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美等
2018-03-31李昀桐等
李昀桐等
北京的美 李昀桐
冬日的夜晚,本应褪去白日的喧嚣,宁静无声。而今夜的延庆,却因冰灯艺术节而灯火通明。我慕名而来,想一览别样的北京之美。
走入景區,不禁被热烈的气氛所感染。道路两旁的松树上挂满了小彩灯,颇有一片火树银花的意境。平日的夜晚里悄怆幽邃的山谷此时也投映着几幅卡通动物的影像,山里的夜晚没有那么吓人了,反倒多了几分俏皮。门口的一堵冰墙上刻着几个大字:欢迎来到龙庆峡冰灯艺术节!
踩着冰砌的台阶,跨过一道气派的冰拱门,便来到整个冰灯艺术展的核心区。环顾四周:身长八尺的长须武将手拿大刀,叱咤风云;来自森林的可爱生灵抓耳挠腮,火眼金睛;才高八斗的儒雅书生手执长卷,笑如初晴;还有那充满现代元素的冰灯艺术节吉祥物,调皮地冲我们眨着眼……看着看着,我不禁有些呆了,这些栩栩如生的冰雕真出自那些普通的冰灯匠人之手,而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连忙举起相机,记录下这美丽的景象,生怕它们昙花一现,转瞬即逝。逛了大半个展览,虽身穿厚厚的棉衣,难免有一丝凉意,手指也有些僵硬,失去了部分知觉。不由得想到了那些冰灯匠人,为了避免冰块融化,他们在刺骨的寒风中一天天坚守,手指握着刻刀,一点一点雕刻,才刻出了眼前这奇美的景象,才将这中华文化的瑰宝展现在世人面前。顿时,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年年举办的龙庆峡冰灯艺术节到现在已经十余届了。冰灯也慢慢从生活用具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科技飞速发展,许多像冰灯这样的传统工艺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又有多少地方,能像延庆区这样执着于挽救遗失的工匠精神与传统技艺呢?
冰灯艺术不同于故宫的宏大精美,不同于中关村科技的日新月异,不同于国家大剧院里的余音绕梁,不同于全聚德烤鸭的唇齿留香。它用那份认真负责的工匠精神,诠释着一份别样的北京之美!
教师点评
小作者写作视角独特,能够在一片火树银花的冰灯展中,体会出冰灯匠人精妙的技艺。冰灯美,人更美的写作视角,让文章内容层层深入,更精妙的是,她调动自己的感官体验,仿佛看到了冰灯匠人在刺骨的寒风中雕刻的场景,这样一份匠人之心,引发读者对工匠精神和传统技艺遗失的思考,诠释出一份别样的北京之美。
(刘丹)
北京的美 马佳艺
如果在整张中国地图里细看北京,你会发现它位于雄鸡正中的心脏部位,但北京并不只因为是“首都”而出名,它有自己的独特韵味。
老舍先生曾这样品评北京的美食:“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过了砂糖在锅里‘唰唰地炒着,连锅下的茶烟都是香的”“高粱红的河蟹,用竹篓装着,沿街高声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在酒楼里,用小小的木槌,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这便是北京的美——味美。当然,便宜坊的烤鸭、稻香村的糕点更不必一一细说了。
北京的清晨与傍晚也是很美的。在余晖下沿一条老胡同行走,四周墙壁上爬满花草,一幢幢灰色的建筑在夕阳的映照下像镀了金的木刻画,与江南的水墨般的老建筑相比风格迥异,有一种悠然自得的独特韵味。而清晨,你趁太阳还未完全出来时到大街上遛遛,途经小公园时,里面的京剧票友们咿咿呀呀吊嗓子的声音不比流行音乐差。天上时不时有鸽子飞过,有时能碰上戴着鸽哨的鸽子,那就大饱耳福了。街边卖豆汁儿油条的小贩十分热情,但凡过去坐坐,点一碗豆汁儿,他就像与你熟识多年的老友一样和你聊起来了。北京的景美,人更美。
闲暇时也可以去趟茶馆,体会体会北京的旧时风情,可茶馆很少,若遍寻不到也可以去国家大剧院挑京剧听听。说到茶馆,不得不提颇负盛名的老舍茶馆。一迈进门,满眼全是红。红灯笼,红门廊,满眼喜庆。其中的椅子和八仙桌却是黑色的。这红与黑交织,又俗又雅,深厚恒久。嘴里吃着,耳里听着,不知不觉便忘了时间,沉浸于这景致当中了。这景里,有文人有俗人,有本地人有外地人,可都与这景融为一体。这便是北京的包容之美。
这些点点滴滴、丝丝缕缕,似一段京胡絮语,激越铿锵,余韵悠长;又似一壶茉莉花茶,馥郁芬芳,回味无穷。北京真正的美,便在此了:海纳百川包容万物,又带着独特而令人欲罢不能的韵味。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京味儿十足的文章。小作者笔下的北京,有关食、美景、美人,段落内容连接紧密,过渡自然,选材也紧扣北京城市的特点,便宜坊、稻香村、老胡同、小茶馆等景致描写有滋有味,从这种独特的京韵中,我们也看到了小作者对这座城市独有的热爱。
(刘丹)
北京的美 公楚琦
北京,一座沉积文化底蕴并与时俱进的城市,一座景美情美人更美的城市,让我为它的韵味深深折服、倾倒……
