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高校精准扶贫的“点”
——云南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实践探索
2018-03-31文
文
云南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思想,“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服务云南发展”,坚决贯彻落实好党中央、中共云南省委的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云南大学重点挂联点是云南省凤庆县鲁史镇河边村,同时辐射鲁史全镇。2016年2月,云南省委又确定云南大学加挂帮扶会泽县,同时协助省直有关部门对勐海县、泸水市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开展专项帮扶工作。
破点拔寨:任务到村精准到户河边村贫困群众如期脱贫出列
河边村是鲁史镇最偏远的贫困村,目前有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云南大学联系帮扶贫困户56户183人,在精准识别、调查了解致贫原因的基础上,精准施策,坚持“一户一策”,确保帮扶措施精准到位。2016年底,经凤庆县、临沧市考核验收,河边村如期脱贫出列。
摸准致贫原因,精准施策。2016年7月,云南大学扶贫办负责人带领文学院师生20余人在河边村与挂联户同吃同住同劳动,认认真真开展入户“回访”“回头看”工作,通过与村干部座谈,深入贫困群众家中访谈,详细询问他们家庭情况、收入来源、致贫原因和期盼解决的问题等,掌握全面、精准的入户调查信息,形成《云南大学挂钩帮扶贫困户档案》,为帮扶工作提供翔实资料,保证扶贫工作真正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到对症下药、精准作为。一是因灾致贫。2016年村民王某因煤气爆炸造成重伤,不能继续从事生产劳动,巨额医疗费用令家庭入不敷出。在了解情况之后,云南大学和凤庆县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发起爱心捐助,共收到捐款30多万元,再加上医疗保险支付,王某的医药治疗费用得到了落实。针对她家的贫困情况,扶贫队员采取养殖香猪、种猪等措施来帮扶,并对她的后期治疗给予相应资金资助。二是因学致贫。村民李某一家在轻木山小组,家中有4人,距离村主干道路较远,生产、生活成本较大,女儿考入广西财经大学读书,针对其家庭的困难情况,扶贫队员主要采取产业帮扶和教育帮扶措施。三是因病致贫。2016年4月村民段某脱贫后因患直肠癌返贫。针对段某家的具体困难,扶贫队员主要采取医疗帮扶和产业帮扶措施,对其医疗支出给予资金帮助。四是因残致贫。村民张某家在箐门口小组,主要靠核桃和玉米种植以及外出务工为主。张某腿部高位截肢,安装假肢以及医疗费用昂贵。家中6口人仅有女儿、女婿两个劳动力,针对实际困难,扶贫队员主要采取医疗帮扶和产业帮扶等措施:提供医疗资金,积极联系临沧市残联为其报销部分安装假肢费用,同时进行核桃、魔芋种植和香猪养殖帮扶。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河边村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实际,云南大学积极协调各方争取资金支持,不断改善河边村基础设施。改善村委会办公和生活条件、援建河边完小综合楼、建设河边村文化活动场所、完成乡村道路硬化、完善教学配套设施。由云南大学自主研发的乡村远程医疗系统,经过多次真实的应用测试并不断改进,于2018年2月1日在河边村卫生室正式开通,村民足不出村即可接受省级专家诊治。
改善办学条件。2015年,云南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在“挂包帮、转走访”遍访时看到河边完小教学设备不足、校舍陈旧、卫生条件差、缺少必要的住宿生活设施后,校领导立即组织讨论援建方案,先后投入100余万元用于河边完小的建设。经过两年的援助,河边完小校舍建筑面积由原来的320平方米扩大为目前的766平方米,修建了全新的食堂、进校道路、宿舍和办公楼、卫生间及洗澡间,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同时,云南大学出资为河边完小配置了课桌椅、教学交互智能平板、多媒体教室、广播和监控系统、航天神通云教学机。让远在昆明的云大附小与河边完小实现远程同步互动教学,使山村的孩子感受到与省城学生一样的现代化教学方式。
加强就业技能培训。云南大学先后出资100余万元为河边村委会改善了办公条件,建设了2所村级活动场所,配有篮球场、乒乓球台、音影像系统、文化活动室与卫生间,并装有太阳能路灯,可供100余人同时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活动场所配备了集农民技能培训、农村信息服务及电商平台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室,采取邀请专家集中授课和农民自主学习方式,培育“科学种养、电商销售”产业链,让贫困户通过技能学习,摆脱谋生技能单一的困境,端起奔向新生活的“技术饭碗”。
绕点拓面:以河边村辐射鲁史全镇精准脱贫效果纵向延伸横向拓展
截至2017年12月,云南大学在挂包帮点河边村先后投入扶贫建设资金400余万元,积极协调省级相关部门,把鲁史镇纳入“整乡推进”项目,校领导帮助协调到位资金2000万元。
以挂职干部为骨干,强化工作保障。云南大学自2016年起,每年选派10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分赴鲁史镇的3个贫困村委会开展工作。驻村工作队员秉承云大精神,组织开展了大量扶贫工作,为推动挂职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按照上级相关规定,云南大学足额保障驻村队员工作经费,给予每人2万元工作经费(队长2.5万元)和每人每月900元食宿补助,为所有队员购买了保险,向队员所在的三个村委会各拨付了1万元的工作经费,为他们在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保障。
培育特色产业,夯实发展基础。采取“学校援助村委会、当地党委和政府引进大户、帮扶干部支持贫困户”思路,以“支部+大户+农户”模式,投资20万元作为村集体投入、帮扶干部筹集的帮扶资金,以贫困户名义作为股金,以贫困户的土地经营权流转作价入股到特色养殖场。从技术和资金上支持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业,有的帮扶干部每年根据各自情况帮助贫困户购买核桃苗、仔猪或牛羊,有的帮助购买种猪扶持其发展产业。学校领导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帮助河边村制定了豌豆、蚕豆、核桃等重点扶持产业,积极联系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2016年,学校投入20万元用于建设河边村香猪养殖场,促进了河边村农业产业发展。同时,创新产业扶贫方式,于2017年3月在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启动了“凤庆县扶贫爱心茶推介义卖活动”,调动学校师生参与扶贫助困的积极性。
