着相似之处,石窟平面为方形,石窟中央雕刻成方形塔柱,后壁开凿佛龛,这种中心塔柱石窟虽然在之后的朝代也有修建,但是多流行北魏时期,因此推断阿尔寨石窟(寺)开凿年代可能为北魏中晚期。
2.西夏时期,西夏时期阿尔寨地区归西夏宥州所属,在阿尔寨石窟石窟出土的西夏文物证明了“西夏王朝在其管辖境内广修庙宇大开石窟之举”。西夏早期受宋朝影响,石窟的壁画内容和形制均沿袭北宋,受汉地画风影响较深,但是西夏晚期藏传佛教中的噶玛噶举派和萨迦派都已传入西夏,因此阿尔寨石窟(寺)在这一时期壁画的内容与形制以藏密题材为主。
3.蒙元时期,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进攻西夏时,曾途径鄂托克地区,曾在阿尔寨石窟(寺)养伤。早在蒙古汗国立国之初,成吉思汗就通过西夏与藏传佛教有所接触,直至忽必烈将藏传佛教奉为国教,因元代统治者对藏传佛教的尊崇,包括阿尔寨石窟在内的许多石窟均出现了藏传佛教为题材的壁画、造像,同时阿尔寨石窟还出现以纪念成吉思汗为题材的壁画,这一时期的阿尔寨石窟(寺)兼具了祭祀与礼佛的双重功能。
4.明朝时期,明朝初期,蒙古统治者退居蒙古草原,形成与明廷相对的北元,鄂尔多斯部于天顺年间进入到黄河南岸,逐渐与青海地区的藏传佛教恢复关系,之后土默特万户阿拉坦汗将藏传佛教格鲁派引入,并且格鲁派领袖索南嘉措亲赴鄂尔多斯地区传教,至此藏传佛教再度盛行于草原,而阿尔寨石窟(寺)也再度兴盛,[3]画面中也出现了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师的形象,这一时期的壁画风格具有强烈的草原民族的地方特色。
二、多民族文化融合下的阿尔寨石窟
藏传佛教最初与蒙古统治者的接触政治原因占据主要因素,但随着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藏传佛教艺术既接受了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丰富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艺术,阿尔寨石窟(寺)中留存的壁画,汇集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图像,同时又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世俗壁画,石窟中还保留大量的回鹘蒙古文题榜,都反映出不同时代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以及藏传佛教教义与民族本土化的融合。
阿尔寨石窟(寺)与宗教密切关系这是毋庸置疑的,阿尔寨石窟(寺)中的壁画所焕发出的震撼,既源于宗教的内涵,也源于艺术的魅力,石窟的风格与形制都体现着由其宗教内容而启发给艺术家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艺术化的具体细节又使宗教富有神话般的色彩,所彰显的内涵即是宗教意义。
所以说,阿尔寨石窟(寺)是将藏传佛教艺术,风格浓郁的西夏文化和中原汉地文化与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相融合,从沿袭到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石窟艺术,是藏传佛教与民族本土文化相融合的最好印证,是多元文化凝铸的蒙古族民族精神。
三、阿尔寨石窟壁画的艺术特点
从内容上看,阿尔寨石窟壁画表现的题材内容十分宽泛包容,除了继承传统藏传佛教题材之外,还出现大量的表现蒙古族历史典故等表现蒙古民族生活的作品,以及表现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成吉思汗家族图》,忽必烈接受藏传佛教的《密宗灌顶》等。总的来说可以归为三大类:一是以藏传佛教密宗为主的佛教内容的壁画;其次,主要反映与成吉思汗和蒙元文化相关的历史题材及社会世俗内容的壁画;三是大量回鹘蒙古文、藏文和梵文榜题。
从构图上看,阿尔寨石窟(寺)壁画在构图上出现最具特色的是网格式布局,这种构图形式具有连环画般的长于叙事的特点,基本上是一个完整而有不同人物或不同情节的内容以方形网格或竖、或横、或多列分割成方格状,于方格内展开每一个故事情节,使方格画面内容既有联系,有各有独立的表现内容而有所区别,网格形式视题材内容和场景的不同又可分为横排多行分格式、多行多列分格式和满壁分格式三种。
同时,阿尔寨石窟壁画的颜色也极具蒙古民族的象征色彩,“特别是红、黄、蓝、绿、白等颜色表示的象征意义有很强的民族性特点。”[4]在第31 窟、32 窟的壁画空白处,标有蒙古语“无色”、“空白”或“青”、“蓝”等绘制壁画的词语,[5]不仅反映出绘制壁画的人通晓蒙古语,同时也说明这些颜色的石壁画中的常用色,通过壁画中的色彩,体现出了强烈的地域性、民族性和蒙古民族对于色彩的感情。
四、结语
阿尔寨石窟(寺)的发展,展现了北方草原蒙古民族的文化与藏传佛教、中原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的融合,尽管留存较少,但是依旧反映了阿尔寨地区在各个时期的艺术水平和审美文化特征。阿尔寨石窟(寺)作为宗教的外化表现形态,并始终诠释着宗教教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依附于宗教的。然而,当我们从艺术的角度去探寻,会发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和深邃,自藏传佛教蒙古地区传播开来,蒙古民族对于宗教兼容并蓄的态度,促进了宗教艺术多元化的融合发展,使得阿尔寨石窟(寺)的表现出一种博大而包容的姿态,在继承藏传佛教艺术传统的同时,创造出了充满智慧,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和有着民族象征性的艺术风格,成为佛教艺术上一处珍贵的艺术珍宝。
注释:
[1][5]李少兵,索秀芬.阿尔寨石窟寺[J].内蒙古文物考古,2010(2).
[2]根据佟德富教授一文《藏传佛教石窟明珠:阿尔寨石窟》中的叙述,根据王大方,巴图吉日嘎拉,张文芳等专家的看法,阿尔寨石窟开凿于北魏中期。
[3]根据佟德富教授一文《藏传佛教石窟明珠:阿尔寨石窟》:阿尔寨石窟山顶庙宇遗址中的明代建筑构件和青花瓷可证明这一时期的阿尔寨石窟的状态。
[4]乌力吉.图像与阐释[M].辽宁美术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