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调研
2018-04-01王青海
□王青海
为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规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扩大城乡就业,促进非公有制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按照朔州市委“大学习、大调研、大落实”总体要求和市财政局党组的统一安排部署,市财政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全市中小微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朔州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去年以来,朔州市中小企业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完善思路,创新举措,突出重点;积极发挥主导产业优势,不断加大产业升级力度,全力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在困境中努力奋进,全市中小企业基本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据统计,截止到去年底,全市中小企业总量达到9153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8家,比上年增加6家),比去年同期增长6.1%,从业人员达到28万人,同比增长6.7%。完成现价工业产值629.2亿元,同比增长6.7%,实现营业收入1240.8亿元,同比增长2.96%。实现利润15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上交税金63.9亿元,同比增长41.8%。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增长回暖复苏
从2013年以来,全市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增长速度逐年回落。2013年底中小企业的增速为16.6%,2014年增长速度下降到8%,到2015年达到最低点-8.3%,2016年营业收入增长上升到2%,营业收入增幅上升到2.96%,虽然与2013年的增速相比下降13.6个百分点,但连续两年增幅稳步回升。
(二)经济效益止跌回升
从主要指标来看,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升,但增幅不大,还没有恢复到2015年以前的水平。从利润来看,利润总额增幅7%,企业较去年负增长有了质的变化,表明企业经营基本渡过困难时期。从用工和劳动者报酬增长6.7%和14.7%看,用工和工资都出现一定的增长,同时也表明用工成本正在增加。从税收增长41.8%看,表明随着煤炭价格的增长,企业税收逐步回升,政府财政压力减轻。从投资增幅14.6%看,表明企业的发展信心不足。总体来说,经济效益回升,但快速发展趋势不明显。
(三)企业管理急需提升
朔州市的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仍然严重,特别是节能管理的问题更为突出。平鲁区的晋坤高岭土厂,因为继承和发展了美国安格公司的管理模式,特别注重节能管理,节能管理贯穿生产的每个环节,企业效益逐年提高,产品成本不断下降,在同行业成本价格中一直处于优势。但大部分企业能源利用率低,通过调查,大部分电力利用率低于85%,电力能源利用率低,必然导致产品成本的增加。
三、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档次徘徊不前
企业产品档次低没有太大改观,以怀仁陶瓷行业为类,陶瓷企业产品档次称得上高档的只有10家,陶瓷企业因为产品利润率低,贷款存在一定困难,产品升级上档受到影响,生产工艺落后,生产规模小,产品类同、档次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二)产能过剩问题严重
据今年统计局对企业的全面调查,全市煤炭、陶瓷、化工、乳品、建材、房地产、机加工等行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所有行业中,只有农产品加工不存在产能过剩,但因为生产规模、销售、流动资金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也没有大的改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礼品盒产品销售也出现大幅度下降。
(三)企业融资成本太高
企业融资困难重重,除自身先天不足的原因外,融资成本较大也是主要问题。成本较大的项目主要是审计报告费一般约为5千——2万元、评估费为资产的0.3%、担保费贷款额度为3%、它项权力证明费为资产的0.3%、担保风险抵押金贷款约为额度的10%。按一个500万元资产的企业贷款100万元计算,需要支持2万元的审计费,1.5万元评估费,3万元的担保费,1.5万元的他项权力证明费,共计8万元,占贷款额的8%。而且可用的额度中还要用10万元做抵押金,到贷款成功后,实实在在能用在经营中的资金只有82万元。
(四)政策因素影响企业发展
