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关键是从严抓落实

2018-04-01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

社会主义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学科研师生党组织

文 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从严抓好落实。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指高校以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为出发点,打破原有的以系(室)、部门、专业、年级、班级行政单元为基础的党组织组建,按照“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要求,通过科学整合党员资源,为党员参加活动、党员和党组织发挥作用灵活设置党组织,实现党建与学校工作紧密结合,深度融合,以实现“组织覆盖”向“功能拓展与维持增进”的转变,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教育党员的学校、团结师生和攻坚克难的堡垒。云南民族大学遵循党组织设置与学校改革发展相结合的内在规律,探索实践“支部+N”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把党支部作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其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的作用,打造出了一批党建工作品牌。

明确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突破口

找准“盲点”寻求突破。通过深入调研,找准党员管理的“盲点”和组织领导的“盲区”,突破以部门、院系、专业等为单位建立党支部的局限,强化党在教学科研平台、学生聚集空间、校园文化载体中的引领、带头、服务、监督作用,实现对不同空间、不同群体、不同平台师生的精准辐射,推动党建工作由“组织覆盖”向“功能提升”转变。

针对“四难”开辟新路。针对党的组织生活落实难、党员活动开展难、党员作用发挥难、党建品牌打造难的问题,主动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开辟新的党建“微阵地”,实现党支部由传统型向开放型转变、党员活动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提升党支部凝聚党员、团结群众的作用,提高党在师生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抓住“三型”丰富内涵。高校党支部建设缺乏有效抓手、工作方式方法不够丰富是个老问题。云南民族大学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有效抓手,进一步明确党支部与传统意义上的党支部不是有无、替代、主次或并列的关系,而是党支部工作在不同空间的实现,是党支部工作在其他维度的立体支持,进一步延展和丰富了党支部活动的内涵。

探索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规律

成立学生社区工作委员会。加强顶层组织设计,成立中共云南民族大学学生社区工作委员会,工委书记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担任,工委副书记由学生工作部部长、校团委书记担任,工委委员由各二级党组织书记担任。工委是各学生功能型党组织的领导机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党组织的组建和建后领导。

“支部+学生社区”打造服务型党组织。针对学生住宿区党员数量多、分布散、流动性强、兴趣爱好差异大、组织活动不好开展的现象,立足于打造服务型党组织,结合“党员示范宿舍”创建工作,在3个学生宿舍区建立了12个跨学院社区党总支,并安排各学院党委副书记以及校团委、学生处的负责人专门进行组建协调工作安排。每个党总支设5个委员。每个党总支组建不少于2个党支部。党总支委员和党支部书记要求由各学院辅导员和党务干事组成。

“支部+社团组织”打造学习型党组织。大学生社团是特殊的群众性组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通过在学生社团等群众性组织建立党支部,立足于打造学习型党组织,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策划有意义、高质量的社团活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技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支部+教学、科研、管理团队”打造创新型党组织。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教工党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视教学、学术活动和管理工作而忽视党建工作的现象。通过在教学科研管理团队中组建党支部,打造创新型党组织,可以充分发挥党对群众的“政治磁石”作用,强化教工党员第一身份是党员的意识,更好地促进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和重大项目的“互促共赢”。

“支部+留学生群体”打造学习服务型党组织。高校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到国外留学、交换学习,在留学生群体和社区中建立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是加强留学生党建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云南民族大学在南亚东南亚语言文化留学生对象国(缅甸、越南、泰国等)建立了“海外留学生党员之家”,立足于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确保了流动党员“人行千里有党管、出国留学不脱党”,同时也对非党留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有效激活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力

组建更灵活,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根据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空间以及工作性质、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以“地缘、业缘、趣缘”为纽带,采取单建、联建等方式,把隶属于各院系、各部门、各组织的党员、师生凝聚在一起,建成不同类型的党组织,如资助育人党组织、校园基础文明建设党组织、文娱体育党组织、就业创业党组织、学习研讨党组织、民族文化研习党组织等。这样既打破了党组织设置的固有模式和条块分割,又有效扩大了党组织的覆盖面,真正做到了“哪里有党员,就在哪里建立组织;哪里有群众组织,党的组织建设就跟进到哪里”,进一步激发了党组织的活力。

