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胜小镇 文明之邦(下)

2018-04-01云南省丽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社会主义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永胜瓷器小镇

文 云南省丽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永胜小镇是滇西瓷乡,所产瓷器可以和景德镇瓷器相媲美。永胜陶瓷生产历史十分悠久,至近代更加兴盛,据《永胜县志》记载:“永胜陶瓷生产始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永胜瓷器以瓷质晶莹明澈绘图明丽雅艳而著称,这与永胜瓷土的优良丰厚密切相关。据《新纂云南通志》载:“永北所产瓷土较皖、赣优良。近来永北瓷器与江西争胜,迤西各属皆有之。”新中国成立后,据地矿部301地质队勘探表明,仅永胜薄荷坪等四个矿区就有瓷土储量237.8万吨。由于瓷泥优良,使永胜瓷器具有耐剧热、剧冷的特性,且不易变形,久不褪色。

20世纪50年代以前,永胜所产瓷器多由马帮驮到大理、保山及缅甸出售,永胜瓷器商人在瑞丽设有商号,在丽江古城也有永胜瓷器专卖行,并把永胜瓷器贩运到迪庆和西藏。那时,在永胜小镇里,驮瓷器的马帮不断,由于贩运永胜瓷器利润高,有的赶马人就一辈子驮瓷器。新中国成立后,永胜瓷器的产量增加50多倍,运送瓷器的汽车日益增多,仅是设在永胜的丽江地区瓷厂就设置一个车队专门运输,另外还有一些临时运输车辆,长年累月运输瓷器。

永胜陶瓷生产早已闻名国内外,在国家—些重要场馆也使用和保存着永胜瓷器,如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青花瓷茶具,是专门从永胜定制,由小镇人专程送到北京的。云南艺术剧院的艺术杯,是一件制作精美的瓷器,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收藏价值,也是永胜瓷厂生产的。因为永胜瓷器质优名响,随之而来的是各大宾馆纷纷到永胜瓷厂订制高档餐具。云南多家星级宾馆的茶具餐具,大部分都出自永胜。更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将永胜瓷器作为国礼赠送给缅甸友人,永胜瓷器更是由此声名大振,成了各地客商的抢手货,永胜瓷乡的名声更响亮了。

永胜瓷业不断发挥优势,同时吸取全国名瓷的优长,借鉴云南少数民族装饰图案纹样的精华,使产品更具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永胜瓷厂生产的描金五彩龙凤酒具,造型俊秀,典雅别致,色彩富丽鲜艳,一时间成了东南亚地区的抢手货,深受外国友人和海外侨胞的欢迎。另外,永胜瓷厂还有四个产品获国家和省级奖励,新产品远销省内外多个地区和缅甸、泰国、老挝等国。永胜瓷厂工艺技术不断提高,新产品的花色品种增至近百种,实现五个增加——品种增加、产量增加、销量增加、利润增加、美誉增加。

永胜小镇是边屯文化名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除了小镇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城建筑、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外,从古到今还涌现出一大批支撑永胜文化的文人。

永胜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据《永胜县志》记载:“永胜县内1954年在三川翠湖出土青铜兵器戈、矛、剑和石棺等,现一部分藏在云南省博物馆内。从文物形式看,与昆明晋宁石寨山西汉滇王古墓、湖北省战国曾侯墓以及四川凉山州各地出土的青铜兵器,风格基本相同。”从出土文物看出,早在青铜时代,永胜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后又与中原汉族结合,创造出灿烂的边屯文化。

明代洪武年间,因为朝廷的屯田戍守部署,大批中原军士和民众进入永胜,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大规模互动交流,双向融合,使永胜边屯文化得到空前发展,耕读之风昌盛,从而造就了一批文人。永胜文人之多,也是让人难以想象的。据《永北直隶厅志》《永胜县志》记载,明正德年间,北胜州就出了一个神童,名叫张宗楚。据诸葛元声《滇史·卷十二》载:“正德元年(丙寅),北胜州出神童张宗楚。”另据《云南通志》载:张宗楚“永北人,举神童为翰林院秀才,卒于京。”此事还载入万历《云南通志》《滇系》《新纂云南通志》和乾隆《永北府志》等史籍。在整个明代,云南省共举神童15人,张宗楚便是其中之一。可见,永胜历史上的才俊之士非同一般。

经过近百年的边屯文化浸润,永胜在明代中叶迎来文运昌盛。明天顺六年(1462年),谭升考中壬午科举人,又于成化二年(1466年)在京考中丙戌科进士。此人是明代滇西丽江、迪庆、怒江三地历史上最早的进士。在永胜文士中,还有刘思善、刘慥、王寿昌、黎元和等,都是享誉全国蜚声云南的人物。几百年间,小镇文脉宏畅,文星璀璨。到民国年间,永胜还出现了著名才女高玉柱,她是大理国相国高氏的后裔,是永胜最后一任世袭土司高长钦之女。高玉柱从小聪明伶俐,才智过人,所学课程均能领会,并能举一反三。据《永胜县志》记载,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5月,当时云南省某大员的公子任营长之职,因军政公务率兵一营来到永胜小镇,到高家相亲。高玉柱欲试某公子的才学,便邀他到观音箐游玩,高玉柱出上联:“观音箐,箐观音,观山观水观世音”。此公子对不出下联,高玉柱为了婉转谢绝,便自对下联:“龙王庙,庙龙王,龙子龙孙龙父王”。此公子听后愧极,怏怏而返。后来,高玉柱到南京做事,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任命她为西南边疆宣尉团少将团长,授予陆军少将军衔,负责云南、贵州、西康、广西4省少数民族地区,对土司及少数民族头人的抗日救国宣传发动工作。1942年5月,正当抗日战争紧张时刻,高玉柱在中越边境金平县宣慰时,突患疾病,因治疗条件所限,送往个旧不治身亡,年仅36岁,未婚。后运回家乡永胜安葬。

