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美丽宜居和谐新乡村
——大理市推进洱海流域综合治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探索
2018-04-01文
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时指出:“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传统的民居风貌,是洱海流域乡村的独特魅力,也是乡愁所在,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宝贵资源。大理市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摆在突出位置,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统筹城乡发展、留住美丽乡愁为抓手,立足地域特色,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突出重点,夯实美丽乡村基础
大理市辖1815平方公里,其中“七分为山、一分半为洱海、一分半为平坝”,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加快乡村振兴,是大理市加强洱海保护治理、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大理市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先行,以问题为导向,以制度为根本,激发广大村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政府引导。村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大理市紧紧抓住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大理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考察大理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全市广大党员群众践行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成立白族“大本曲宣讲团”,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白族传统艺术形式,开展遵守村庄规划、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等宣传活动,寓教于乐,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增强村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推进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培育文明乡风,激发村民共建美丽家园的内在愿望和行动自觉。
规划编制。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致力保护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恢复村落古朴形态、保护传统村落及民族历史文化,全面梳理城乡规划体系,加快城乡规划编制与村庄规划修编,力求做到城乡环境、空间和产业布局“一盘棋”、规划“一张图”。抢抓国家“多规合一”试点机遇,完成《大理市城乡总体规划》《大理市城市总体规划》等重点规划编制工作,科学调整村庄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矛盾冲突,高起点修编环洱海自然村村庄规划,先期完成环湖周边318个自然村村庄规划修编工作,确立了村落空间控制原则,划定了村庄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村庄增长边界,实现村庄发展与洱海保护、基本农田保护、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多方面的协调。
环境整治。整洁美丽的环境是发展全域旅游、加快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持续加大“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环境整治力度,建立“户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垃圾收集清运处置一体化机制,全市城乡垃圾实现全收集、全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垃圾治理典型案例。建成由11个污水处理厂、3100公里管网、29座分散式村落污水处理设施、7.35万座农村化粪池、2.76万亩湿地构成,设计日处理污水达21.3万吨,覆盖流域内10个镇2个办事处431个自然村的城乡生产生活污水截污治污体系,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全收集处理,有效削减了洱海入湖污染负荷。
建章立制。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根据洱海保护治理和保护传统民族建筑的需要,制定《大理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工作规程》《大理市农村个人建房联审联批制度(试行)》等规章制度,全面加强洱海周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促进村庄规范有序发展。建立健全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维护机制,理顺完善规划审批管理工作流程,严格执行专家评审、部门初审、规委会审查、批前公示等程序规定,抓实抓牢规划验线、过程监管、规划核实等重点环节,项目建设审批管理服务得到进一步加强。建立村庄建设现场公示制度、违法建设举报奖励制度,全面实行农村建房监管、巡查、验收制度,分级负责,严格把关,构建部门监督指导、乡镇主体责任、公众全面参与的村庄规划建设监督管理网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从严管控,留住乡村传统风貌
苍山脚下,洱海之滨,古城、古镇、古村等历史遗迹众多,从下关龙尾关沿苍山之麓往北到太和城遗址,到大理古城,到喜洲古镇,再到龙首关,是一条绚丽的历史文化长廊。大理市把留住乡村传统风貌、传承历史文化底蕴,作为乡村发展最为宝贵的资源来保护和利用。
全面叫停严审查。由于洱海流域餐饮客栈服务业快速发展、环湖周边农村建房需求急速增长、群众法治意识淡薄等诸多因素影响,未批先建、私搭乱建、占滩抢建等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导致洱海流域农村个人建房管理一度出现了混乱甚至失控的局面,传统民居风格和乡村风貌遭到严重破坏。2015年以来,大理市打响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三次全面叫停全市4691户农村个人房屋在建户,并按照“全面叫停、乡镇初审、市级复核、交叉审核、分类处置”的程序和方法,对所有在建户的土地、规划、建设等审批情况进行逐户清理检查、建档立卡、分类造册,凡不符合《大理市农村个人建房联审联批制度(试行)》要求的在建户,一律不准复工。
提升设计严标准。大理传统乡村民居建筑风格是苍洱大地一道独特的景观。为保证农村个人建房保持好传统建筑风格,大理市将农村建房设计作为审批的必备条件,所有农村建房设计必须符合传统建筑风格(五分水小青瓦坡屋顶不少于50%),建构筑物总高不超过12米(屋脊高度不得超过12米,檐口高度不超过10米),建筑面积严格控制在450平方米以内。由大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乡镇设立分院,全力参与乡镇开展农村个人建房规划报建图设计、地形测绘、放验线、竣工验收等工作。2015年以来,先后完成3000余户农村个人建房规划报建图设计,有效保护了洱海流域乡村传统民居风格的延续。
建强队伍严监管。围绕洱海流域规划建设网格化管理全覆盖的目标,建立健全市级领导包镇、镇领导及市级部门包村、村组干部包组的巡查管理机制,每个乡镇均建立了15人以上的综合巡查执法队伍,形成强有力的巡查执法队伍保障。每年市级财政预算6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实行村庄土地规划建设专管员制度,513个自然村全部配备了专管员,专门负责宣传教育、巡查监督、协调服务三项职责,实现了洱海流域村庄规划建设网格化精细管理。
