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研究综述
2018-04-01王盛初
王盛初,姜 军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北碚 400715)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回顾总结了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党开展的各项工作和我们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向世界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同时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入系统地研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对于深化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更好地制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及长远战略都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学术界围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研究,以产生较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现将相关研究内容作如下综述。
一、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依据的研究情况
目前,学术界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依据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单依据”说。由于学者们研究的出发点、立足点各有不同,其研究成果也就有所侧重。虽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较少,但视角新颖,认识独到。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罗永宽从唯物史观角度出发,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依据给出了自己的认识。他认为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新的重大判断,是对唯物史观的自觉运用,是把唯物史观作为准确判断我国新的历史方位、科学把握时代特征、深刻揭示时代内涵的“伟大认识工具”。[1]
二是“双依据”说。此类观点在学术界比较普遍,持此类观点的学者比较一致的认为,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判断,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但学者们在论述和表达过程中又有所不同。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陈跃认为,党的十九大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科学论断,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厚实的实践依据。从理论依据讲,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具体运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论断的理论依据。从实践依据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是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论断的实践依据。[2]辽宁师范大学教授栾亚丽和东北师范大学宋则宸认为,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判断具有厚重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在理论依据方面,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三位经典作家关于矛盾的经典论述和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现实依据方面,认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由近40年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的发展引发的。[3]
三是“三依据”说。目前,此类观点在学术界也较为流行,持此类观点的学者们尽管在论述和用词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认为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不仅有其坚实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还有深厚的历史依据。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永贵和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徐俊概括指出,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基于对坚实的理论依据、鲜活的现实依据和深厚的历史依据深刻把握与深入分析的结果。他们认为,新论断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作用观点的把握;历史依据来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和判断历程的正确把握;现实依据来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迈入新时代的敏锐把握。[4]重庆理工大学教授徐茂华和学者李晓霞分析指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论维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相关理论;新时代我国义的伟大实践和中国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新论断的历史维度,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大势。[5]
二、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科学内涵的研究情况
学者们一致认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将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其科学内涵的准确把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学术界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科学内涵的解读,主要有以下几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侧重于从总的角度出发,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科学内涵进行总体上的理解和把握。如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杨生平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的变化只是量变,并非质变,它是对非对抗性社会矛盾性质下的社会主义社会人民不断发展的生活需要与社会供给之间这个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总矛盾的具体体现和阶段性发展。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人民不断发展的生活需求方面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第二,我国生产力水平已有较大程度提升;第三,主要矛盾的“变化”应与国情、国际地位“没有变”结合起来理解。[6]
第二种思路侧重从分的角度出发,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分别进行解读。如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陈跃在解读“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的科学内涵时认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单单只是物质文化的需要,美好生活的内涵较物质文化内涵更为深厚,其外延比物质文化也更为宽广。美好生活的需要除了物质文化的需要外,还包括了社会政治民主的发展、社会安全稳定、公平正义等多方面的需要。因此,由“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美好生活的需要”充分反映了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在解读“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科学内涵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社会生产落后不再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构成因素,当前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而所谓不平衡,主要指的就是社会各部分之间发展存在着差距、不协调。所谓不充分,则主要指的是发展水平不够高、发展质量不够好。[2]
第三种思路侧重从综合性角度出发,既从总体上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也注重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科学内涵进行解读。如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徐国民首先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角度出发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解读。他在综合分析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之间矛盾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各矛盾的相互关系后指出,对于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判断以及在实践中将这一矛盾贯穿下去,是有前提条件的,只有很好地处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以及国内各种“次要矛盾”的问题,只有真正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使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凸显。随后徐国民教授又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角度,进一步解读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他指出,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来看,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区分“需要”的多样性、层次性以及“需要”和“欲求”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的“需要”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同时,我们还应该引导人们理性地区分和对待“需要”和“欲求”的关系,防止“需要”演变为无尽的“欲求”。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方面来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在一些领域进入世界前列,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更加突出的问题,这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7]
