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视阈下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研究
2018-04-01苏琪
苏 琪
(中共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广东惠州 516000)
一、在认清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中警惕思潮毒害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虚无主义不是某个学术观点、学术流派,而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明确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目的,是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必然反映。它的根源是唯心史观,其产生有着深刻而复杂的思想政治原因、经济社会原因和历史文化原因,表现形式呈多样化。
——用虚假的言论观点以假乱真。历史虚无主义表现以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虚化历史的连续、趋势和规律发展,用假设、篡改和伪造的方法观察分析历史,歪曲恶搞客观存在的历史真相、内在逻辑和文化遗产,持否定一切的倾向性态度和思想。
——用欺骗的言论观点混淆视听。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与西方敌对势力的舆论攻势及和平演变策略配合,披着极具欺骗性的思想、政治、文艺等各种外衣,泛滥于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和东欧国家曾经达到巅峰状态,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用片面的言论观点迷惑大众。历史虚无主义避开历史客观发展的完整过程,打着“重新评价”“反思历史”“还原真相”的旗号,以个别现象否定历史的本质,割裂历史本来面目,肆意放大偶然事例,孤立地看待历史问题,主观简单地作出结论,导致人们对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认识出现偏差和错识。
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潮。它常常以意识形态工作的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对广大群众和青少年进行思潮毒害,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绊脚石”。透过其本质,可以看到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
(一)深刻认识斗争的长期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多领域已进入了世界前列。但是,西强东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仍没有改变,中国的话语体系还有待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带有偏见的西方势力,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包装演绎,不择手段地破坏中国团结,阻碍中国发展强大,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只要国内外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还存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不会偃旗息鼓,马克思主义同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就绝不会结束。因此,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我国思想理论战线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
(二)深刻认识斗争的复杂性
当前,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能够获得世界性的优势地位,很大程度上在于将国家意识形态直接放入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过程中。我国改革开放后,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沉渣泛起、卷土重来,在一些领域实行境内境外联动,攻击范围愈发复杂,涉及法律法规、外交政策、国企海外投资等地带。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一场考验我们政治意志和定力的持久斗争,必须做好坚持韧性斗争的思想准备。
(三)深刻认识斗争的尖锐性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无主义的传播愈发呈现话题庸俗化、内容碎片化、问题学术化、形式多元化、受众年轻化的趋势。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抓住广大群众和青少年的猎奇心理,以具有隐蔽性、欺骗性和迷惑性的所谓学术等进行包装,以开辟“新型”和“揭秘”研究领域为噱头,挑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现当代有苏联解体的前车之鉴,新形势下面对形形色色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必须高度警惕,时刻铭记历史教训,深刻认识斗争的尖锐性,把意识形态领域这项重要工作做深做实,绝不能步其后尘。
二、在客观科学评价历史中坚定“四个自信”
(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不容否定
中国近现代史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贡献。历史进程是承前启后的,前一阶段的实践探索推动开启了后一阶段的,最终得出必然结论: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要求对待历史和历史人物应有正确评价,避免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虚无主义不顾中国历史的特殊性、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否定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否定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否定党的全部历史,这些都与历史必然结论背道而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容否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这是党和人民在当今世界安身立命、风雨前行的资格。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党带领人民经过90多年的奋斗,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些历史成就值得中国人民倍加珍惜,必须坚持和不断发展。而虚无主义无限夸大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经历,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必然,否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主张中国向资本主义转轨,完全违背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人民的基本诉求。
(三)历史人物革命领袖不容否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研究对待历史人物和革命领袖的功过是非,只能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分析当时的事件和人物,全面辩证地判断,而不能用现在的环境来考量。如:历史虚无主义拿毛泽东晚年错误做文章,对毛泽东及思想丑化抹黑和侮辱诽谤,企图削弱人民对共产党领导的认同感,从根本上降低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帮助敌对势力实现西化和分化中国的战略图谋。如果任由虚无主义发展,势必造成否定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动摇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甚至导致党的执政地位丧失。
(四)马克思主义不容否定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人类社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历史在前进,实践在进步。马克思主义产生于人类社会的伟大实践,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也不会停滞。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党领导人民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判断已经发生的事实,探寻真实存在的历史逻辑,认识问题和改造世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而虚无主义通过不存在的逻辑基点和片面静止孤立的观点,将历史定义为随英雄人物意志改变、受偶然性支配的个案堆积事件,推论可能产生的结果,别有用心地对历史作出无事实依据的评判。这是新的历史语境下,对意识形态阵地攻击方式的改头换面,完全偏离了客观发展规律。
三、在提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本领中巩固意识形态领导
(一)提高政治站位,把准方向
要坚持党的领导。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政治高度,认识和看待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强化政治定力。在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的政治担当。不助长历史虚无主义的歪风,将思想和行动凝聚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上来。要增强政治鉴别力。着力提高政策把控能力和辨别是非水平,善于洞察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虚无主义动向,辨别本质与现象,不被标新立异的观点所迷惑。
(二)强化理论武装,坚定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思想认识上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武装头脑,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拥有优良传统、朴素辩证法与矛盾论等思想精华,是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使命感的源泉。重视对传统价值观的批判吸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培育和发展正确的历史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历史认同,形成文化保护层。
(三)提高专业水准,集聚能量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最基础的是深化对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力度,依靠扎实的研究成果说话,防止虚无主义趁虚而入。要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区分政治原则问题与学术观点和思想认识问题,准确判断不同形态、不同文化和不同背景的虚无主义,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探讨辨析其本质,努力探究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对策上不搞一刀切。要把握研究主动权。提高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史学研究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客观、历史、辩证、整体等原则,围绕党史国史军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对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学术研究,及时精准地批判虚无主义。树立学术自信。整合研究资源,鼓励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等主流学术界潜心研究,不停留于谴责式的文章和教科书式的读物,在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基础上,多出史料翔实、挖掘深刻的著作成果,得出有说服力、启迪后人的历史结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学术话语体系。
(四)创新方法形式,优化效果
要坚持问题导向。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构建联席协调处置机制,强化立与破并举、建设与斗争并重、占领与管控阵地并行,及时发现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第一时间抢占话语权,作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发布权威信息,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点。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提高信息化技术,用广大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讲活红故事,捍卫主流价值观。要坚持立德树人。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中进一步增加历史教育的内容,切实巩固大中小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组织阵地,引导广大青少年把握历史主流和本质。要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从法纪政纪层面向历史虚无主义亮剑。加大对歪曲、丑化、否定党史国史军史,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等行为的惩处力度,继续把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和科学研究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护城河”“防火墙”,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不断提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