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研究

2018-03-31

三晋基层治理 2018年5期
关键词:理论课互联网+思政

程 文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目前,我国已进入信息经济时代。在享受着第五次技术革命带来的幸福时光里,我们完成了由“+互联网”向“互联网+”的转变。那么,“互联网+”是什么呢?简单理解即:“互联网 +”=“互联网”+“传统行业”,但二者间并非简单的相加,而是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不断发展创造新的生态。若将其理念投入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一张互联网、一个移动终端、教师、学生。这种教育新模式会带来的结果就是,未来一切教与学的活动都将围绕互联网展开,教师和学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知识和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成型,线上和线下活动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但这里需强调的是,“互联网+”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教育,它只是深刻、理性、健全地促进教育与互联网结合,彼此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让传统教育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今天,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全国高校已经开始并将长期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将顺势而为,抓住机遇,放大自己,开启一个总体性的改革新思路,即“强调在认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基础上,用互联网的思维融合现有的知识教育模式、内容、方法甚至是整个高校教育体系,革新现代信念和政治教育观念,考虑当代大学生的个性与专业的不同状况,运用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的互联网技术予以现代性的高校思想政治塑造。”[1]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与未来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关系到知识的精准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正确三观的引领和培养。近年来,为了不断深入贯彻落实,加强推进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各地高校都坚实地打出了一场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强调了在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当移动互联网大潮不断涌入冲击校园时,“大班化上课、学生出勤率偏低、低头族众多”的现象,“授课内容乏味、交流互动不强、教学缺乏吸引力”的问题在思政课教学中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甚至有些变得更加突出和尖锐。在这种形势下,怎样使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媒体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促进课程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高效教学,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者亟需解决的一大课题。这样的现实也证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社会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转型过程中迎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进入一种新的教学生态。从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到教学语言、教学评价,再到教学载体、教学环境等多方面,都将在利用网络现代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搭建的教学平台上进入“互联网+”化的生存状态。

二、“互联网+”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

1.“互联网+”时代的教学主体

曾经,“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统治着大学思政课的课堂,导致了整个课堂教学“一言堂”和“讲授灌”的现象。而始于20多年前的“+互联网”时代,通过利用互联网方式获取或者发布信息,完成教学的交流沟通,让思政课经历了从抵制到接纳、不适应到被动适应以及批判到建构的转型过程,并逐渐建立思政课教学的“+互联网”模式。但遗憾的是,我们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互联网进展所做的反应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总是滞后的。得到的后果,就是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满堂灌”演变为多媒体支持下的“机器灌输”。由此可见,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思政课教学始终过分强调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得不到彻底性改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曾在“2015中国互联网+创新大会·河北峰会”上表明观点,认为今天中国的教育正迈向4.0时代,这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核心的第四代教育。这就再次提醒我们,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但更应该是学生。因此,在“互联网+”的条件下,当知识的供给和需求连接起来以后,学生作为知识的需求者,已经成为一个相对完全的理性人,他们不仅可以通过课堂和网络了解课程教学的设计、质量、讲授过程及其效果,还可以参与到设计和讲授的过程中;他们不再完全被动的接受知识和信息,而可以反馈、抵抗甚至是反向传播。这种变化是知识供需的关系已经从教师“以点到面”的单向传递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向互动转变,课堂教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阵地难以为继,教师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者的绝对主体地位受到挑战。