2017年,政府因为环境污染问题勒令企业关闭煤气改用天然气做为生产能源。改造后,企业成本迅速加大,失去竞争力和生存力,陶瓷行业面临全行业“集体死亡”。出于对就业稳定的考虑,政府不得不放弃天然气改造计划,企业又回归到使用煤气,在经过两次来回改造后,每个企业平均浪费资金200万元左右。
(五)产业结构单一问题凸显
多年来,朔州市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虽然历经20多年的调产,但都因煤炭的特有经济和易生产属性仍然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但以煤为主的经济格局及围绕煤炭发展起来的三产业必然要走上“一业荣百业荣,一业损则百业损”的道路。在煤炭形势好的时候没有做未雨绸缪,抓紧产业结构转型,新上大上接替项目,是造成目前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六)政府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朔州市中小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发展困难。近年来,市县两级财政没有对中小企业的直接投入,每年只靠争取省里中小企业专项资金1500万元左右,与其它市相比有不小差距。像吕梁市政府安排财政预算每年1600万元左右;临近的忻州市安排600万元,而朔州市为零。因此,各级政府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不断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四、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公益投入,激发创业热情
中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一般经历初创、巩固、发展、上规模四个阶段。初创期中小微企业面临的问题不光是资金问题,更主要的问题来自于创业的场地、发展的环境、创业的经验等方面的制约和欠缺。为保证大部分创业者能成功创业,政府应当加大公益性的投入,从创业基地的建设入手,辅助以必要的服务和指导才能促进成功率,提高创业热情。工业性的创业基地具有孵化性、集约性、实用性,便捷性等诸多优势,是政府扶持中小微工业企业首要投资选择,也是培育工业企业上规模的重要手段。有创业基地做为创业载体,有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或可改观目前地面工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调而不整的局面。在土地日益紧缺的现实下,发展集约型工业创业基地的应当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工业型创业基地的建设不仅能解决就业问题,培育税源,更主要是通过支持小企业壮大,扩大规模企业数量,从根本上提供工业企业的发展质量。
(二)强化融资扶持,促进企业发展
中小微企业发展存在融资难是普遍共性,解决融资问题根本还得靠企业自身积累,但也需要外部支持。目前建设银行的“助保贷”工作在三个县区的实行,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探索了一条政府借款、企业自筹、银行配合的解决融资一个可行渠道,这个经验应当在全市总结和推广。
(三)跟进服务支持,保证企业成长
中小微企业在发展中,“交学费”、“摔跟头”、“走弯路”、“吃大亏”的现象屡见不鲜,企业真心盼望能够接受一些“高人”指导和启发。政府和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应当从企业的需要出发,通过建设专业的服务平台、通过购买专业化的服务,通过引导企业和社会中介互利合作等手段,建立一套完善的“一条龙”服务网络,从根本上改善企业发展的环境,解决企业发展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通过引导和扶持促进企业稳步发展,让企业发展初期就能有足够的“营养和阳光”茁壮成长。
(四)设立发展基金,壮大成长力量
市、县两级财政从年初预算中安排一定规模的专项资金作为基金,吸引和推动社会资本或金融资本成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市级基金规模2000万元,县级规模达到500万元。通过直接投资、帮助技术改造、产品市场拓展、融资贴息、创新奖补等方式,大力度支持有规模、上档次、有前途的企业实现产品更新换代、上档升级,有力推动全市中小微企业全面健康发展。
(五)创新内部管理,提升发展水平
要加强企业销售人员的培育,鼓励企业建立专业的销售团队,支持商贸企业与企业对接;支持大型超市与企业对接,进一步扩大销售渠道,政府要帮助企业扩大知名度,引导和帮助企业产品升级上档。转变政府招商的思路,招商的重点不仅放在招企业入驻,也要兼顾招收企业销售团队,借鉴先进地区现代企业发展经验。帮助企业建立现代财务管理体系,加强企业财务人员培育;多渠道支持企业增加流动资金;加强对企业税收和监管力度,引导企业走依法纳税、良性发展的道路。要增加企业统计人员培训经费,加大企业统计工作的督促力度,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严格要求企业按时、按质上报统计数据,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将企业统计工作与政府的扶持奖励挂勾,实行统计不达标一票否决制度,努力把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