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记等
2018-03-31张建行等
张建行等
每一座城,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味道,藏在大街小巷里,融在一草一木中。读一座城就好比讀一本书,看到的每一页、每个字都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仔细想想,九年前,我从一个乡下小城镇,一步飞跃到首都北京。自那之后,每次走在京城的街道上,心中都涌动着不一样的感受。
记得很清楚,那次爸爸带我去爬香山。爬到半山腰时,我已气喘吁吁。忽然他抬手指向远处,说:“看!这就是北京,喜欢吗?”望着一望无际的北京城,我天真地问:“好大啊,从北京的这一头去那一头要多久啊?”他看着此起彼伏的高楼说:“要很久很久哟。”那时我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大城市的样子啊。站在山顶,我第一次从这座城中读出了神武、气派。
几年前的一天清晨,老爸说要带我去看看老北京。从东四的地铁站走出来,一幅从未见过的景象映在眼里。“走,我带你去看看胡同!”我好奇地跟在他身后。想象中的胡同是和谐的、静谧的,是灰瓦白墙、槐树绿阴。走到胡同口,眼前的景象让我吃惊:胡同里那样热闹,大声吆喝的煎饼馃子铺,早起锻炼的老北京人,伴着清脆铃声的三轮车,映入眼帘的并不是想象中古朴高大的门墙,而是晾晒的衣服毫不避讳地挂得到处都是,各种生活用品随意地散放在门里门外。漫步在迷宫似的胡同里,一拐弯就看到爷爷奶奶互相拌嘴,那般“活泼”;一转身又看到孩子们在大杨树的斑驳光影下玩耍,欢笑声打破了早晨的睡意……一切的一切,都被糅进胡同的一砖一瓦里。小小的胡同装进了整个“世界”。脱下华冠丽服后的北京,让我读出了敦厚、朴实。
我还游览城中的公园,颐和园、玉渊潭、陶然亭……在绿水青山旁,在曲径通幽的石板路上,在鸟语花香里“遛遛弯儿”,坐在大理石椅上听一曲二胡,在娇小的亭子下听老人们唠唠家常。在偌大的京城里,我还读出了清闲、宁静。
这座城,很大,每处街角都有不同的风景,就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细细咀嚼、品味,才能读出“真正”的北京。
教师点评
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都对“城”有不一样的情结、不一样的解读。小作者九年前从小城镇来到北京,感受真切深刻,站在香山上俯瞰这座城读出了它的神武、气派;从胡同的一砖一瓦中读出了北京城的敦厚、朴实;从星罗棋布的公园绿地中读出了悠闲宁静的气氛。通过小作者的解读,不难发现他已深深爱上了这座城市。
(刘丹)
读城记——以色列古城游 江锦
以色列是个小国,耶路撒冷却是座大城市。如今这里盛世繁华,是否遂了亚历山大大帝的愿望?
匆忙的停留依然使我感受到这座城市别样的风情。“圣城”,虔诚的信仰笼罩了这片土地,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共同守护着这座“圣城”。在每所教堂前停留几分钟,便能依稀辨别出紧闭的大门内教徒们正礼拜的音符。圣洁的修女们各自漫步,一位老奶奶坐在门口,头披黑纱,闭着眼睛聆听着信仰的美妙。我不忍打扰这片刻的安宁,不如坐在门口,同她一起陶醉在宁静的美好中。
钟声响了,走出教堂旁的树林,穿过一条街道就是“老市场”。与众不同的热闹气氛给耶路撒冷增添了几分别样的色彩。响亮的吆喝声中掺杂着旅客们欣赏工艺品时好奇的疑问声;秘制椰枣小摊旁围满了顾客,争抢着新上货的美食。我举着相机随意拍照,偶然看到角落旁一个五彩斑斓的水果摊,摊旁的老爷爷微笑着向我招手,亮红色的苹果与新鲜的橘子为老爷爷温暖和煦的笑容做好铺垫。感叹着在热闹的街市中依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恬静又精彩的角落,实属不易。
市场与古迹是区分开的,城墙内的人们无缘市场的繁华,也不羡慕他们。因为悠久的历史文化足以让他们在城中找到自己的归宿。曲折的小路旁矗立着高傲的残垣断壁,风化多年的石墙依然透露着坚韧的傲骨,浸透着当年将士们征战沙场时无畏的勇气。
恬静美好、英武威风、热情好客……数不胜数的形容词在耶路撒冷的大舞台演绎着不同的剧目。虽然驻足的时间很短,虽然这座城市小到让人怀疑是否值得一读,可我愿意驻足仰视它。假如,我们都能在平淡又枯燥的生活中给自己找一段余暇,驻足观望那些离我们十分遥远又很向往的城市,也许能体会到他们向外界传达的别样风情。
教师点评
本文取材于小作者的游览经历。在旅途中捕捉出以色列这座小城独特的风情与味道。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漫步的修女、坐在教堂门前的老奶奶、“老市场”里的老爷爷、高傲的残垣断壁……这些温暖祥和的画面让小作者读出这座历经风雨的圣城古老又现代、繁华又恬静的双重性格。这些别样的风情,也让我们心向往之。
(刘丹)
读城记 徐一航
在我的记忆里,有这样一个地方,它带给我一种无法割舍的思念,一种藏在心中的无名敬畏,那是一座我心甘情愿去读的城。