三、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化解路径的研究情况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如何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们站在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单路径”说。浙江大学教授刘同舫从矛盾论出发概括指出,通过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而抓住主要方面的主要问题,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就聚焦于一个重要任务,即如何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妥善地解决社会贫富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由成员共享。而要破解这一重要任务,作者提出了分配正义的观点,认为分配正义是化解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阶段性必然要求。对于如何推行分配正义,作者既借鉴了美国学者罗尔斯关于分配正义的两条原则,同时还强调要深入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将其灵活应用于破解社会现实问题之中。[8]
二是“双路径”说。同济大学学者杨小勇和王文娟认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要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应聚焦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从矛盾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提升发展和供给的质量与效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要在发展过程中科学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动态特征及时代内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需要,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9]
三是“三路径”说。武汉工程大学教授张三元认为,解决任何矛盾和问题都需要一定的方略,矛盾不同、问题不同,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方略也就不同。新时代、新矛盾、新问题意味着需要新的方略。他认为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方略主要有以下三条: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从而更好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第二,坚持新发展理念,特别是要坚持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第三,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守住民生这条底线。[10]
四是“五路径”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须宽在充分分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原因基础之上,列出了以下五条化解路径:第一,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不断解放更多生产力。第二,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重振东北重工业基地,依托各省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改进国家“梯度发展战略”,加大实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先富起来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第三,化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精准扶贫、技术扶贫,兜底解决贫困人口生存难问题。第四,准确把握人民对物质、精神、尊严、公平、正义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趋势,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第五,立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借助物联网、物联网、云端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提升个性化定制服务能力。[11]
四、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重大意义的研究情况
目前,学术界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重大意义的认识基本一致,只是在研究角度和内容表述上有所不同,现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作如下陈述。
重庆理工大学教授徐茂华和学者李晓霞认为,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论断,彰显了我们党顺应时代变化、善于抓主要矛盾的实践能力和理论品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第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第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为科学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政方针提供了基本遵循。第三,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5]
南开大学教授逄锦聚在其文章中指出,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实现了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基本原理相结合的新飞跃。第二,突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内涵、多层次需要,强化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三,从“落后的生产”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使理论更符合实际,强化了创新、协调、绿色、和谐新发展理念。第四,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了创新范畴和理论。第五,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12]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齐卫平从三个认识视角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意义进行解读。第一,从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视角出发,认为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拓展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二,从发展理念的视角出发,认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我们党的新发展理念是对接的关系。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契合新发展理念,使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成为刚性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第三,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角出发,认为党的十九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概括,回应了时代呼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实践指南。[13]
五、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研究的若干思考
综合以上研究,当前学术界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研究业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基本揭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依据、科学内涵、化解路径及重大意义等方面的内容,对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也存在着研究角度单一的问题,综观当前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多数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都关注了判断依据、科学内涵、重大意义等内容,重复性较高;宏观层面的研究较多,研究较为笼统,缺乏在微观层面的较为细致性的研究;理论的解读和阐释较多,在实际层面的运用较少,即使已经有相应的路径研究,但多数学者们提出的化解路径缺乏可操作性。进一步深化拓展研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需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深化拓展体系性研究。首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自身是一个十分丰富的理论体系,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具有其内在逻辑性。但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存在着理论架构不合理、观点互相交织、层次结构不清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其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具有关联性,也都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的组成部分,当前学术界对此方面的研究鲜有,笔者以为在后续研究过程可以进一步深化拓展。
深化拓展细致性研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观点涉及许多方面。然而,综观当前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学者们通常为顾及全面性而忽视了对微观层面的研究。在后续研究进程中,可以针对核心内容或具有十分重大指导意义的内容做深化拓展研究。
深化拓展实践性研究。研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为了更好地化解矛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续研究,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不仅注重在理论上的解读阐释,更应注重如何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