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经阻滞用于胫骨骨折内固定的麻醉体会
2018-03-31张彦飞
张彦飞
【摘要】目的 探究对给予内固定术实施救治的胫骨骨折患者应用股神经阻滞方式实现麻醉处理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接收并给予内固定术展开治疗的胫骨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处理技术,观察组应用股神经阻滞方式。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HR、BP、PR、SpO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术后4 h、8 h、12 h、18 h、24 h患者静息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给予内固定术实施救治的胫骨骨折患者应用股神经阻滞方式实现麻醉处理,不仅能实现手术过程中的麻醉需求,同时也能达到患者术后镇痛的需求标准,麻醉疗效显著,麻醉持续时间较长,对患者血流动力学造成的影响较小,麻醉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更佳。
【关键词】股神经阻滞;胫骨骨折;内固定;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36..01
胫骨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且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通常采用手术治疗方式实现诊治过程[1]。本次研究将我院接收并给予内固定术展开治疗的胫骨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探究对给予内固定术实施救治的胫骨骨折患者应用股神经阻滞方式实现麻醉处理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接收并给予内固定术展开治疗的胫骨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2:18,年龄19~75岁,平均为(47.54±3.24)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1:19,年龄18~77岁,平均为(49.72±4.15)岁。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处理技术,在L3-4间隙对患者实施麻醉处理,首先给予患者质量分数为2%的利多卡因3 ml作试用处理,随后将质量分数为0.375%的布比卡因与质量分数为1%的利多卡因制成混合溶液10 ml,对患者实施混合液注射处理[2]。观察组应用股神经阻滞方式,首先对患者实施穿刺处理,并将质量分数为0.375%的布比卡因与质量分数为1%的利多卡因制成混合溶液10 ml,将混合液注入穿刺位置实现阻滞操作。手术处理过程中需要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波动情况实施密切监测。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HR、BP、PR、SpO2及术后
4 h、8 h、12 h、18 h、24 h患者静息VA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就实验结果来看,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HR、BP、PR、SpO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中各存在13例患者BP不超过90 mmHg,HR低于50次/min,均给予阿托品或麻黃碱展开治疗。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术后4 h、8 h、12 h、18 h、24 h患者静息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术后24小时内,观察组发现恶心呕吐患者4例,尿潴留患者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5%;对照组发现恶心呕吐患者11例,尿潴留患者1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由此可见,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有研究发现,对给予内固定术实施救治的胫骨骨折患者应用股神经阻滞方式实现麻醉处理,安全性更高,能够有效降低内固定术中对胫骨骨折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程度,麻醉定位准确性高,持续时间长,并发症少。本次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术后HR、BP、PR、SpO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术后4 h、
8 h、12 h、18 h、24 h患者静息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给予内固定术实施救治的胫骨骨折患者应用股神经阻滞方式实现麻醉处理,不仅能实现手术过程中的麻醉需求,同时也能达到患者术后镇痛的需求标准,麻醉疗效显著,麻醉持续时间较长,对患者血流动力学造成的影响较小,麻醉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更佳。
参考文献
[1] 赵海金.股神经阻滞用于胫骨骨折内固定的麻醉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4,(26):12-13.
[2] 汤殿丰.股神经阻滞用于胫骨骨折内固定的麻醉体会[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5):75-75.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