铁腕拆除严执法。按照“管住当前、消化过去、规范未来”原则,以“零容忍”的态度,全力整治违章建设行为。发挥全市513个自然村土地规划建设专管员作用,专管员每天巡查一次,发现违章建筑以照片形式,通过微信直接发给乡镇国土规划负责人,实现对违章建筑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制止、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拆除,大大降低拆违成本,使违章建筑整治真正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2015年以来,累计拆除违章建筑2577户,拆除面积约27.53万平方米,拆出了乡村振兴发展空间,拆出了城乡环境新貌,有效遏制了违章建设等违法违规行为。
多措并举,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大理要美,必须乡村美;乡村要美,必须振兴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任务,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大理市以发展的实绩惠民,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突破发展瓶颈的有力抓手,多措并举做实做强乡村产业,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让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宜人,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体面,更加幸福。
推进农村改革添活力。紧紧抓住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国家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机遇,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激发释放乡村发展新动能。扎实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出台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登记、抵押物处置、住房财产权评估等5个意见,设立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风险基金500万元,截至目前,全市农房抵押贷款余额达13.18亿元,初步实现农村资源—资产—资本的转变。成立农村经济股份合作社171个,量化经营性资产16.54亿元,固化资源性资产3.8万亩,确定、固化股东33.74万人,赋予农民对土地等集体资产股份权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依托乡村旅游助增收。依托环洱海周边交通便利、旅游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完善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保护和修复古镇、古村、古民居,传承和弘扬传统建筑的造型式样、建筑技术、文化因素,着力打造一批“记得住乡愁”的旅游特色镇、特色村,推动旅游产业与民族文化、生态农业、传统村落融合发展。依托境内“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串角楼”的典型白族古民居建筑资源,以大理张家花园、喜洲严家大院博物馆为代表的白族古民居建筑景点和以喜洲白族扎染制作体验为代表的民族特色工艺旅游项目等为重点,做深做精白族乡村文化旅游,不断拓展乡村旅游的新业态和新领域,促进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和产业功能多元化。2017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达1674.27万人次,增长11.05%;实现旅游总收入292.58亿元,增长18.59%。
发展生态农业促转型。立足大理常年可见蓝天白云,空气优、水质清,农业发展具有“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优势,打响生态农业品牌。划定洱海流域农业生态种植区,完成洱海流域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土地流转1.57万亩和高效节水灌溉区土地流转2.55万亩,组建大理市环洱海生态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引进11家经营主体对集中流转的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和生态种植,实现农业生产附加值大幅提高。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欧亚乳业、来思尔乳业、立佳农牧公司被列入云南省农业小巨人和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大理农业企业知名度和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201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47.03亿元,同比增长3.65%。
打造特色小镇树品牌。坚持把打造特色小镇作为加快新型城镇化、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在分析研究各集镇的自身特点、经济基础、历史延续和辐射功能上下足功夫,积极向上申报特色小镇建设,大理古城作为国际水平特色城镇、喜洲古镇作为全国一流特色小镇、大理龙尾关小镇和双廊小镇作为全省一流特色小镇列为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服务,政企合作,联动建设”的思路,政府负责小镇的定位、规划、基础设施和审批服务,引进云南城投、深圳九洲梧桐等知名企业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在保留特色小镇原汁原味的自然风貌基础上,从功能定位出发,强化建筑风格设计,系统规划产业发展、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着力建设一批有大理特色和人文底蕴的美丽小镇,实现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让洱海流域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突出重点项目强基础。针对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资源共享性不足的问题,坚持把重点项目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载体。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五网”建设、脱贫攻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从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策划一批带动强、利长远、增后劲的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大力实施农村改造提升,全面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实现100%行政村道路硬化和100%自然村通公路,城乡差距不断缩小。按照“城乡一体化、全域景区化、建设特色化、管理精细化”的工作思路,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统领,争取农发行32亿元政策性贷款支持,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公路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四大工程建设,着力让农村面貌得到改善、农民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