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标语虽好,但也可能只是“鸡汤”等

2018-03-31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标语鸡汤场馆

读书标语虽好,但也可能只是“鸡汤”

事件回放

“读书就像买包包,把书架塞满才安心”“读书有三好,有品,经撩,笑点高”……7月10日一早,微博热搜第六位就是“郑州地铁标语火了”。不少媒体都在转发这组郑州地铁标语。标语的内容主要是以网络化、接地气的语言,倡议大家多读书。据悉,这组标语是某开发商的广告宣传文案。

时事鲜评

懂得这么多必须阅读的道理,却依然没有好好阅读。这恐怕是当下社会许多人共同的阅读困境。这也能够解释,为何这么多人爱看有关阅读的鸡汤文、公众号,但我们的国民阅读率仍旧低下。某种程度上,对这几条接地气的读书标语的追捧,也是在弥补一部分人对于阅读类鸡汤文的需要。而它们的走红,或也恰恰衬托出,社会的阅读氛围确实还不够好。所以,也才会有对读书鸡汤的刚需。

读书标语,能够吸引人的关注,目的似乎已经达到了,至于能否真的让一部分人加入阅读行列中来,这从来就不是读书标语的任务。事实上,从全民阅读日,到各种书店、与阅读相关的机构推出的读书节,当前社会的阅读“仪式”已经不算少了。问题是,阅读如何真正走进私人生活,成为大多数民众的生活方式,而不只是流于公共层面的“仪式感”?或许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在当前的互联网电子化时代,如何重新审视阅读的外延?每天捧着手机的碎片化信息浏览,算不算阅读?这些不厘清,对阅读的倡导,或许难免陷入效果分散的窘境之中。

包括这次引发关注的读书标语在内的一系列阅读氛围和仪式的营造,正成为一种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的“景观”,或许是我们倡导阅读时面临的最大尴尬。它们满足了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对阅读的“乡愁”,却未必能够形成真正的社会阅读氛围。这是在对读书标语看似热闹的围观中,应该洞见的阅读真相。而对接地气读书标语的最好夸赞与回赠,只能由此走近阅读。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抬高一个社会的阅读界限,或个人的阅读水平?这个问题过于复杂,也因人而异,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唯有行动。这种行动,在私人层面是真正开启有效的阅读;在公共层面,是真正展示对阅读、对知识的尊重。当一个社会具有成熟的阅读品质与氛围,便无须用读书标语来加持,而对所谓接地气式读书标语的追捧,也自然会降温。

(选自光明网)

医生给自己做胃镜值得敬佩

事件回放

前不久,山东泰山中心医院消化内二科的女医生李晓沛成了网红,原因是她给自己做了一次胃镜,有同事拍了视频放到网上。也许李晓沛的一些同行对此不以为然:第一,医生总不能事事亲身体验一把;第二,这样做有炒作之嫌。但很多网友却赞叹不已,甚至称李医生为“女汉子”。

时事鲜评

作为一名就医者,笔者虽然并不认为所有医生都应效仿李晓沛医生的做法,也不想以此对医务界进行道德绑架,但无论如何,笔者对这样的医生是由衷敬佩和赞赏的。胃镜是一项比较痛苦、有一定风险但对判断病情有重要意义的检查。多年前,我就见到过发生危险的实例。尽管现在的设备和技术手段改进了很多,患者痛苦程度下降不少,但在各项检查中仍属于有痛苦有风险的检查,如果不做此项检查,可能会延误确诊和治疗,于是病人往往处于一种两难境地。而对于院方来说,则可以通过签字手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做胃镜的医生,如果不亲身体验,对自身也不会有任何不利影响。正因如此,我要为李晓沛医生点赞,因为她以增加自身痛苦和风险为代价,换来的体验和经验,最终的受益者都是被检查的病人。当然,由其他医生给自己做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体验,但李医生此番亲力亲为的意义不仅在于体验了病人的感受,更在于对操作与感受有了最直接的体验。而她把这种体验用于今后的检查和治疗中,将使所有经她检查的病人受益,如果她把这種体验告知同行,同行们会予以重视,会有更多的病人受益。

(选自《北京青年报》)

文化场馆开放时间应错开

事件回放

近日,成都市召开专题研究会审议通过《关于我市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试行意见》,决定在实行标准工时制的同时,启动错时、延时工作制试点改革,进一步规范成都市行政事业单位工时工作制度,提高服务和监管效率,博物馆也在其列。

时事鲜评

成都这一改革举措真不错,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就该错时、延时开放。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身处城市许多年,没逛过多少座博物馆、美术馆。不是不想,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场馆的开放时间和单位上下班时间高度重合,上班时间走不开,下班去又吃闭门羹。周末嘛,热门场馆多半人满为患,难以让人静下心来。

能够延长开放时间最好,像时下许多公共图书馆一样,延至晚上9点,有的甚至24小时不打烊。上班族可以利用“边角料”时间去逛了。当然,文化场馆延长开放时间会大大增加成本,这些成本未必是靠财政拨款的文化单位可以自我消化的,有时候客流也未必达到预期,所以延时开放有难度。相对而言,错时开放较有可行性,与朝九晚五稍微错开,譬如从下午开到晚上,或一周固定某一两天错时,成本没增加多少,但大大方便了群众。

博物馆夜间开放,在国外并不是新鲜事。比如,巴黎罗浮宫每周三和每周五会延迟到晚上9点45分闭馆;大英博物馆每逢周五会延长开放时间至晚上8点半;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周五、周六两天会开放至晚上9点。

国内城市也有个别尝鲜者,如南京博物院曾推出过“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对公众开放至晚上9点。总体上,我们的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错时、延时开放并不普遍。在公众对精神文化需要日益增长的今天,公共文化服务也有必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更贴心、更优质的服务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选自《广州日报》)

剥开“伪慈善”“假爱心”的画皮

事件回放

陕西部分大学生参与爱心支教,到了支教点才发现所谓的“爱心支教联盟”实为营利组织;河北邯郸一家企业代表人声称为希望小学捐款20万元,却在举牌合影后扔下2000元不见踪影……近期,媒体陆续曝光的这些事件,让“伪慈善”现象再度进入公众视野。不少人诘问,慈善怎么就成了牟利的道具?“伪慈善”为何屡禁不止?究竟谁该为被“放逐”的爱心负责?

时事鲜评

慈善活动本是弘扬社会正气、传递人间大爱的义举,却被不怀好意者歪曲利用。刺痛公众的神经,既让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心酸,也令行善者心寒,吞噬着社会诚信。

剖析林林总总的“伪慈善”现象不难发现,“伪善者”往往利用受助者急于受助、行善者乐于助人的心理,为违规组织或商业行为披上假外衣。花样各异的“马甲”之下,包藏的是假爱心、真营利,假救助、真炒作的“黑心”。

近年来,为发展慈善事业,国家制定了《慈善法》,民政部也出台了《慈善组织认定办法》《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各单位、各部门的监管职责。这些法律法规将慈善活动纳入法制轨道的同时,也有力保护了慈善活动参与各方的合法权益。

然而,一些“伪慈善”事件背后,也暴露了有关单位执法不严、监管缺位的问题。一些地方或对“伪慈善”组织视而不见,或对“伪善”行为警惕性不高、防范不足等,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选自新华社)

猜你喜欢

标语鸡汤场馆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标语变变变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标语变变变
“滥挂标语”
呆雏配忠犬,鸡汤对狗粮
DIY鸡汤
鸡汤热线
最牛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