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琴起源界说

2018-04-01孙倩茹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12期
关键词:细颈扬琴扬州

孙倩茹(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一、扬琴源于“筑”之说

很多人认为扬琴是我国的本土乐器,是由中国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筑”演变而来的。“筑”发源于战国时期,流行于秦、汉时代的宫廷与民间。东汉刘熙在《释名》中有记载:“筑似筝而细颈,十三弦……以竹击之,筑,秘之也。”可见“筑”的特点是有琴弦、使用竹制工具敲击琴弦而发音。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写道: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而歌为其送行,荆轲失败后,高渐离暗中在“筑”内藏铅条“得近,举筑扑秦皇帝……”

1993年,长沙王后渔阳墓出土了“五弦筑”,此乐器与扬琴比较有四个共同点:一是木质琴身相似;二是琴弦相似;三是演奏工具均为竹制;四是同属击弦乐器。中国历史上的击弦乐器并不多见,“筑”的这四个特点使人们会很自然地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但当我们去考证二者的关系时,不难发现:二者在形制上有很大的差异。前面提到的《释名》:“筑似筝而细颈”;另外《汉书,高帝纪》应劭注:“(筑)状似瑟,而大头安弦”;《旧唐书・音乐志》“筑如筝,细颈,以竹鼓之如击琴”。由此可知,筑的形状应为长条形,细颈,有柄。黄翔鹏在《秦汉相和乐器“筑”的首次发现及其意义》中说:“一些古籍中的记载说明筑与筝的形制相似,不过并不像后世的筝样,而可能是个棒状的东西,或是将圆竹对剖为两半的形状……”。扬琴的形状为梯形,虽也有蝴蝶状的外观,但其梯形的基本形状却没有什么变化。即使扬琴是在筑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来,如今也缺少这一演变过程的详实资料和理论依据。

从演奏的方式上看,筑是以右手持竹尺击弦发音,另一手在琴颈一端按弦;而扬琴则是双手击弦,动作一致,协调统一。仅从击弦工具同为竹制就推断“筑”是扬琴的前身显然有些断章取义。从筑的销声匿迹到扬琴在中国崭露头角,中间经过了很长一段“真空”时间。“筑”的消失大约自唐代以后,扬琴的出现最早在明末清初,这中间相隔约900年,在这900年的史料中,我们未找到任何有关“筑”的记载。很难想象一件“消失”了近千年的古乐器会突然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曲艺、戏曲音乐中。要想证明二者的承继关系需要大量史志、野史、诗词甚至图像等资料,目前资料匮乏,无以为证。

二、扬琴源于扬州之说

因扬琴和扬州都有一个“扬”字,很多人便认为扬琴源于扬州。该说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丘鹤俦的《琴学新编》“扬琴之制,俱用梧桐木,其形如扇面一般。初出于扬州,故名曰扬琴”,认为扬琴起源于明清时期的扬州地区。明末人余怀在《板桥杂记》中提到:“秦淮河……游船数百,振荡波心,清曲、南词、十番锣鼓、腾腾如沸,各奏尔能。”扬琴在中国出现的时间也是在明中叶以后,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在时间上完全吻合,加之“扬州”、“扬琴”在名称上暗合,因此,扬琴扬州说似乎顺理成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早在扬琴出现于扬州之前,广东沿海地区已多有扬琴的史料,这使扬琴扬州说法不攻自破。

董伟业在《扬州竹枝词》中写道:“成群三五少年狂,抱得洋琴只一床,但借闲游巡夜乐,声声‘网调’唱我乡。”另外,徐珂的《清稗类钞》“乾隆时,钱塘有金赤泉……尝听洋琴而作歌以纪之……”。以上资料中皆提到“洋琴”,而非“扬琴”,“洋琴”20世纪以后才改称“扬琴”。由此可见,扬琴源于扬州的说法存在臆测的嫌疑。