读这座城的风景,红瓦绿树碧海连天。边城之貌依稀可见,白塔在琴岛耸立,塔光辉映波光之上,夜的华贵被月光和塔光点缀,被波光窥照,被星光环绕,不曾消逝。陌生的风景让目光一点点模糊,只剩下耀眼的橙色和广阔的暗夜,让人觉得安心又温暖。
青岛并非平淡乏味,她身上流淌的是文明古国留下的血脉,渗透的是古老江山高贵的灵魂,她保存着自古以来巨龙火凤的野性与倨傲。她那红衣如霞的姐姐古中国,留给她青山绿水、古朴小镇。韶关路的碧桃花开初春,满街飘香;宁武关的海棠色调变幻,动人心魄;正阳关的紫薇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读这座城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往来的商船,四面的炮火,让她差点儿付出生命。青石板上流过无尽连绵岁月,她的身躯被重锤击碎,又咬牙坚持着愈合。她青色的衣裙溅上鲜血,留下大片大片暗红的印记。太阳东升西落,星辰连绵移转,这里的人仍陪她等待,相信无尽的苦痛终会换来暖阳。她昂着头,无畏地面对那层层枷锁。
后来成功了,狭窄的青石板路静静诉说。水推船移,她的束缚终于被化解,她面对自己的人民,梳理仍带着血迹的缕缕发丝,坚强地微笑。那里的山不凌厉陡峭,那里的水不凶猛奔腾,中国特有的坚韧温厚是这座城永存的灵魂。她如今汇聚了东西方文化,融合了东西方语言。我站在青岛的一角,偷窥到灵魂的洗礼,记忆的升华,一座城亘古不变的追求。她骨子里是中华民族的傲气,偏又披上神秘的轻纱,等你用一生去追寻、去爱恋、去敬畏、去品读……
我爱那碧海连天绿树红瓦中不停吟唱的曲调,爱那黄金海岸轻柔微风下不断涌起的浪花,那里名为“青岛”,是一座我心甘情愿去读的城。
教师点评
文章开篇鲜明地表达了小作者对青岛的眷恋之情。这种无法割舍的思念,莫名的敬畏感在后面的段落中进行了详细阐述。这座城的风景让人安心又温暖:这座城的历史让人敬畏又骄傲。最后,小作者在结尾处进一步表达了对这座城深深的爱恋,爱它的碧海蓝天、爱它的中华傲骨。
(刘丹)
读城记 金若琪
我去过许多城市。在北京我读到了科技;在上海我读到了繁华;在苏州我读到了艺术;在杭州我读到了文化。城市与人一样,因为自己而独特,正如我心中的那座“城市”。每年我都回到那里,而且每次都读出非凡的意义。
五六岁时,一到快过年,我最期待的就是回到爸爸老家。那座“城市”在寒冷的东北,不像北京处处高楼大厦、张灯结彩、繁荣昌盛。那里只有一排排平房,房子很陳旧,房子的后面有个小土包,大地也是土黄色的,看上去毫无生机。可推开家门时,我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全家人正忙着准备晚饭,窗户上贴着窗花,大门两侧贴着对联,墙上贴着“年年有余”的年画。我兴致勃勃地跳上炕,土炕的小桌上放着各式各样我最爱吃的水果和零食。哥哥姐姐们跑过来坐在我身边,打开电视机找到我最喜欢的频道,大姑在厨房里做我最喜欢吃的菜。年少无知的我,读这座“城市”,读到的是对我的那份宠爱。
上六年级时,虽然我不太识路,可每当看到那个小土包,我就喊:“到家了!”推开那扇熟悉的门,屋子里还是往年的陈设,桌子上仍摆放着我最爱吃的零食。我脱下棉衣,旁边没有人,一家人都在厨房忙着呢。我走进厨房。“奶奶好!大家好!我回来了。”我边打招呼边洗手,“姑姑,我能帮着干点儿什么吗?”姑姑笑着对我说:“哦!你去那边帮你姐姐包饺子吧。”我走过去坐在姐姐旁边。姐姐将一个个小面团擀成一个个圆圆的饺子皮,我将饺子皮摊在手心,用筷子夹起一点儿馅,小心地放在饺子皮中心,用手把皮一点点捏到一起。一个小饺子完成后,把它放在大托盘上。奶奶看到那个“小巧玲珑”的饺子,笑了笑说:“乖孙女,奶奶包给你看!”奶奶随手拿起一张饺子皮,三下五除二,那饱经风霜的手上就出现了一个半月形的饺子。“奶奶教我吧!”我缠着奶奶。“好!”奶奶摸了摸我的脑袋。在奶奶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包饺子。“大家吃饭了!”大姑喊着,“琪琪,我做了你最爱吃的蒜苗炒肉。”大家围坐在大桌子旁,吃吃喝喝、有说有笑。六年级时的我,读这座“城市”,我读到的是家庭团聚的爱与温暖。
今年,我又回到老家。奶奶已病故了,爷爷也搬进楼房,但老房子还在,爷爷一直不舍得卖。过年时,我和哥哥姐姐都要回去看看。每当我看到老房子,我都会想起已故的奶奶。老房子里包含着她对我们的照顾和关爱。那里有她包的饺子的香味,有她亲手做的鱼丸的美味。老房子后面的小土包好像又高了些,可样子没变。现在回到那座“城市”,我读到的是浓浓的回忆。
那里就像一本书,不同的年龄读她会有不同的感受,时而是关心,时而是温暖,时而是回忆,时而是爱。我喜欢读那座“城市”,即使她不大,也不繁华,但她永远是我的“读城记”中的主角。
教师点评
小作者去过的众多城市中,唯有这座“城”,每次都会读出非凡的意义。这里,就是家乡。年幼时,家乡的一切,在小作者眼中,皆为宠爱;年少时,每次重返故乡,都会被浓浓的乡情感染、感动,读出来的是爱和温暖。如今,亲人故去,乔迁新居,小作者读出的并非感伤,而是甜蜜的回忆,难忘、平凡的家乡永远留在小作者心底,这份乡情,淳厚而美好。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