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虫房的“形构系统”思维模式在当代计中的思考
2018-04-01董宗宜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董宗宜(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一、形构系统
1、张淑征:毕业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所,曾担任加拿大温哥华Patkaus建筑研究所。甲虫屋则是她于台湾都兰山上的一处建筑案例,甲虫屋是她早期设计案例中比较有代表性和个人风格突出的一个方案。此建筑面向太平洋,问题是每次台风从菲律宾方向往台湾来袭的时候,一定会从这里登陆。这个地方平时看起来很美,但是台风一来就变得非常恐怖,业主是一名台北的单身女性,所以整个建筑围绕的第一要素就是安全。要让业主在房中有种被保护的安全感,甚至在台风来临时也不担心,同时尽可能的享受田园版的生活,这些成了整个案子的出发点。
2、甲虫房的建筑模式运用了翅膀的元素,正如甲虫的两个翅膀:硬壳起保护做用,软壳用来飞,这是一个很好的空间概念,就如18世纪英国一盒很好玩的东西——一个鸟笼和鱼缸结合在一起的物件,鸟笼在下面,鱼纲在上面。鱼缸里有一个玻璃球似的圆洞,鸟儿可以飞到那里区和鱼儿做“交流”。设计师觉得这个设计十分的巧妙,这种空间重叠便引发了甲虫房的设计概念,结合业主的生活习惯,用强化墙在各个空间之间的区分作用,把各部分空间分散成有点像村庄的布置。这个房子的80%都是半户外的,房子有两个外壳——硬壳和软壳,台风没来的时候软壳可以防虫防沙,台风天气硬壳可以保护整个房子。同时外部的硬壳在制造一个半户外的空间形态下还可以布置巴厘岛风格的生活休闲区,让半户外区也处于“硬壳”的保护之下。整个房子是山的形状,也呼应了远处的群山。往前就是太平洋,整个房子被玻璃纤维和半透明的格栅包裹,使得这座房子看起来像是一座有机的盒子,晚上则会变成另外一种风景。建筑的形态主要取决于某些固定要素的排列组合,例如结构与材质在整个空间表现。甲虫房的形构要素主要以“雕塑”的思维方式获得,建筑形态围绕仿生结构搭建内部空间,形态根基稳定。尽管以要素组合的建筑形态在现实案例中已屡见不鲜,但是远不及甲虫房强烈的印象。甲虫房的形构系统中,不仅有固定的基本要素,也有相应的组成规则。下面就以形构系统的“穿插”要点加以分析。
穿插 穿插原为宋人论书《三十六法》之一,在建筑中的体现是指某些构成要素的反向组合来产生交叉、贯通、重复等意外效果,如钢构的重复、交叉、递进等。从表面上看甲虫房是一座由体块和结构组成的建筑,从内部看则完全相反,设计师吧真个外立面转换成了纯造型艺术的组合,而内部则作了合理的空间布局。通过穿插的线条和平面,通过吧承重与支撑、装饰与结构的传统表现隐藏或消除。设计师解决了所有的负重感。空间、光线、和内部互相穿插的平面的新的统一以及完全抽象的概念和怀着对自然的一份敬畏之心,构成了这座建筑独特的气质。
二、建筑与生活
在现在纷繁的都市生活中,设计活动显得尤为突出,我们生活的细微末节都存在着设计问题,那么生活中最大的区域就是我们办公、休憩、用餐的区域与外部自然的空间。在设计活动中,若想了解每个不同空间的特性,就必须亲自接触,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带着工具、材料现场经行初步创作,通过最直接的身体劳动和手的记忆去体会作品、创作作品。针对“废墟”里出现的种种潜在问题和设计隐患,合理的处理“人”与“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运用“人”的设计把人对居住空间的使用权合理的从自然环境中绿色的移植。
在日本你著名建筑大师伊东丰雄的口中特别强调建筑的临时性和短暂性,20 实际前半叶建筑技术与“机器时代”紧密相连。钢、玻璃、铝制品、塑料零件在建筑生产技术上都有着直接的冲击。毫无疑问,没有那些技术那些建筑都是不可完成的,高层建筑没有电梯、玻璃、钢架是根本不可能运作的,建筑师必须意识到的问题是,再人的生活中电是不可剥离的。在生产技术迅猛发展的这个时代,各种建筑都趋于一致,如果说这个过程体现了现代化,那么20世纪前半叶的近古典建筑的诸多活动是与现代化同步的。,所以,建筑学仍然要不断的创新,至少需要新的思想和技术,建筑作品要能体现出杰出的思想,这样才能与普通的建筑作品加以区分。
不管怎样,建筑学不能在于技术有太过亲近的关系了,现在一部分建筑设计师们有一种直觉可以权衡科技和建筑之间的关联。甚至,他们不惜吧建筑看成一种时尚,时尚一词本就带有短暂性。时尚的东西大都短命,就像设计衣服一样服装和科技不是没有关系,但是举个例子,时尚想要表达电子学可能是很难达到的,这种想法本身就是本末倒置。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建筑而不是科技,认清这一点,科技服务与建筑,应避免“千年垃圾”被设计活动产生。这样建筑才是有温度的。
回到甲虫房,在整个甲虫房建筑的外围给人视觉绝大的冲击感就是建筑本身体现出来的轻盈感。“轻盈感”,是近代设计中的美学观,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就是多,简约而不简单。这是个挣脱权威和世俗的问题,从华丽繁琐的宫廷建筑到对玻璃钢材的大量运用,目标就是对自由和轻盈的表达。甲虫房便是如此。在甲虫房的设计思维中,“风”这个不可见元素也被设计到了建筑中,建筑师通过对风的间接表达,对建筑体的外轮廓巧妙地刻画,用“曲线几何”的方式表现建筑的轻盈感和活力感,这种方式更容易解决复杂的建筑细节,把有重量感的钢架结构延展和弱化,建筑本身也充斥着一种轻快浮游的生命气息。可能是女性设计师独有的感性缘故,张淑征的建筑追求轻盈柔美而有力量感,她的建筑也不是单纯的只做轻的东西,她赋予物体轻的特质,创造一个在外部空间中具有“活动”性质的场、一个轻的空间,这个空间极度自然的融合在自然环境中,宛如一个鲜活的有机体停留在某个地方,有种理所当然的惊喜感。好的建筑并不需要华丽的技巧,只要从自然本身和人类本身出发,从社会层面来讲,这栋建筑满足所有的基本属性,从美学层面来讲,建筑产生了一种体验可能性模式的穿行。
综上所述
建筑于人最原始的点就是一处生存空间,人的精神层次越丰富,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就越少。甲虫房更多的是一种设计思维的表达,是对建筑与环境的一次讨论,对环境的一份敬畏之心。而对于形构系统在建筑中的运用已是屡见不鲜,但是把这种穿插、垂直叠加、连贯、重复、围合、偏移等处理手法与自然有机的结合。甲虫房方案是以一种谦卑的姿态与周围的自然空间融合在一起,并且创造一个全新的功能场所,在这个建筑空间里业主可以悠闲的享受时光并享用自然空间与认为空间的双重福利。而在整个甲虫房的案例中,设计师都在极力的寻找两种空间的平衡感。这一点本也应该是设计师设计生涯中因该终身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