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产业结构演进及对中国的启示

2018-04-01郭树华包伟杰

思想战线 2018年2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郭树华,包伟杰

一、引 言

产业结构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参考标准,一方面直接反映出构成国民经济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另一方面又间接反映出一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动力基础。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助于一国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从20世纪初期至今,美国的经济发展便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16年全球的GDP总量达到74万亿美元,而美国的GDP总量为18.03万亿美元,美国GDP总量占全球GDP总量的比重达到24.32%,该比值远超过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世界银行发布2016年全球各国GDP排名 韩国仍列第11位》,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j/201708/20170802624473.shtml,2017年8月10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这是美国产业结构体系持续升级和不断优化的结果。研究美国产业结构的演进,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近现代美国产业体系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动力机制,也有助于我们看到美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得出一些有益启示。

二、理论文献回顾

对美国产业结构演进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大体上有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宏观视角下,主要分析的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的数据分析会涉及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发达国家的产业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例如Peneder通过对28个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数据建立起动态面板模型,得出产业结构对于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影响不大,但某些行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会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M.Peneder ,“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Structural Change & Economic Dynamics,vol.14,no.4 2003,pp.427~448.Jorgenson&Tim-mer通过对美国、欧盟、日本的经济数据研究后发现,服务业在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其经济“软化”的特征明显;*D.W.Jorgenson , M.P.Timmer ,“Structural Change in Advanced Nations: A New Set of Stylised Fact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13,no.1, 2011, pp.1~29.刘永焕通过分析美国和德国的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和经济数据,强调产业政策引导扶持、产业结构顺应趋势和阶段性调整、技术创新和注重市场竞争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刘永焕:《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以美国和德国为例》,《 经济论坛》2017年第5期。等等。微观视角下的研究,则主要是从产业细分的角度,深入美国的三次产业内部,以探究美国主导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美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启示。例如,Buera & Kaboski通过对美国近半个世纪的服务业增长分析,认为美国的经济增长是由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来推动的。*F.J.Buera , J.P.Kaboski,“The Rise of the Service Economy”,Nber Working Papers,vol.102,no.6,2012, pp.2540-2569.赵嘉等基于美国1947~2009年的经济数据,分析美国三次产业结构及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趋势,认为美国的产业发展充分体现结构软化与服务化、技术创新与导向结合紧密的现代化产业结构体系特征,提出中国应在以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之上,逐渐扩大服务业发展的比例,逐步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服务的水平和价值,注重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建议。*赵嘉,唐家龙:《美国产业结构演进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美国1947~2009年经济数据的考察》,《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第1期。张辉等运用1975~2011年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资本存量和就业人数等样本数据,通过构建VAR模型和加入误差修正项的VEC模型,得出美国22个行业组中最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的前三名分别是地产租赁业、零售业、医疗社会救助的结论,并认为,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巨大,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势必也要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完善市场机制,逐步消除若干发展和制度因素对市场机制的制约。*张辉,丁匡达:《美国产业结构、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1975~2011》,《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7期。还出现了与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美国制造业回归紧密相关的研究成果。例如,段鹏等认为,美国制造业回归对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有着双重效应,负面效应包括直接投资减少、产业升级面临挑战、贸易摩擦加剧、减少就业岗位等,进而提出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产业结构发展应该防止趋“空”就“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转型升级、重塑政府职能等建议。*段鹏,冯双等:《美国制造业回归对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影响效应研究》,《甘肃金融》2017年第8期。

总体而言,学界对于美国产业结构演进的结论和把握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会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而经济的增长又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演进,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应不同的经济结构,经济体系越发达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也越高。从微观层面而言,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产业结构体系“软化”特征明显,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逐渐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而推动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具体而言,突出表现在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主导产业的不断转换、现有产业的不断升级调整等。相应的,当前美国的产业发展已逐步向着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创新发展型为主的产业体系演变。*汪斌:《当代国际区域产业结构整体性演进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三、美国一、二、三次产业演进分析

美国从1776年建国至今,已走过了241年的历史。一般对美国经济史的研究,将其划分为殖民时期(1607~1783年)、全国时期和宪法危机(1783~1861年)、工业化社会的崛起(1861~1914年)、联邦力量的发展(1914~1945年)、勇敢面对新世界(1945年至今)等5个阶段,对应的美国产业结构在这5个阶段当中也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不过总体上美国的产业结构演进遵循着配第克拉克定理,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依次在一、二、三次产业之间进行转化。