这里的景风光无限,美得沁人心脾。春天,来到颐和园的西堤,在河堤旁漫步,所有烦恼都随着岸边摇曳的樱花消逝了,留下的只是清风伴随着花香的喜悦。夏天,来到举世闻名的天坛,高大雄伟又不失精致典雅的建筑会使你忘却了炎热。透过雄浑的天坛,仿佛看到古人的智慧之美,随着时光流逝,更加熠熠生辉。秋天,与家人徜徉在古旧的胡同,感受北京的沧桑历史。冬天,去紫竹院与友人一起滑冰、赏雪……这座城市的美景数不胜数,只等你细心感受,慢慢沉浸在它的美好中,悠然自得。
这里的人文风情更是妙不可言,民俗文化渗透在城市的角角落落。漫步在鼓楼大街或是南锣鼓巷,你会发现北京特有的风土人情。在胡同的小店里与老人聊天儿,了解老城的模样,徜徉古今,想象着从前的风起云涌。到街边的小铺去看看,买一幅糖画,捏一个泥人,吃一串糖葫芦,喝一碗豆汁儿。这里的一切无不让你感叹传统文化的美妙。你也可以去茶馆喝喝茶、歇歇脚,执一卷书,让茶香伴随温柔而厚重的阳光,从你的皮肤渗透血液里。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感受到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体会到这里历史文化的绚烂与美妙。
这里的景美、情美,人也是美的。如今,这里洋溢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思想已深入每位北京人的心中。北京人用心记住它们,也将它们运用到实际中,用行动证明他们继承先辈的美德。在街上,随处可见身穿制服的志愿者牺牲个人时间帮助他人;公交车上,有老年人上车,就有乘客争相让座;面对外来人员,北京也尽显它的包容大度和宽广胸襟。
我爱北京,我爱这座景美、情美,人更美的城市!你,是否也感受到了它的美呢?
教師点评
在小作者眼中,北京是一座景美情关人更美的城市,这样的评价,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看,第二段,春天颐和园的甜美;夏日的天坛的典雅;秋天胡同的沧桑、冬日紫竹院的欢乐,景美。第三段,胡同、茶馆,豆汁儿、糖葫芦,无处不渗透着浓厚的民俗风韵,情美。第四段,北京精神的诠释,每位北京人对北京精神的践行,人更美。
(刘丹)
北京的美 孟璐瑶
说心里话,我曾觉得北京不够完美,原因很简单:小商小贩随处可见,甚至有的还占一大片地方。比如说,我家楼下那个卖泥人的老人。
一次因事稍晚回家,我才第一次见到他。我认真打量着他:一只小木桶,一张小桌子,几个小板凳。他的摊前无人光顾,可他仍旧哼着歌,自顾自地捏着泥人。他见我看他,便抬头对我笑笑,又捏了起来。
我见他虽没生意却安闲自在,便好奇地问:“您每天能卖几个泥人?一个卖多少钱?”“哈哈,其实也卖不了几个,勉强够吃饭了。”他笑了起来,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胡须,脸上的皱纹挤成一团。我又问:“这边都是住宅,为什么不去大街上卖呢?”他指了指前方,神秘地说:“你看看你背后那群孩子,他们才是我来这里的真正目的。”我往后一看,这些蹦蹦跳跳赶来的孩子,不正是我们小区里的吗?他们井然有序地坐在小板凳上,一人拿着一团泥巴,开心地捏着,一边捏,一边问:“爷爷,今天我们学什么呀?”“爷爷教孙悟空吧!他可神气了呢。”“不要啊,还是猪八戒好捏些!”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吵起来,他摸摸这个的脑袋,捏捏那个的脸,开始一个个地教。泥巴在他手里好像鱼得到了水,一个个造型鲜活,栩栩如生。我看得入神,竟忘了走了。他看着我的表情,给了我一块泥巴,我也情不自禁地捏起来。
老人叫我坐到他身边,长叹一口气说:“姑娘,其实我是‘泥人张的传人。”“泥人张?”我心下一惊,忙看着他。他点点头,继续说:“尽管政府每月有补贴,不用我自己赚钱,但这门手艺到我这里失了传,那就是大罪过喽!我看你们小区孩子多,便收来几个小弟子。”他说完,还摸了摸后脑勺儿。看着老人的样子,我有些愧疚,他是想传承传统文化、传统手艺,即使衣食无忧却还要出来教学生,我却把他当成小商小贩,当真是无地自容!这种文化的传承,就是北京实实在在的美啊!而我却把它当成北京现代之美的缺陷,这是何等愚蠢!我看着手中还未成型的泥巴,老人桌上各式各样的泥巴人物——孙悟空、猪八戒、武松……觉得它们不是什么缺陷,而是给完美的北京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教师点评
小作者将目光聚焦在一位老人身上,捏泥人是京城一项传统技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城市中已不多见。文章通过对老人朴实的语言、熟练的动作、慈爱的神情的细致刻画,使这位捏泥人老人的形象栩栩如生。正是这样一位位普通匠人对传统技艺的坚守,让我们传承了北京文化的瑰宝,这样的美,值得称赞。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