以学生作为中心,是针对以往的课堂中教师“以点到面”的教学模式的改变。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放弃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而是要将过去的主导演变为今天的引导。因为当教师想要主导一切时,他和学生的关系就已经变成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在主客体的关系中,教师是无需注重学生的需求和体验的,教学后带来的问题就是学生上课时只会听课,无法向教学提出任何质疑,所以学生不会思考,教师无法进步。而当教师将学生视为和自己同样平等的主体时,以引导学生作为自己的使命,获得的既有自己在教学中教育者的重要位置,又能满足学生需要,提升学生学习体验的满意度。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教师首先要在认知上把“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纳为未来课程教学发展的新常态。至关重要的是“心理”——学会从完全被动的适应到主动接纳、积极参与的转变,这样才能以开放的心态看待现实和虚拟社会中的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回应他们的关切,抓住他们的痛点、痒点和兴奋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以巩固和维护自己在教学中教育者的位置。其次,教师要实现教学思维的创新。当一切教与学的活动都围绕互联网为中心展开时,学生与教师的教学就可借助多样化的教育平台,这既可带来“线上”和“线下”的互动互补,打破教学时间和空间束缚的优势,又会出现消解课堂和教师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和宣传的劣势。今天的大学生由于过于依赖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使用,自认为大可不必从教师和课堂那里获取学习必须的信息。但事实是,大多数大学生基本忽略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再加上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仍处于正在塑造的过程,以致出现对课堂教学的淡漠,相关知识信息理解的“浅表化”,甚至是对思政教育的“逆反”。要想改变现状,“互联网+”形势下的教学思维就需要创新,这包含三层含义:第一,高度注重学生个性的需求,专业的特色,设计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教学模式;第二,高度注重教学的质量,生产出专注和极致的教学产品,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极致,超越学生对你的期望值,让学生真正成为你的粉丝;第三,高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不仅要提供令学生舒心的学习体验,还要增加学生学习的极致体验,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2.“互联网+”时代的课程内容

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互联网+”时代,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彩和信息资源库的庞大海量是其基本特征,从而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了最新、最优和最为丰富的教育资源,极大充实了教师的教学内容。但是,新形势下教学内容的创新不单单在于你是否拥有海量的信息,因为从思政课教学的现状来看,尽管今天的思政课教师已经学会积极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但却出现了过于依赖或不善筛选有针对性和有价值意义的信息加以归纳概括,以致上课重点不突出,内容广而不精,指导性不强,让学生抓不到主题。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对这些庞大的信息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处理,通过数据的加工,让数据增值,从中提纯出有用的信息。将网络应用和数据收集融入思政课教学,可让教学紧跟时代步伐以及拓宽思维的宽广度,但快速的整合有价值的信息并精准的审视问题和解决问题才是重点所在。这就需要我们的专家、学者和教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跨界整合性优势,广泛而精准地捕捉国家、社会、生活时事中的热点动态,获取各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资源,及时有效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改变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资源匮乏和枯燥的困境。同时,教师还要学会以新的话语体系——网络语言开展理论教学。网络语言简洁、生动、有趣且接地气,深受大学生的喜爱。运用学生间流行的语言引导他们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可一改以往理论课抽象、深奥、单一、乏味的刻板印象,再通过跨界整合信息,让学生不断吸收教学中的正能量,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3.“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学生和课堂三位一体。但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广泛、数量巨大,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伴随着思考和质疑,以自由平等且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交流讨论中。对此,思政课教学方法也必须积极改革创新,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方式应该是“线上线下”互补共进,现实与虚拟深度融合。“线上”,首先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发展和推广。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让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不再受局限,无论学生身在何处,都可以免费享受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学的一流课程,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网络联接即可,正所谓“走到哪儿学到哪儿”。当学生在宿舍或家里进入网络在线的课程学习时,虚拟的网络世界一跃成为师生之间深度探究、思辨、互动和实践的场所。在这个场所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专业特色设计生产定制化产品,最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能力为提升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学生借助该类型课程的“大规模”和“开放性”特点,进入提前学习模式,获取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帮助,实现高效的学习。第二,构建具有参与互动性的弹幕教学法。“弹幕”是一种特殊播放器的特色——大量以字幕形式显示的评论同时出现的现象。将弹幕和课堂教学结合,算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之举。学生只须通过手机关注名为“微弹幕”的公众号,便可在课堂上发送弹幕,并通过教师的多媒体屏幕及时、实时的呈现出来。每当课堂上“弹幕”频繁时,就说明这些教学设计切中了学生的兴趣点,引发了学生的延伸思考。这种弹幕教学法最大的优势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了双向、多向的及时交流与讨论。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的提问、问题的质疑、观点的反驳以及课后的感想等及时集中的发送弹幕,自由表达观点,以寻求教师的解答和点评以及同学的认同和辨析。这种极富参与感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在进行初步的尝试后得到了学生们普遍的认可,开辟了师生间交流的一条新通道,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极致体验,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但这种教学法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尤其是在如何控制学生在参与互动时发弹幕的尺度和内容等方面。第三,学习慕课向慕秀的升级,开启混合式教学模式。历史短暂的慕课在中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利用慕课进行学习,逐渐适应这种新型的在线教育模式时,一个全新概念——“慕秀”横空出世,它是在规避慕课致命性缺陷的过程中产生。尽管今天该概念还未得到正式的确立,但其教学理念值得深思。所谓慕秀,是在传统慕课的基础上,“引入新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分享式学习理念,让学习者在学习慕课的同时,充分分享自己的网络学习的过程与成果,互相鼓励、激发创意,推动网络学习向纵深方向持续发展,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2]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方式,弥补了教师课堂教,学生下课忘,学习为考试,考完无意义的缺陷。传统式的教学是集中式的学习,教师学生集中在课堂上一起学习,进行知识的传递;课后学生以较强的自觉性完成知识的内化和巩固。而慕秀式的教学正好相反,教师和学生在分开的时候通过各自的网络平台开展个别化和碎片式学习,集中在一起的时候通过分享、交流、深化和巩固知识。这就适应了互联网思维。基于这种分享式的学习理念,教师和学生不仅都应该有“秀”,而且是“互秀”,这会使得学生和教师的联系更加紧密,知识和技能的分享更加完全,交流与协作更加深入,探究和思考不断深化,以激发新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新的灵动创意,让这个过程推动向前,高潮迭起。总之,慕课和慕秀各有所长,将二者与课堂教学结合,开启混合式教学,将会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华丽转变。第四,建立基于微信平台的掌上教学空间。这是今天已经在进行着的一项新型教学法,通过专门的微信端,从教师授课的内容、案例的分析、辅助视频的推荐、相关书目的列举,以及课堂考勤的把握、思考问题的回答、分组讨论的情况和课后作业的提交等情况,都会在手机上一一显示,让我们的思政课教学真正成为移动着的掌上教学,呈现跨时空的知识传递和思想交流,改变学生上课玩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情况,将手机变成教学工具,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实现良性的教学机制。最后,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思政课堂“活”起来。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实时动态的三维立体逼真图像,让用户沉浸在该环境中,感受、观察、体验和操纵,犹如置身真实而理想的境地。将虚拟现实应用于教育是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飞跃。它营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由传统的“以教促学”的学习方式代之为学习者通过自身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得到知识、技能的新型学习方式。在高校思政课中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为课程教学提供直观、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其环境中体验历史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显著。

