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彝族银饰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2018-04-01具志凯林晓燕林伟培林培樱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具志凯 林晓燕 林伟培 林培樱(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一、前言
2016年,“四川凉山彝族银饰技艺的传承和保护”项目获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编号为201712623027。当年七月,研究团队跋涉两千多公里,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进行实地考察,在15天时间里,通过问卷调查、个体访谈、收集资料等形式,访问当地彝族同胞、政府官员、教师、民族文化传承人等,获得大量详实数据,形成撰写本文的重要基础。
二、调研所反映的彝族银饰技艺传承现状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共有人口14.6万人,本次调查,面向当地彝同胞发放问卷500份,占当地彝族人口的0.5%,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次问卷调查,发出问卷500份,回收问卷500份,有效问卷500份,其中男女比例、老中青幼比例均按当地人口原有比例折算,由调研人员面对面提问完成,确保数据准确有效。通过调研,笔者团队发现彝族银饰技艺传承现状有以下特点:
(一)技艺传承广,深受人们喜爱
彝族银饰遍布大小凉山,其中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银饰手工艺最具代表。每到节假日时,彝族妇女穿着盛装必佩银饰,分为头饰,领饰,耳饰,手镯,衣扣等。银饰纹样有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这些纹样大多雕刻细腻,精巧别致。制作银饰的手法主要有阴刻,镂空和镶嵌,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一道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
(二)制作工艺复杂
彝族银饰手工制作技艺做工讲究,共有二十余道工序,形成铸炼、吹烧、锻打、编结、雕镂、镶嵌等一整套工艺流程,经过反复琢磨才制作出华美亮丽的银饰来。彝族人崇银尚银的情结特别突出,所以这一技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传统的民风民俗不但使银器在广大彝族地区风靡,也造就了一大批手工艺者。经过历代手工艺人的积累,彝族民间银饰制作技艺日益精湛,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而这代代传承在彝族工匠之手的“彝族银饰”制作技艺也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寄托着彝族人美好生活的理想。
(三)技艺传承情况不佳
彝族银饰手工技艺的传承,加工制造,大多都是家族传承下来的,也有些从银饰手工技艺省级或国家级传承人那里学来的。除了有一批技艺精湛的银匠,凉山还有充足的银锭库存,这为银饰技艺加工制作提供了有利的保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银饰手工技艺也悄悄发生着变化,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慢慢浮出水面,如今凉山的彝族银饰技艺面临着传承人不足、技艺遗失、创新不足等问题。
三、当前彝族银饰技艺传承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资金匮乏
目前,四川凉山是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不高,能够用于保护传统技艺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而国家对于这些传统技艺的保护资金有限,并不能面面俱到。当前,凉山地区手工艺的现实是高度分散、单体规模小、竞争能力弱,经济效益不理想,这对于大量还没有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艺以及分布在农牧区的家庭手工艺作坊来说,维持生存才是最迫切的现实问题,更不用说是传承和保护的问题了。很多彝族家庭迫于生计,将自己祖传的银饰变卖,更遑论技艺传承和保护。
(二)对彝族银饰缺乏全面系统的调查
调查研究是进行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从目前来看,对于凉山彝族手工艺的调查虽然已经有了初步的起步,但是对于各项手工艺技术就还没有全面和系统的调查。比如对银饰传承人的技艺掌握程度、以及银饰分布的具体情况等记录还不够完善。所以根据目前所有的资料来看,彝族银饰技艺亟待更系统的调查研究。
(三)制银工艺繁杂,新的一代传承人培养不足
传统的彝族银饰是整套制作或是根据单件需要制作,需要亲手雕刻打磨,制作时长相对现代化的流水线工艺制作品来说非常复杂和繁琐。制作一套银饰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工艺难以短期学会且收入不高,大多数年轻人选择远离家乡外出打工,银饰技艺的继承出现了明显的人才断层。从调研反映的情况来看,现在会打磨银饰的年轻人可以说是少又少,很多记忆高超的手艺传承人年岁已高,加快培养新的一代传承人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现代工厂流水线制银技术的冲击
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流水线制作出来的工艺品也因为其价格低廉、样式精美多样、制作时间短、并且有质量保证的优点而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和喜爱。与之相比,传统的彝族银饰因为制作时间长、价格高受到市场经济的排斥,这对传统银饰技艺的传承形成冲击。
四、建言:新视野下彝族银饰的传承与发展
(一)政策扶持、政企合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形成了系统的传统文化观。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其文化传承也需要得到保护。当前彝族银饰技艺遭遇的传承难题,急需政府提供政策帮扶。由此,当地政府可以结合相关部门开展银饰制作工艺的学习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年轻一代对技艺学习的兴趣。相关银饰制作商生产商应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在当地设点开厂,不仅给广大的年轻人提供学习机会和就业岗位,同时对银饰技艺的传承发挥推动作用。
(二)依托节日、创新推广
政府举办的各类传统活动,应与彝族银饰技艺推广相结合。在举办彝族最著名的火把节或者其他特色节日时,通过政府力量,在全国甚至海外范围进行彝族银饰文化时尚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活动。在特色节日上,第一是可吸引大量海内外的游客和招商机会,第二是个可以吸引海内外年轻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力量。这种设计活动,对银饰产品的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彝族银饰有起着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创新销售渠道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国务院积极推进“互联网+”的政策相继出台。彝族银饰文化宣传和传播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政府应鼓励银饰作坊,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营销方式,加大对彝族银饰文化的宣传和传播。依托“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消费者可以直接与彝族银饰的生产者设计者甚至传承人对话交流,甚至通过视频通话或者开设网络课程教学了解和学习彝族银饰制作的工艺,分享对银饰产品设计的新思路。同时,彝族银饰产品可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引用大数据,分析出不同层级的消费者对银饰的不同需求。打破传统的搭配和设计,高端定制化,创新独立品牌。
(四)吸引新型消费群体
“以多为美,重头轻脚”是彝族人的传统审美意识。尤其是传统意识强的彝族女子,都希望自己的嫁妆越大越重越好,银饰的佩戴成了婚礼隆重与否的评判标准。新时代的人们除了审美意识有了更高的标准,同时也更在乎产品的精致和便携性。在日常生活中,过于巨大的银饰使用率太低,不是特定的节日,是不会戴整套银饰,因此被闲置几率很大。
为了让彝族银饰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常态化,彝族银饰文化可走精、巧、小的产品设计思路,适当地做好“加减法”。在进行保护性开发研究中应着重以小巧、精致,与现代时尚审美高度结合的设计思路。同时,特别是针对国内外游客选购纪念品送亲朋好友的习俗,在产品的设计和包装携带方面更应该考虑便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