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贤,反哺中国农村的新引擎
2018-04-01谢静
谢 静
(黑龙江大学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4000)
2016年全国两会对《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讨论过程中诞生了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力量的词汇,那就是“新乡贤文化”,钱念孙(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社会科学员研究院)以提出继承新乡贤文化为契机,号召官员、知识分子、商界代表退休还乡。紧接着在同年的11月,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也体现了国家对发挥离退休干部回到家乡故土支援建设的重视。那么,何为新乡贤?何为新乡贤文化?弘扬新乡贤文化,吸引乡贤返乡究竟对反哺农村有何种价值呢?这也是引发政府和学界深思的问题。
一、新乡贤的相关理论
(一)何为新乡贤
乡贤顾名思义至少有两层含义。乡,就是要扎根于乡土,出生在农村或志愿留在农村,不脱离当地群众,与农民有血肉联系。贤,就是在农村中必须具备一定的能量,要么有权,要么有钱,要么有才,即便三者都没有,但最重要的是要有德,品德高尚,以德服人,要能在村落巷陌间发挥积极作用,为农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学界普遍认可的乡贤是在乡土农村中深受农民敬仰的德高望重的长者,其实现在很多八零、九零后大学生也怀有治理乡村的满腔热情。在当代中国,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楷模默默无闻地用他们奉献家乡的感人事迹感染着邻里乡亲,他们正在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
(二)新在何处
“乡贤”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在当时是政府机构授予贤能的、威望极高的具有突出业绩的官员去世后的荣誉称号。到了秦汉后期开始实行以“乡三老”为农村最高领袖的乡村治理体系。在其他历史时期也出现过“乡师”“乡绅”的称谓。新乡贤与传统“乡师”“乡绅”有很大的区别。新时期的乡贤的产生以党的基层组织为依托,不是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而是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逐渐成为新的文化力量。那么新时期的农村建设的主体——新乡贤有着什么样的深刻内涵呢?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不讲究身世背景,或祖籍寓所。如今志愿为农村服务的知识分子、科技人才、治理官员、退休干部大多出身于平民百姓家庭,随着乡贤们工作地点的频繁调动,原本的出身家世也显得不那么重要。
其二,不再按财富多寡作为评定乡贤的标准。曾经的中国农村交通不发达,地域无形的壁垒将村民阻隔,如果想扶助贫弱、公益捐款都要靠本地村民的财力基础。如今中国农村交通、信息更加便利,可以发挥乡贤们的创新思维、性格优势、学识修养、社会影响,为家乡招商引资,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其三,不追究职务高低、学历层次、经验阅历。互联网、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们即使住在闭塞的山区湖海,也可能从事着一份国际化的工作,乡居成为一种返朴归真、为人向往的生活方式,因此,乡贤主体的范畴也得以拓展,现在一名廉洁的离休干部、一个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年轻村官、一个朝气蓬勃的返乡教师、一个纯粹的中教信徒、活着一个普通的工人、服务人员、创业者,只要能服务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其影响力会超越传统乡贤。
二、新乡贤反哺农村的当代价值
任由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乡贤的思想内核从未更改过,唯有一点那就是“贤”。以德为先、以德为上,敢于担当,甘于奉献。惟其此,方可称之“乡贤”。那么,让大批乡贤返乡,让他们重建乡村德抱负在我国农村大地上得以实现,让他们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用软治理的方式融进主流价值观中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这些都是新乡贤反哺农村的意义所在和时代的召唤。
(一)我国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精英走进城市,也包括众多新乡贤,他们在繁华的都市中闯出自己一片天地,但他们也未曾忘记过家乡人民。在新乡贤文化的复兴过程中,关键是要看如何在我国农村大地上把新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我国农村社会几十年来在经济上的瓶颈是缺少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文化的中介——新乡贤们。