三、扬琴源于中亚波斯地区之说

周菁葆在《木卡姆探微》中提到:“桑图尔,也就是扬琴,过去人们认为扬琴是明代从海上通过沿海一带传入的。其实它是阿拉伯人的乐器,早就传入天山南北了,很可能是由新疆传入内地的,这个乐器维吾尔人继承了下来。”认为扬琴是由中亚波斯地区传入新疆并遍及各地的。

新疆地区历来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新疆的扬琴称为“锵”,而“锵”是两千多年前波斯竖琴的称谓。《格罗夫音乐大辞典》有记载:“桑图尔Santur(是中亚扬琴的称呼)的原始形状可从竖琴中见到,它是被平置,用两只槌敲击,见于古巴比伦(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911年)和新亚述(公元前911年至公元前612年)时期的资料中。”另外,我国音乐家万桐书先生在《维吾尔族乐器》一书中记载:“公元17世纪中从海路传至中国广东沿海,叫洋琴、蝴蝶琴和扇面琴,后广为流传,约18世纪传到哈密。与此同时,另一路从中亚传到喀什。”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在理论上也存在着由西亚地区传入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但是,如果说明末出现在广东沿海等地的扬琴也是由新疆开始“遍及各地”的,则显得有些牵强,缺乏史料支持。徐平心《中外扬琴的发展与比较》曾提出了:“两种不同体制的扬琴是分别从海上和陆路两条线路传入中国境内的”说法,该说法虽比较大胆全面,但仍不失推测,无有可靠的史料佐证。

四、扬琴源于欧洲之说

明中叶以后,随着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发展,扬琴由海路传入广东沿海各地,并随着民间戏曲、曲艺音乐等遍及全国,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学术界人士所认可的一种说法。目前,最早记录扬琴的史料是《冲绳与中国艺能》,其中所载:1663年,中国册封使臣张学札至琉球,在唱曲表演中就使用了扬琴,当时称为“瑶琴”。该书附录小禄里之子演奏扬琴的图片,穿着明朝服装,手持琴竹(琴键)演奏,琴面为梯形,面板上有两条琴码及雕刻图案。从其型制上看,它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小扬琴非常相似。《昭代丛书》中记载了清初学者朱象贤所撰《闻见偶录》,其中有《击琴》一文,“数十年来,始见洋琴,形制半于琴而略阔,锐其上而宽其下,以铜丝为弦,急张于上,用缒击之。其音有似筝、筑。来自海外,今中国亦有造者。”

以上记载可以提供给我们有关“洋琴”的四个信息:一是击弦发音;二是音色接近弹拨乐器;三是其形状为梯形;四是我国可以自行制造。这都与现代的扬琴完全吻合。尤其“来自海外”的描述表明了扬琴由国外传入的历史渊源,清代以后无论是史料还是文学作品都有了更多的记载,这件乐器已经逐渐成为一件流传较广的民间乐器了。

最初史料中“洋琴”的称谓给了我们很多暗示,当时的海外来人被称为“洋人”;海外的商品称为“洋货”……,这件“新鲜’的乐器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洋琴”了,加上其形制、演奏方式及音位排列等各方面都与欧洲当时的德西马(Dulcimer)极为相似,因此,这种说法较之前几种更具合理性。目前的音乐辞典,及音乐史书中多认同了此观点,另《辞海――艺术分册》《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音乐辞典》《中外音乐交流史》《中国民族音乐大观》等说法基本一致。

虽然如此,但有关明末清初“洋琴”的记载仅限于一些零星的文献资料中,尤其缺少传入期的图像、实物和对最早演奏这件乐器的艺人的记载,这是今后扬琴发展史研究中需要突破的一点。

综上所述,扬琴源于欧洲说较其他三种观点更为合理,受众更广。然而,这并不能给扬琴的起源一锤定音,还需要更为客观详实的史料来证明。今后对扬琴起源的探讨和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和深入。

猜你喜欢

细颈扬琴扬州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羊细颈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羊细颈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双面圆弧凹槽细颈的高速铣削加工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扬州的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