到了近代,永胜小镇虽然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但文学界里认识永胜小镇的人却不少,原因是小镇出了个有名的作家海男,并写了散文《永胜小镇》,后来获鲁迅文学奖。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从海男的文章里认识了一个历史小城,海男优美的笔调和意境,诗一样的语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记得,一位读过她这篇散文的文友,亲切地称她“小镇的海男”。永胜和海男的名字一样,留在了世人的心里。

我在小镇工作的时候,在小镇的田家巷建了房子,门牌是28号,一个很吉利的数字。房前有一个小院子,院子里有一棵樱桃树。有小鸟从山上飞来,落到了树上,轻盈如一片羽毛。也有桂花的香气从远处飘来,这香气来自一棵古老的桂花树,全城人都能闻到。我就是在这样一种宁静的环境中写作,那时候,开车和写作是我全部的日子。当时,在我的身边,在小镇上,还有一大批像我这样迷恋写作迷恋艺术的人。一个小小的镇里,文学社团就有七八个,比较有名的是“星巷诗社”“三川文学社”“山魂文学社”,小镇有中国作协会员4人、省作协会员21人、美协会员9人、剧协会员8人。

在永胜,除了海男,写东西写得小有名气的人也不少。一个叫马霁鸿的人,原是永胜汽车站的行李保管员,却写出一首又一首好诗,从20世纪80年代就在《云南日报》《春城晚报》《南方周末》《边疆文学》《滇池》《青年文学》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并多次获奖。我知道,马霁鸿写作的速度不是很快,他曾对我说,有时候,他坐一个晚上,最多只想得起一个标题来。我也由此而发出过感叹:在当今时代,还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耐心,坐一个晚上想一篇文章的标题!

小镇上有个简良开,多年来喜欢写文章,喜欢考古。简良开的家乡在泸沽湖畔,当兵退伍后在永胜小镇安家,我不知道这个老实憨厚的小凉山人到了小镇后为什么会这样地痴迷文学。20世纪80年代,他写了一部中篇小说《玉麒麟》而出名,为写这部作品,他连续几个月没日没夜地苦熬。后来,他的写作主要着笔于永胜的历史和丽江少数民族文化。他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到民族山寨一两个月不下山,和山里人吃在一块,住在一起。永胜的“他留人”,有特殊的民族习俗和文化传统,近年来名声远扬,简良开对“他留人”文化的挖掘和宣传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对永胜毛氏和韶山毛氏的渊源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现在,毛氏文化成了永胜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永胜文学艺术界还活跃着一大批作家,除了走出永胜的海男、海惠、黎小鸣、冯娜(李永天、李黑等永胜籍作家归为小凉山诗人群)以外,李世明、陈洪金、胡继惠、赵晓梅、严谅、谭元怀、胡延平、杨宝琼、杨春山、李梦游、冷碧、周荣新、罗炳辉等一大批作家成绩斐然。他们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发表文章,并多次获奖,在省内外享有名气。在书画界,永胜的画家书法家也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以刘汝璋、闵文新为代表的书画作品,向世人展示着“沧阳”文明之邦的艺术风采。

永胜“澜沧卫古城”和永胜在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的地位和影响,为永胜小镇的历史添上了光彩的一笔。随着时代的发展,永胜小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个古老的文明之地,一直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

如今的永胜小镇,由于历史的原因,“澜沧卫古城”的城墙拆了,一些古庙和钟鼓楼也拆除了,然而,城墙内的街道格局依然没有改变。走进小镇,小城模样依旧。我曾听路过永胜小镇的人说,永胜小镇十分像一个大村庄。村庄就村庄,这正是历史留下的遗迹。小镇的人好似十分乐意在这个村庄式的小城里生活。但逐年来,随着历史的进程,小镇也发生不少变化,新园区、新楼房、新道路,宁静的小镇也充满了现代文明的气息。传统与现代,在小镇无缝对接。时代和环境在变,但小镇上的人,依然在这里留守着古老的民俗民风。同时,他们也跟着新时代的步伐,努力向前迈进。

现在,我已经没有居住在永胜小镇了,但每当回到当年工作居住的这个小镇,心里充满感激,对小镇的变化充满了感叹。我每次到永胜,都会绕城走过那些宁静而亲切的街道。更多的时候,我临风站在新修的沧阳大道上,感受永胜小镇正以豪迈的步伐,伴随着新时代的号角不断前进。

我相信,随着华丽、宁洱两条高速公路通车,永胜小镇这个南方丝绸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作为交通节点的地位将更加凸显,在传承古老文化传统的同时,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也会加快。这个边屯名郡,在新格局新气象中,坚守与开放并重,明天会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永胜瓷器小镇
韩永胜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唱一首祖国的赞歌
一种两级双吸管道输油泵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谢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