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白玉雕龙带钩赏析
2018-04-01阎安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阎安(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带钩,中国古代束带佩饰,犹如后世所用之皮带扣,古代又称“犀比”。古代带钩多为长体造型,前有钩首,背后的中尾部有圆形的纽,钩和纽是连接腰带两端的接点钩首位于一端,向上弯曲成钩用于钩挂,钩钮则用来固定。战国经秦至两汉时代,带钩使用非常普遍,而且多用于束系革带。
带钩虽小,却曾经改写了一段春秋史,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竞争齐国国君之位,公子纠的谋臣管仲为了让公子纠先到即位,他先行率兵去截击公子小白。过即墨不远遇见公子小白的车马,管仲弯弓搭箭瞄准公子小白射去,只见小白中箭倒下。管仲见小白已死,回马护卫他的主子去了。不曾想这小白并没有被射死,管仲那一箭射中了他腰间的带钩。不过毫发未损的小白却秀了一回佯死,待管仲离去,又火速上路,终于提前到达齐都,坐上了王位,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继位后胸怀大度,以管仲为相,行富国强兵之策,齐国国力大增,成为诸侯中的霸主,而且是春秋第一霸。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射桓公,并非子虚乌有,许多古籍都当大事记述: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
《国语·齐语》: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
带钩,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物,是古人身份的一种标志,那么它所用的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精细程度,以及尺寸大小等,都是判断其价值的标准。 所以带钩的选材、造型、工艺十分考究,用料丰富,有金、银、铜、铁、玉石、玛瑙,骨木牙雕、瓷石琉璃等。或作动物形,或铸有花纹,有铸造、锻造、焊接、模锻、鎏金鎏银、错金错银、包金包银、雕刻、镶嵌、彩绘等工艺,每个朝代的风格和做工都不相同。在诸多材质的带钩中,玉带钩的数量最大,品种最多,流传的时间也最长。
在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发展期,西汉的鼎盛期,东汉至魏晋南北朝以及宋唐时的衰败期后,到了元明清三代,玉带钩的制作开始回升,出土及传世的数量均很多,并且都造型优美,技艺精湛,玲珑奇巧。这时玉带钩的用途已由实用性转向了玩赏性。发展至清代,玉带钩不仅数量多,其形制也更加复杂,大量使用了花草动物造型的浮雕,透雕技法,纹饰构图更加活泼多变。吉祥纹样被大量装饰于玉带钩上,充分融入了人们的美好心愿。
苏州博物馆收藏了数件清代的和田白玉雕龙玉带钩。
清代 ,特别是康乾盛世 ,是中国传统玉文化的代表—— 玉器发展的巅峰 ,其玉器产出数量之大 ,使用地域之广 ,艺术水平之高超 ,文化内涵之丰富 ,确实无其它任何艺术品可比。
和田玉广泛应用 ,奠定了玉器取得辉煌的物质基础。据清宫档案资料 ,公元 1755年 (乾隆20年 )至 1759年 (乾隆24年 )年间 ,乾隆帝两次平定新疆准葛尔部 动乱后,使和田玉贡恢复,新疆每年有2~ 3 次贡玉运达京师 ,供给故宫养心殿造办处和圆明园造办处及皇宫设在苏州、扬州的琢玉作坊使用。宫廷选用上乘的 和田玉料 ,汇集天下优秀玉匠、名师 ,为皇宫、宫廷琢制了大量的具有民族风格、时代精神、精美绝仑的世界罕见的玉器艺术精品。
精与美的制玉风格代表了清代玉器的审美标准和要求。中国是玉器大国 ,玉在古人心目中是完美品格的象征 ,数千年来 ,人们对玉器的崇敬和珍爱始终未变。
从造型来看,带钩器型成龙首回顾状。根据《善自约束:古代带钩与带扣》的作者王仁湘先生的观点,将中国古代的带钩分为五种造型,分别是:方牌型带钩、方体型带钩、曲棒型带钩、琵琶型带钩、异型带钩。这件白玉雕龙带钩应该属于琵琶型带钩,钩首是一只神采飞扬的苍龙的形象,龙首无发,宽额凸起,犹如寿星之额,锯齿形眉,如意形鼻,上下唇成斜角,露出一对虎牙,头饰双角,钩体上有一小螭爬行,身姿灵动,口衔瑞草,发向后飘拂,颌下须撑起螭头,面对龙首,钩身底一椭圆形纽,整体造型优美,富有立体感,雕琢细腻娴熟,线条玩转自如,体现了制玉工匠的巧思。
这种造型亦称为“苍龙教子”。传说,螭是龙的九子之一,龙首与螭首相对,体现了大龙对小龙的谆谆教诲,亦表达了 儒家文化中长幼有序,大小有别,融洽共处的含义。
玉器上最早出现的龙纹是夔龙纹,是中国人最为崇拜的神异动物,从商周至今,夔龙在玉器工艺纹饰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到了元明清三代,龙首带钩成为主流。
螭纹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汉代是它的鼎盛时期,成为中国玉雕装饰中的主流纹饰,但螭纹带钩与明清时期有很大的差别,主要呈现浅浮雕蟠螭纹。宋代以后,螭纹造像极少见,带钩也大多带有汉代遗风。到元明清三代,螭纹再度盛行,元代整个螭身开始贴钩面,明代蟠螭开始立于钩面,清代更加拉大了蟠螭与钩面的距离,使其更显腾空之势。明清时期螭纹长发,身细长,装饰增多,额头、胸部、肘关节处多刻有云纹、火焰纹等,肢体曲线柔和。同时蟠螭与龙首的距离也逐渐近。钩钮成圆形。白玉雕龙玉带钩正是清代龙螭形带钩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