当“线上”教学的创新优势不断呈现时,是不是意味着“线下”教学将被彻底颠覆呢?答案是否定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在过去积累了大量的线下教学经验,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短时期内是不可能被线上教学所完全取代,线上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只会“促进线下的改良和功能放大,关键在于线下的传统教育方式要在新形势下能否重新准确地定位自己,从而与线上的教育方式形成区隔,保证自己不被取代并且优化教学的环节和过程。”[3]“线上”和“线下”没有谁可以完全的取代谁,它们之间应该是统筹安排,扬长避短,采取差异化策略和互补原则,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4.“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载体和教学环境

“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需要集聚各方力量共同努力,以保障一整套完整体系的有效开展,促进教学事业的不断进步。

首先,通过定期的网络培训、外出学习以及技能考核等方式,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网络素养,熟练掌握互联网新技术,提高多媒体教学等能力,让教师从心理到行动全面适应“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更新换代。其次,形成强大合力,不断提升课程的信息化水平,构建思政课教学的专业技术平台,尤其是相关APP的开发和完善,从而实现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课堂教学双线教育的有效对接。再者,为学生打造网络教育和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提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支持,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新技术进行探究式自主学习,同时也要加强对于网络教育的适当监管和技术的维护,让学生在健康网络环境中成长。最后,建设长效激励机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这一点不论是传统式教学还是今天“互联网+”形势下的新型教学模式,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既是对不足的查找,也是对成效的肯定;它既需要科学严谨,也需要客观公正。只有切实可行的方案和严格有效的措施才能使得“互联网+”思政课教学实现长期的开展和健康的发展。

三、结语

“互联网+”的确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无限的想象,“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切实可行并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只有顺势而为,培养新思维、关注新变化、抓住新特点、学习新技能,不断地变革进化,才能在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和实体基础上,找到虚实结合的最佳点,实现深度的融合和不断的创新。

猜你喜欢

理论课互联网+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