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创新加创意驱动 由追赶到跨越发展

2018-04-01中共云南省玉溪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社会主义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玉溪创新型科技

文 中共云南省玉溪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当前,云南正处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对玉溪市提出的“七个走在全省前列”和打造“三张牌”工作要求,勇敢面对存在的困难,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路子、创造新经验。

树立“不创新就没有出路”的理念

历史经验表明,创新驱动发展是一些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赢得区域竞争主导权、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特别是他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上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做好各项改革创新工作的根本遵循。

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云南建设,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制定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提出了要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早日建成科技创新强省的发展目标,要求各级各部门抓住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创新环境4个关键,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军民融合通道,在创建自主创新示范中心,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内外先进企业研究机构和科技创新专业人才,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取得新突破。

2018年4月,玉溪市被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列为重点支持的17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是云南省唯一入选的城市。省委、省政府领导在玉溪调研时又对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一个理念、一个总要求、三条实现路径”。“一个理念”即不创新就没有出路。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时代的大趋势,对玉溪来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玉溪不创新就没有出路。“一个总要求”即坚定不移,锲而不舍,举全市之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要锲而不舍,一届接着一届干,举全市之力推进,切忌三心二意、朝令夕改。“三条实现路径”即产业创新、城市运行管理创新、政府管理服务创新。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部署上来,沿着既定发展路径,凝聚创新力量,激发创新创业激情,以最大的决心、最有力的举措,向创新要先进生产力、要核心竞争力,在新的起点上转型发展走新路、全面发力创新业,推动玉溪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突出重点实施“八项工程”

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是局部性的单一工程,它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牵动着发展全局,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站位全局,系统谋划,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与“七个走在前列”和打造“三张牌”结合起来、与科教引领创新发展大讨论大行动和科教创新城建设结合起来,与“六城同创”结合起来,统筹协调推进,突出重点实施好“八项工程”。

实施产业创新工程。产业创新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核心,也是建设创新型城市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当前,在产业发展上,我们面临着烟草产业增势减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新兴产业培育滞后、增长动能不足等诸多问题。创新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我们要在“创新”二字上下足功夫,紧紧围绕七大产业发展做好“创新+转型”的大文章,在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换代的同时,在我们看得准、有基础、有优势的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文化旅游、信息、现代物流等四大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创新发展。同时,着眼于高端发展,聚焦提升技术含量,大力培育发展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装备、智能终端制造、绿色食品加工等五小新兴产业,进一步细化有关措施,加快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实施城市运行管理创新工程。城市运行管理创新是我们的一个短板。要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继续强化信息技术设施建设,把各项社会数据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努力在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方面取得突破。

实施政府管理服务创新工程。“自然人凭身份证能办所有事,法人凭营业执照能办所有事”,抓住了政府管理服务职能创新的核心和关键。我们要以此为目标,以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向减审批、强监管、优服务,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尽快实现“六个一”,即企业开办时间再减少一半、项目审批时间再砍掉一半、政务服务一网办通、群众和企业办事力争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凡是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证明一律取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服务便利化水平。

实施平台聚集工程。我们的科技创新平台不少,但真正发挥作用、推动科技转化成果的还很有限。要充分利用“科技入滇”机遇,把产业园区作为科技创新和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以科教创新城建设为抓手,围绕玉溪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推进与中东部地区的合作,吸引一批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在玉溪设立研发中心,同时探索建立“交易、共享、服务、交流”四位一体的科技大市场,把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平台建立起来,实现创新资源高效整合利用。

实施创新企业培育工程。有多少创新企业,经济就有多少活力。我们要始终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制定和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实施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两个倍增”工程及科技“小巨人”计划,促进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激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实施创新人才工程。创新靠人才,人才哪里来?一靠引进,二靠培养,三可以“借”,即借助外脑攻克难关。现在各大城市“抢人才”力度很大,我们要有所作为。腾讯大数据分析,玉溪城市年轻指数增长幅度较大,活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所以我们要有信心,结合玉溪市实际和产业需求,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快实施引才引智计划、“兴玉英才计划”,借助外脑用活一批高层次人才,引进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一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实施绿色发展创新工程。推进绿色发展,本身也是一项创新,比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抚仙湖保护八大行动都是创新。我们要坚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以抚仙湖保护治理为重点,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推进好大气、水、土壤以及其他新型污染防治工作,加快淘汰“三高”产业和企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实施改革创新工程。改革是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发展动力的“关键一招”。我们要以综合配套改革为载体,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行政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综合配套改革,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金融机构及其他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体制,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同时,要统筹推进教育创新、文化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等,全面提升玉溪市经济社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用创新的理念和方法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解放思想,让脑子“转起来”。用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大气的品质谋划和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在理念观念、思路办法、体制机制上大胆改革创新,把产业创新、科教创新、社会创业创新、智慧城市建设等创新统筹起来,用创新的方式聚合创建要素、吸引资金投入、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共同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切实把机遇优势变为发展优势。

用好杠杆,把资金投入机制“建起来”。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研究设立创新型城市建设基金,使政府投入发挥引导、激励作用。对玉溪市现有各类支持创新的专项资金进行梳理,能整合的进行整合,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设创新型城市,仅靠政府的投入远远不够,要加强与科技企业的沟通对接,积极寻求项目合作契合点,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的投入。

精准扶持,让企业创新“动起来”。进一步优化扶持政策,围绕玉溪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三大传统产业创新升级,四大、五小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目标,在科技创新创业、品牌发展、企业挂牌上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真金白银地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创新创业。深化科技服务,协助企业办理专利业务;大力开发科技金融产品,支持创新创业及科技成果转化活动。进一步支持好启迪众创园等双创平台发挥作用,加大研究开发等公共软件、设备投入,加强产业链资源与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创业模式紧密对接,推动创新创业与产业抱团发展。

多管齐下,让转化渠道“通起来”。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目的和价值所在。要更加注重突破制约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破解从研发到运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重点支持科研机构研究开发契合玉溪产业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业态,积极为企业与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牵线搭桥,推动建立一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完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发展。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护创新主体积极性。

自加压力,把工作责任“担起来”。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协调建设的各项任务,保障各项工作顺利推进。调整完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各项指标、责任分工、完成时限,立即分解任务,确保担子压下去、责任担起来、迅速见成效。

猜你喜欢

玉溪创新型科技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36卷)总目录
献给玉溪师院的歌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