殖民地时代的前期,美国的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一度高达90%。不过到了殖民地时代的中后期,农业的比重开始快速下降,与农业有关的轻工业则有了较快发展。罗斯托(W.W.Rostow)认为,美国经济曾有过两次“起飞”,其中一次是在1815~1850年之间。*赵伟,左中海等:《通向市场经济工业国之路——工业化比较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9~30页。而按照钱纳里的标准结构理论对工业经济变化过程的“三阶段六时期”的划分,即初级产业阶段(农产品、初级工业品)、中期产业阶段(重工业品、新兴服务业)、后期产业阶段(技术密集型产品、知识密集型产品)。我们认为,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以棉纺织业为例,全美在1815年仅有棉纺织厂170家,纱锭产量13.42万枚,到1830年,美国的棉纺织厂数量增长到795家,对应的纱锭生产量达到124万枚,而1860年棉纺织厂的数量已达到1 091家,纱锭产量增长到520万枚。1860年与1815年相比,棉纺织厂的数量增长近6.4倍,纱锭产量增长近40倍,这较为明显地反映出棉纺织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同时期,还有一些与农业紧密相关的轻工业有了较快发展。1860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排名前五的产业分别为棉纺织业、木材业、鞋业、面粉业、男士制衣业,钢铁业和机械制造业在这一时期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增加值占比还相对较小。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国内市场得到统一并快速发展,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逐渐拉开序幕,美国步入罗斯托所说的第二次起飞阶段。即时间跨度从1843年至1870年之间,是以修建铁路、重工业发展为代表的“北方工业起飞”,按照钱纳里的标准结构理论,此时的美国开始步入工业化的中期产业阶段,并在21世纪初期达到工业化的巅峰。从纵向来看,1910年美国全部制造业产出规模较1860年增长10.8倍,诸如钢铁产业、煤炭产业、水泥产业、铁路货运里程数分别增长25.2倍、46.1倍、70.7倍、98.1倍,*[美]加里·M.沃尔顿,休·罗考夫:《美国经济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30~135页。美国制造业增加值排名前五的产业,变为了汽车、钢铁、煤油、铸铁和机械、电气机械。从横向上来看,当时美国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球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0%,远高于同时期世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同时在这一时期,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也有了较快发展,特别是那些与工业密切相关的产业和部门。

此后,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在这一期间,美国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赶超第二产业。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7.3%、37.0%、54.5%,劳动力在一、二、三次产业间的比重亦分别达到12.8%、33.4%、53.9%,表明美国经济开始步入工业化后期产业发展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力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的产业结构得到更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1985年,美国的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分别达到2.3%、27.5%、69.3%,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26.9%、70.1%。2016年,美国的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已成为0.9%、18.9%、80.2%,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口不足1%,而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人口接近90%,第三产业在美国产业结构体系中已处于主导地位。*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Quarterly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by Industry,Washington:BEA,2016.

总之,美国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完整且连贯的,市场驱动型和创新驱动型的特征明显,这也与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中“比较劳动生产率”的观点相契合,即产业结构演进是一个有序的阶段性过程,美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形态逐渐从“一二三”变化到“二三一”,再变化到“三二一”,对应的美国经济发展也先后经历了以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为主导的时代。*黄苏:《战后美国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趋势》,《世界经济》1986年第6期。

四、美国一、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演进分析

(一)美国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演进

美国的第一产业主要由农业、林业、渔业以及相关的其他产业构成,当前农业在美国第一产业中的占比达到80%左右,林业、渔业以及其他相关的产业在第一产业中的占比相对较低。而从农业的内部结构来看,美国的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相当,二者长期呈现出一个平衡发展的态势。美国的粮食作物主要包括玉米、小麦、水稻,经济作物主要包括大豆、甜菜、棉花等;畜牧业则主要包括养牛、养羊、养猪、养禽等。美国不仅是世界上的农业生产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的农业生产强国,当前美国的玉米、小麦、水稻的单产量平均保持在每公顷9 500千克、3 000千克、8 000千克,大豆、甜菜、棉花的单产量也平均保持在每公顷2 500千克、45 000千克、810蒲式耳,其中美国玉米和大豆的单产量是中国玉米和大豆单产量的近2倍。*唐珂:《美国农业》,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年,第50~55页。美国的所有畜产品产量占到世界畜产品总量的近15%,其中美国牛肉、全脂鲜牛奶、鸡肉、猪肉产量长期居于世界首位。