职能更聚焦,凸显党建工作的作用。基层党组织可以实现对不同空间、不同群体的师生进行精准政治领导。云南民族大学不断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细胞工程”,用特色教育和活动增强组织的吸引力,保证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聚合。一是发挥学生社区党组织作用,实现与师生无缝对接。学生社区党支部把有相同特长和爱好的党员团结在一起、聚在一处,通过开展党员承诺制、党员认领公益岗位、成立党员志愿者队伍,开展校园治安巡逻、校园基础文明督察、校风教风学风监督、义务修理家电设施、党员群众“一帮一”等活动,延伸了党组织的管理“触角”,清除了服务“死角”,使党的工作深入到广大师生中,营造出师生共建和谐校园、各民族一家亲的良好氛围。基层党组织不仅为党员找到了服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新平台,而且为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提供了新的途径。比如学生社区党组织的每名党员都签订了“设岗定责承诺书”,认领文明创建志愿服务、文体健康、育人帮扶等岗位,将矛盾调解、安全治理、环境卫生、资源整合、义务服务等任务分解到每个党小组,让每个党员都能发挥作用,为广大师生服务。同时,还注重满足师生多方面的需求,开展兴趣沙龙、社区论坛、风采展示等特色活动,开通求助热线倾听师生呼声解答师生疑问,让师生感受到“家”的温暖。二是发挥教学科研管理团队党组织作用,团结师生攻坚克难。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科研管理团队中建立党组织,并由团队负责人担任党支部(党小组)书记,同时建立“党员模范责任示范区”。这样会使教学科研管理团队更有凝聚力、工作推进的速度和质量更有保证。尤其是在急难险重任务和推进周期较长的重大项目中组建党支部(党小组),加强党组织对重点项目、工程和重点工作的领导,做到“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项目摆放在哪里,党组织就建设到哪里,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不但可以解决师生党员在多学科和平台间频繁流动导致的组织管理困难、开展活动困难的问题,还能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加强党对人才的领导,加强不同学科成员间的学术交流,切实增强学术团队凝聚力和创新活力,真正做到用高质量的党建工作促进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三是发挥社团党组织作用,满足师生需求。根据群众组织的活动特点,把特长、志趣、技能相近的党员划分在一起,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党支部,并根据党员特长“设岗定责”。这样,党员和师生在思想上有共同语言、在工作上有共同职责、在活动内容上有共同追求,就能够在学生社团中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功能和党员作用,服务群众、服务社会。这样的党组织可以满足党员和师生的迫切需求,就能更加有效地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增加影响力。如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渴求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具有一定劳动技能和丰富职业经验的党员为骨干,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党支部”。

资源更优化,彰显组织优势功能。通过对党员的重新编排组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通过对资源的重新分类聚集,做到党组织资源的整合、再分配、再组合、再优化。云南民族大学利用校内会议场所、党团活动室等,妥善解决了党组织的活动场所问题;利用党建经费、思想政治教育经费等,妥善解决了党组织的经费问题;发挥组织员、党务干事的工作积极性,妥善解决了党组织的人员问题。同时,把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渗透到学校中心工作、学生管理体系、群团各级组织等不同领域,彰显基层组织活力、助推各项工作的良好效果。

组织更开放,凝聚党员群众力量。云南民族大学的基层党组织不是仅对党员开放,而是面向全校师生开放的,党员和师生均可申请参加多个党支部、党小组活动,使党组织更加紧密地贴近各类工作平台、群众组织和活动空间,使不同背景、不同个性的党员、师生紧紧地凝聚到一起。

猜你喜欢

教学科研师生党组织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清华党组织公开
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如何构建合理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体系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麻辣师生
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纪律建设亟待加强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湖南文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