新农村建设是物质反哺农村的重要举措之一。农村培育的文人学者、退休官员、企业家科技工作者、海外华侨也正在为反哺农村经济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新乡贤们高瞻远瞩,具有强烈的建设家乡意愿,为村屯招商引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也坚定了农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
由于农村各地区历史背景、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大导致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虽然这不排除政府政策扶持的不同因素,但也的确形成了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百姓靠天吃饭的生产经营模式单一化的现状。呼吁乡贤返乡,培养与召回农村应用人才,才有可能弥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力资源短缺的不足。要深入开展开发农村优秀人力资源的工作,合理分配城乡资源,同时还要配合各种校园教育、职前培训,切实加强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还有必要通过树立知识典型,用“先知”带动“后知”,用乡贤们的威望率先垂范,充分释放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新“引擎”动力。
(二)加快乡村治理转型
乡贤文化从我国农耕文明中发展而来的,曾在古代乡村治理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生,曾经村屯中乡贤领袖地位下降,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主体流失。现在大多数村民参政意识淡薄,对本村屯的治理也是不闻不问,政治觉悟不高,从而造成了农村治理政令不够通畅,降低了基层政府的执行力与公信力。为解决农村治理的难题,弥补治理主体的缺位,在2015年我国各省市举办了大大小小的农村智力工作现场推进会,党中央也运用了户籍改革、农村固定资产备案、扩大农村大学生比例、选拔大学生村官等都是为了加快农村治理改革创新的步伐。
重建新乡贤文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治理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历史谜题,因为农村中天然地存在着以“解甲归田”为主的德高望重者的文化力量。有一位叫向亮华的老人通过在张家界象鼻嘴村实行传统文化的“教化”实验,印证了新乡贤在反哺乡村、参与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是卓有成效的。年逾花甲的向亮华老先生通过自己言传身教改变了象鼻嘴村文化荒漠化、精神世界空虚、道德礼仪丧失的情况,重新振兴了淳朴的乡风,使农民的农忙之后的业余活动更加健康更具文化气息,加强了农民整体的道德素质,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三)保障家庭与社会的和谐
新乡贤在乡村社会中自觉承担着提高乡邻文化水平、塑造村民高尚品格的时代重任,把毕生所学的文化知识通过兴办学堂的方式,维护着农村社会秩序,提升了社会公共道德。他们以自己暖人心扉的举动,拉近了官民间的距离,因为他们对民意的了解,严格遵循“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使他们在调解邻里纠纷时毫不生涩,具有外来官员所欠缺的天然优势。实际工作中,乡贤们声望权威、品德优秀、善于沟通、和蔼可亲,容易得到矛盾双方的信赖,逐渐形成了一支声誉好、品质优的大名远扬的调解队伍。据统计,2015年以来,全国各地乡贤参与化解纠纷的调解成功率远高于传统人民调解。因此,相关政府工作部门要积极发挥乡贤的维稳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以做好群众工作为基础,不断加快社会管理科学化的改革进程,落实就业扶持,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断解决,积极践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策略方法,大胆创新,健全各项激励机制。
因此,基层政府要合理激发新乡贤的创新热情,以乡土亲情为纽带,做好他们积极参加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工作,充分考虑他们对农村青年的教育影响力,为我国农村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新乡贤提供肥沃的文化土壤,通过新乡贤文化的复兴让农民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培育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不能忽视要给予新乡贤更多经济上的扶持,解决他们生活中和开展教化活动中所遇到的物质困境,更不能在政策上打压新乡贤的热情,压抑他们的才干,要以各社区、企业、民间团体为依托,鼓励新乡贤们不拘形式为农村服务,响应党的号召,共建美丽乡村。
[1]张颐武.重视现代乡贤[N].人民日报,2015-09-30.
[2]钱念孙.告老还乡,做“新乡贤”[N].光明日报,2016-03-11.
[3]汴梁客.尊崇“新乡贤”是价值寻根[N].山西日报,2016-03-30.
[4]黄欢.新乡贤文化,贵在注入新鲜血液[N].钱江晚报,201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