尽管从当前美国三次产业的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已持续下降到1%以下,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和农业强国。当前美国的耕地面积占全球耕地面积的比重约为13%,但美国的粮食产量却占到世界粮食产量的16%。而从美国第一产业的内部演进结构来看,美国的农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并没有改变长期以来农业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现实。而在农业内部,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比重相当,并长期保持着这一稳定平衡的趋势,且这两个部门的生产技术和产出效率都在不断提高。

(二)美国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演进

美国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演进,较好地诠释了罗斯托、霍夫曼、钱纳里等人的经典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向前发展,工业结构向着重工业化、高附加值化、集约化的方向演进,产业结构内部持续优化,内部产业间的关联度和增加值不断增加。当前美国的第二产业由采矿业、公用事业、建筑业、制造业构成,其中制造业长期以来都占据较高的比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制造业的占比曾一度高达77.77%,此后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2007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甚至下降到59.46%,该数值为1947年以来的最低值。不过,近年来随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推进,制造业比重呈现出上升势头,2008年之后,美国制造业的比重逐渐回升,2016年占比上升到61.94%,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占到12.1%,仍然是美国国民经济中最为重要的部门之一。

从制造业内部来看,美国制造业的发展与霍夫曼定理也是相一致的,即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是逐渐趋于下降的,并且最终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将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美国的制造业可划分为耐用品和非耐用品两大部门,耐用品在制造业中的比重长期高于非耐用品产业的比重,1947年耐用品产业与非耐用品产业的增加值占比分别为51.5%和48.5%,耐用品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高,但总体上二者还算相对平衡*李春顶,赵美英等:《美国三大需求结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市场》2014年第19期。。若具体从耐用品产业内部来看,当前在美国耐用品产业当中,占比排名前五的门类分别为计算机及电子产品、机动车辆、车身和挂车及其零件、机械制造、金属制品业、其他运输设备,2016年这五大产业各自的规模都在千亿美元以上,五大产业规模合计占到了整个耐用品产业的74.4%。在这五大产业当中,最为突出的当属计算机及电子产品产业,1947年该产业占耐用品产业的整体比重还不到10%,此后其在耐用品产业中的比重开始稳步增长,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计算机及电子产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并且这种增长趋势在持续扩大。当前计算机及电子产品产业已成为耐用品产业中占比最高的产业,其占比达到近23%,2016年增加值达 到 2 823.1亿美元,远高于其他细分产业。若从非耐用品产业内部来看,当前在美国的非耐用品产业中占比排名前三的门类分别为化工品、食品饮料和烟草、石油及煤产品,三者之和已占到整个非耐用品产业的近80%。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化工品产业,1947年其在非耐用品产业中的比重还仅为12.1%,而后其占比一直持续上升,当前已经达到37.9%。*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Quarterly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by Industry,Washington:BEA,2016.总之,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迁反映出美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即由劳动力密集型向着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中低端制造业向着高端制造业转变。*庄宗明,孔瑞:《美国制造业变革的特征及其影响》,《世界经济》2006年第3期。

(三)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进

与第二产业内部的演进过程相类似,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的演进实现了由传统的服务业向着新兴的服务业转变的过程,这亦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结果。目前,美国的第三产业当中占比规模相对较高的部门分别为金融保险不动产及租赁、*在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统计分类中,金融保险和不动产租赁是一个大门类,批发贸易和零售贸易是两个单独的门类。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分类中,批发贸易和零售贸易为一类,金融和房地产被分为两类。公共管理、专业商业服务、教育医疗社会救助、批发贸易、服务贸易,这些细分产业的规模当前都超过万亿美元,其规模总和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82.61%。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金融保险不动产租赁和专业商业服务这两大门类,二者在发展初期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还仅为7.3%和5.5%,而到了2016年,二者的比重上升到15.4%和25.5%,尤其是金融保险房地产租赁这一大的门类,当前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是最高的。相比之下,批发贸易和零售贸易的规模占比则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二者之和在1947年时的占比为26.15%,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是最高的,而到了2016年二者之和已下降至16.3%。若细分金融保险不动产及租赁这一门类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当前住房市场的占比占据绝对的优势,其增加值占比在金融保险不动产及租赁这一门类中的占比,今天大致维持在48%左右,保持了长期持续平稳增长的态势。相较而言,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在内的金融产业增加值规模占比相对较小,但总体而言增速较为明显。总之,从美国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演进趋势来看,美国的第三产业早已从以批发贸易和零售贸易为主导的传统服务业,转变为了由金融和房地产、专业商业服务、教育医疗为主导的新兴服务业体系。