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促进智力帮扶。一是协建云大书院,促进文化扶贫发展。云大书院是云南大学挂钩扶贫临沧的重点教育扶贫项目,旨在保护古镇及开发滇西优秀传统文化,总投资3000余万元,于2017年7月28日正式投入使用。2017年10月17日,云南大学向鲁史镇云大书院捐赠了价值近50万元的图书,并设立“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采风创作实践基地”。同时,积极组织专家学者、艺术家深入扶贫一线调研、采风及开展师生“三下乡”活动。二是实施教育培训。云南大学全额承担培训费用38万余元,自2016年起先后为凤庆县举办了4期共200余人次的“凤庆县干部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凤庆县高中骨干教师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2018年1月19日至21日,云大附中派出专家组,为凤庆初中、小学各科教师总计2200人开展培训。三是改善软硬件状况。2017年,云南大学向凤庆县捐赠了价值近40万元的电脑90台、航天神通云教学机2台,其中2台航天神通云教学机、40台电脑在河边完小建成,与云大附小互联互通。向鲁史镇捐赠书架70个和《一缕阳光》儿童图书绘本等图书9000余册,用于建设“书香书屋”和“农村书屋”。
多点发力: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从“一村一镇”到“四县一乡”定向教育科技投入
云南大学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重要帮扶力量,充分发挥高校优势,举全校之力,聚全员之智,认真落实好“四县一乡”帮扶工作。学校以有担当的行为、负责任的态度真心实意地帮助贫困群众迈上幸福生活新台阶。
加强思想引领,树立脱贫信心。摆脱贫困,首先要实现思想脱贫。云南大学一方面加大对扶贫脱贫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贫困,破除“等靠要”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另一方面采取对口帮扶的方式,一对一“辅导”,多对一“引导”,安排学校老师与贫困群众坐在一起面对面交流,听取他们的诉求,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积极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鼓励他们勤劳实干,克服畏难情绪,学习新技能,让他们在国家政策、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埋头苦干,不断提高脱贫致富能力,为美好生活奋力前行。
党建与扶贫“双推进”。云南大学高度重视党建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将基层党建置于脱贫攻坚工作的中心位置,将党建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党建扶贫工作中,云南大学党政领导模范带头,层层落实,整体推进,形成了扶贫工作强大合力。2015年以来,校领导分别率领全校26个帮扶小组多次到河边村、会泽县等地实地调研、深入回访,详细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共同探讨脱贫致富的路径与方法,将精准扶贫工作落到了实处。为进一步夯实党建扶贫的根基,校领导率领180余名支部书记及扶贫项目负责人赴会泽县开展了主题为“两学一做”深入基层、党建扶贫双推进活动;开展了“创新高校‘两学一做’,服务云南脱贫攻坚”党员师生暑期脱贫攻坚活动;开展了部分教工党支部与鲁史镇河边村等3个基层党支部169名党员结对共建帮扶。
扶智与扶志并举,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云南大学在扶贫工作中既注重“输血”,更注重“造血”,把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作为扶贫的根本。一是加强干部教师培训。2016年至2017年,云南大学全额承担费用先后投入180余万元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凤庆县、会泽县、祥云县、丘北县举办15期1900余人次的“县乡干部综合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采取“就地办班、送教上门”的干部培训模式,组织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等专家学者,到会泽县为新任副科级干部、选调生开展专题培训及举办会泽县教师队伍“信息化知识”和“教师心理调适”专题培训班;在云大附中举办凤庆县高中骨干教师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二是加大科技扶贫力度。云南大学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禀赋,帮助扶贫点编制十三五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帮助编制了《凤庆县“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和纲要》《会泽县“十三五”规划纲要》《会泽县乡村旅游规划》《念湖景区旅游规划》《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等。三是实施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云南大学成立了研究生支教团,2015年以来,连续派出3支共18名研究生支教团奔赴怒江州独龙江乡支教,并向3所小学捐赠发电机及耗材。3年来,支教团成员负责的班级平均分均位列全县第一,大大提高了当地的教学成绩,支教团还成立了“云大·筑梦”奖学金,用于鼓励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独龙族学子努力学习;2017年学校组织专家组3次到勐海县开展“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国家通用语言普及推广;把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列为云南大学第一所优质生源基地,并将会泽一中列为云大附中对口帮扶单位。
创新产业扶贫机制,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产业脱贫是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必经之路。云南大学通过与鲁史镇党委和政府共商旅游开发大计、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从帮助理清古镇旅游发展规划思路入手,帮助挖掘鲁史镇深厚历史文化资源,提升鲁史镇文化软实力,助推鲁史镇尽快融入大理旅游圈。云南大学研发的绿色烤房技术具有无污染、节能、成品率高等特点,为凤庆县开展“七改三清”环境整治行动出力,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山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学校建立的会泽生态蔬菜直供学校,既促进了会泽县农业产业纵深发展,也为云大师生吃上放心菜提供了便利。云南大学通过为会泽县编制《会泽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生物资源加工业发展规划》《会泽县牛栏江经济带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为会泽县描绘出走向光明未来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