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使命

2018-04-01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社会主义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中国化话语

文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振叶寻根,观澜索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的: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理想信念的灵魂。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层面的涵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可以从政治和学术两个层面来理解。

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层面而言,由于当代中国哲学具有政治学的特点,有时候政治层面与学术层面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政治层面的中国化;而当理论工作者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时,则是学术层面的中国化。党的十九大提出并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具有政治意义,同时也具有学术意义。当前尤其需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发展脉络,特别是整体结构和相互贯通的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学术层面的中国化是当前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也是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即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的新形态。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使现实的问题上升为理论的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解答,并在这个过程中用中国式的问题及其科学解答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要落到实处,就离不开人民大众,需要大众化。为此,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中国特性”与“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或者说中国化与大众化是密切相关、融为一体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指出,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前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根本遵循。在国内外,一些人企图利用话语霸权,否定我们的党史、国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现行的根本政治制度,这充分反映出话语权争夺的本质和斗争的尖锐性。我们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指导,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打造符合学术特点的表达方式、表达语言,将其转化到各学科领域的话语体系之中,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植根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然植根于中国实践,发展体现中国实践、中国特色、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理论框架,构建涵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话语体系。中国话语来源于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断探索,对现实的洞察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出现新的变化,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我国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为推进我国社会发展不断进步,必须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强调坚定“四个自信”;也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要构建让本国和世界人民听得懂、能信服,富有亲和力、吸引力、感召力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走上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应了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最深厚的软实力。另外要借鉴西方文明有益成分,依据中国文化基因和现实实践赋予其更加科学的内涵,使之扬弃升华,转化成我们的话语。总之,对我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成果,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为我所用。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贡献。马克思曾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由此得出结论,我们的一切哲学条件,第一要素依然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如何改变,如果没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不会产生哲学条件的。在深耕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同时,必须深耕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实践,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全面深刻地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贡献。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中国化话语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