五、中美产业结构演进的对比及启示

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趋势与美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趋势整体上是相一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是以农业为主,1952年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分别为50.5%、20.8%、28.7%,大体呈现出“一三二”的结构。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逐渐确立,以重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有了较快发展。1958年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便超过第一产业,1960年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分别为23.2%、44.4%、32.4%。不过此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增长出现了回调,直至1970年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才长期稳定于第一产业之上。到1985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超过第一产业,2013年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2016年中国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8.6%、39.8%和51.6%,产业结构形态已基本稳定为“三二一”,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突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6年,第67~72页。从整体上看,对比美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趋势,当前中国三次产业结构正朝着美国产业结构的形态调整,相信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将进一步提升。*殷阿娜,王厚双:《中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基于绩效评估》,《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第4期。虽然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大体保持一致,但中美三次产业之间的差距也十分明显。

从第一产业来看,虽然中国的粮食作物总产量在世界排名前列,但单产量却排在几乎所有粮食出口国之后。2016年中国的稻谷单产量世界排名仅为第8,小麦单产排名为世界第8,玉米排名世界第14,大豆排名世界第21。美国的玉米单产每公顷9 458千克,中国玉米的单产仅为每公顷5 167千克,中国玉米的单产量仅为美国的54.6%;美国大豆生产每公顷2 907千克,中国只有1 454千克,单产量几乎仅为美国单产量的50%。*唐珂:《美国农业》,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年,第50~55页。从就业人口的角度来看,中国当前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为28.3%,而美国第一产业就业的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已降到1%左右。因此,不论是从农作物的单位产量,还是从就业人口来说,中国的第一产业与美国第一产业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美国农业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具体而言,包括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以及包括农产品的销售、农产品价格的调控、服务于农业的相关衍生金融产品的创新等。*成玉林:《美国农业发展的历程及对我们的启示》,《理论导刊》2005年第8期。当前中国农业的生产效率还处于相对较低的阶段,虽然在粮食产量方面超过了美国,但在人均粮食产量和单位生产成本方面还与美国存在着较大差距,可以说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但要向现代化农业生产强国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第二产业来看,尽管中美两国都是制造业大国,但中美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从创新研发的维度来看,2015年中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企业研发投入总量与产品销售收入的比值)为1.1,美国为4.0,日本为3.4,德国为2.3,韩国为1.9,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投入远不及美国,甚至低于韩国;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占制造业研发经费的比重为26.3%,也远低于美国(73.3%)、韩国(58.7%)、日本(41.2%)、德国(34.3%)。“十二五”期间,中国平均的工业增加值率是27.6%,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工业增加值率在35%至40%,美国、德国、日本甚至超过45%。从产品质量和影响力来看,2013年中国制造业的质量水平得分为85.55分,较2012年下降0.77分,而质量管理水平、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分别下降2.62分和1.52分,此外,当前中国主导制定的质量国际标准占比不到0.5%,且标准更新速度缓慢。从品牌影响力看,在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国有228个,英国有44个,法国有42个,日本有37个,中国有31个,而与制造业有关的知名企业仅有联想、海尔、华为、长虹、中石油、中石化等为数不多的企业。*张利国,杨子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生产力研究》2015年第1期。总之,中国制造业在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等诸多方面,还与美国制造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中国当前的全要素生产率还不及美国的一半,中国制造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第三产业来看,中国与美国的差距更为明显。2016年,中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增加值都已超过美国,但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却仅为美国的30%左右。如果从产业细分上来研究,当前美国国民经济占比最高的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产业,其总值达到3.66万亿美元,占到第三产业总值规模的25.5%,占GDP的比重为20.3%。而中国的第三产业结构中,除了以科教文卫娱、管理、水利等在内的第三产业中的“其他产业”这一大的统计门类之外,增加值占比最高的,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当前中国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增加值为9.96万亿元,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为29%,占GDP的比重仅为14.4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年,第87~92页。而除了金融和房地产业之外,中国第三产业中还有9个产业人均增加值在美国的7%以下,其中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为1.91%,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为2.40%,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为2.8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2.95%,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为3.3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为5.8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为6.09%,批发和零售业为6.74%,住宿和餐饮业为6.79%,只有3个产业人均增加值超过7%,可以说中国服务业相对美国而言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滞后。*王庆国:《试析美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5期。一方面,中国三次产业的发展不仅在总量上存在着较大差距,2016年中美之间的GDP仍然相差7.37万亿美元;另一方面,我国在人均GDP、经济效率、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等方面,还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即产业结构的质量还有待提升,而这一提升必须是全面彻底的。*全要素生产率用来衡量生产的效率,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一般有三个来源,分别为技术进步、规模经济、效率改进。产业结构高度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

