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远、夏圭的“边角之景”
2018-04-01许润方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许润方(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一、“马远、夏圭”山水画发展的艺术背景
南宋是传统山水画风格发展和形成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初期部分画家继续延续北宋山水画风格,譬如全景式构图、雄浑壮阔的风格,山势曲折多变,皴法细致入微,包括水的走势、云烟的变化等。自南宋画家李唐开始,山水画家不再只痴迷于对自然山水壮美辽阔的描绘,而是追求画面的意境,抒发画家自身的思想情感。构图的多变、风景的多变以及诗书画印四者的完美结合是南宋时期的山水画艺术的追求。
南宋时期盛行“清润可爱”的小景山水,全景式构图简略成“边角诗意”。情随景动,情景交融,小景构图不仅将江南景色的柔美多姿表露无遗,更将画家本我的恬适心境传达的生动自然。素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的马远、夏圭,是南宋时期山水画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变荆浩、范宽之法,笔墨娴熟老练畅快淋漓,对于客观自然的把握和处理开合有度,尤其是在对地域地势的巧妙利用,纵情挥洒,使多姿的山为笔所用,多情的水为墨而流。
马远的山水画所表现出来的石质坚硬,立体感强,体现出对自然山川的体悟。画水更是自成一家,寥寥数笔就有盘涡动荡之趣。夏圭通过皴擦技法表现山水的意趣和灵动,用水、云烟、天空来表现自然实景的虚渺和空灵之境。画面中的“虚与实”彰显画面的灵动,太“实”则会显得堵塞、沉闷而不够空灵,太“虚”则柔弱无骨缺少灵趣,稍用云烟来打破“实”的闷堵,山水也就算增添了些生机和灵气。
二、“马远、夏圭”山水画艺术风格
1.突破山水画全景式构图,取一角半边之势
南宋时期画家多身居景色俏丽多姿的江南,北宋时期大山大水、平远寒林的雄浑壮阔风格不再适合江南画家表达心境,小景情趣和空灵简率的“边角”构图,可以更好的展现情景交融、诗画一律的江南景色。马远、夏圭便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家,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气质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南宋宫廷画家,诗人。画学李唐,构图别出心裁,多取边角之景的构图,意境悠远绵长。树叶常用夹叶,树干浓重,多横斜之态,使其山水画独树一帜,被后世称为“马一角”。《寒江独钓》表现得更为突出,“宁空勿实”,大片的空白就是“空灵”,也是“虚”,“空灵”与“虚静”占去了画面的大部分,一角或片断的不全之景,画面中留下大块的空白,这种构图简洁主体鲜明的山水表达了一种不同以往的全新境界。
夏珪擅画山水、人物,尤以山水见长,后世称“夏半边”。喜用干笔,下笔劲爽,因而笔法更加苍劲,笔墨变化更加丰富独特,酝酿墨色,丽如傅染。构图也新颖奇特,擅取上部分为边景,突出近景,虚化远景,非常细致的表现出山水的空灵美,画面整体虚实相生意境悠长。明代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文徵明后来评论夏珪的画“全以趣胜”。《溪山清远图》是夏圭的代表之作,秃笔凝重而爽利,水墨淋漓,形象真实,远景处理的清净悠远,以很少的景物来衬托意境,画面笔墨情趣和水墨技法的运用简洁洗练,营造了一幅悠远绵长意境的湖光山色。
2.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即景中有情,情中见景。马远也擅长寄情于景的描绘,构图别出心裁,笔墨极富特色,意境悠远绵长,多取边角之景。《山径春行图》中,马远大胆创新,不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更是别出心意将笔法和墨法融为一体,将春行的愉悦与清幽的心情全部寄情于画中,从而使画面充满淡然悠远的志趣与清幽自然的情调。
江南景色烟雨朦胧,秀美多姿,雨后意境氤氲而生。也正是这样,画家们各自移情于景,借景抒情,形成了情景交融的细腻风格,笔触富有淡淡的感情色彩。南宋院体山水突破了全景式构图,造边角之境,巧妙的留白和精彩的渲染使画面充满韵味与情致,不仅如此,再加上诗、书、印的补充,更是表达出江南小景与画家心境的统一。
三、马远、夏圭的绘画风格对后世的影响
1.“马远、夏圭”的绘画风格对元、明、清时代的影响
元代时期的艺术由于受到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影响,“边角之景”便没有兴盛起来,还被元代的统治者认为是不入流的绘画程式,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其一个重要原因是明代统治者们对元代的憎恶,所以元代的文人画自然被隔离开来;另一个由于政治制度上提倡“复古”的口号,从而文化上当然也附带着“复古”的影子。
王履是元末时期的山水画家,师法马远和夏圭,作画通常行笔迅捷,用笔劲利,善用斧劈皴,意境幽远,空灵缥缈。
明代之后才出现大批量画家以南宋山水画风格为参照,笔法遒劲,墨气灵动,代表画家有戴进、吴伟等。戴进本就生于杭州,是南宋山水兴起和繁盛的地方,固戴进自小便受南宋院体山水画的熏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是其个人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吴伟是戴进的追随者,同样也师法南宋,临习的作品多以马远、夏圭为主,取“边角”之法度,偶有借鉴五代画家董源、巨然的墨法和北宋画家郭熙、李成的笔法加以融合,形成悠远淡然的画境。代表作品《渔父图》空灵缥缈、意境幽远,笔法劲挺有力,有马远的笔致又融合自己的笔意,两者浑然天成如出一体,墨气沉厚,皴法多变,和马远的《踏歌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得益于马远和夏圭的艺术特色,虽然郑燮擅长写竹,山石的写法却是间接取自南宋诸家,竹石坚强挺拔,风骨峻峭,遐思涌叠,二者相互呼应,虚实相生,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2.“马远、夏圭”的艺术风格对朝鲜及日本画家的影响
15世纪初期,朝鲜画家安坚、李上佐是受南宋“边角之景”影响颇深的两位画家。安坚聪慧伶俐,对马远“一角”的特色偏爱有加,“为马远无不应向”,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及意境的表达,画风清润高雅。李上佐也师法宋代诸家,取众家之长,《松下步月图》是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皴法糅合统一,远山空旷飘渺极具空间感,有“一角、半边”的意味。
室町时代,日本的风土人情和南宋时期的社会风尚相同,湿润温和的气候和江南的旖旎绚丽并无二至。画家傅周文直接师法马远、夏圭,临习过许多马远、夏圭的真迹,譬如马远的《洞山渡水图》、《清凉法眼图》和夏圭的《山水图》、《江城图》等。雪舟又师法傅周文,间接的学习了马远、夏圭山水画艺术的精髓。雪舟的作品风格劲爽,深受日本民众的欢迎。这对“边角山水”艺术特色的传播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既发扬了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的美学精神内涵,又在日本水墨山水画发展的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