根据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后向效应、旁侧效应、前后效应)理论,即主导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美国的主导产业依次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路径转变,轻工业的发展是发端于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重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轻工业的发展之上,依此类推,每一次的产业结构调整都是有基础支撑的,并未出现跳跃式的发展。其次,每轮工业革命的爆发都对美国的产业结构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力地推动了美国轻工业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的重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迅猛,第三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服务业和制造业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余燕春:《美国产业结构演变分析》,《当代财经》1999年第2期。最后,与西方经典的产业结构理论相一致,美国的产业结构演进随着人均收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占比逐渐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倾斜,各类资源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生产方式从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总之,从三次产业结构演变来看,中美之间的产业结构演进总体变化趋势具有相似性,当前美国产业结构的形态,大体上也将是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不过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国和美国产业结构之间的差异和差距,美国经济市场化程度高,经济基础较为稳固,在国际贸易当中优势地位明显,而中国还处于新型产业结构演进的初期阶段。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已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就意味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不能“矫枉过正”,更不能期望“一蹴而就”,要顺应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并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和所面临的环境特点做出科学的产业决策。

可以说,三次产业之间应该是紧密关联并且协调发展的关系,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应该与各国的社会状况、经济环境、资源禀赋等方面相适应,这就意味着并非第一产业占比越低越好,而第三产业的占比越高越优。第一产业的发展关乎国计民生,是一切基础中的基础,虽然当前的农业进出口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国内的需求,但自给自足和粮食安全是一国农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为此,早在2007年中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便提出了坚守“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这一要求,以确保粮食生产的基础——耕地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与美国国情不同的是,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2016年我国的人口总额达到13.83亿人,我国的可耕地面积为150.4万平方公里,比美国少近20万平方公里,而人口却是美国的4.3倍,农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自明。除此之外,在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农业政策的目标将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并逐步推行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这意味着新时期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强调产出更要重视质量,这里的质量指的是生态友好型、环境保护型、成本集约型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式。

从第二产业来看,制造业的发展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制造业是大国发展的“国之重器”,制造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它的发展是一国保持国际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的关键,美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几乎都是工业革命所推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第二产业才是支撑起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由此派生出的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至关重要。而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在某种程度上都需要服务于第二产业的发展,这一点从近年来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或“制造业回归”亦可以反映出,对此我们应该予以高度重视,防止出现美国产业结构中的这一问题发生。当前“中国制造”已经成为我国在国际竞争当中的一张名片,我国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但中国制造在当前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投入产出效率不高,自主创新研发能力还有待增强,品牌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传统制造业还有待进一步转型升级等。而对于制造业的改革应该是全面彻底的,从要素的角度,一方面需要更多地依靠科技、人力资本、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来推动;另一方面要依靠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能源、环境等传统要素的效率提高来提升。*杨伟民:《中新经纬》,http://www.chinanews.com/jingwei/12-21/117638.shtml,2017年12月21日。

从第三产业来看,美国三次产业之间的发展并非是独立分离的,从美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点。因此,不能过度强调追求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否则可能还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例如出现“产业空心化”和居民就业难等问题。而在第三产业内部,积极培育和引导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形成,注重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等大类资产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尤其需要注重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业改革,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强调第一产业的基础性作用和第二产业的支撑性作用,强化第三产业的主导性地位,注重三次产业的协同平衡发展,有序实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转型、优化、升级,最终推动经济全面、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引导和促成产业变革的发生,这或许是今后产业政策制度的一个重要思路和启示。

总之,影响产业结构演进的因素有很多,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共同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毋庸置疑的是,增强技术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各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的协调平衡发展,将是中国未来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主体方向。因此,我们更应该拥有清晰明确的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并基于当前产业结构的现状和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更加积极地增强对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更加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与国际竞争,逐步引导和促成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眼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技术、共享经济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悄然兴起,中国完全有能力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略机遇,实现“弯道超车”,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来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从而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四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
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