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习近平青年时代的人格理想

2018-03-31苏蓓蓓

三晋基层治理 2018年2期
关键词:梁家知青群众

苏蓓蓓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近期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重走了那段浸着奋斗血雨的青春之路,一路感慨、一路收获,感受了习总书记知青岁月的成长历程,也看到了他自青年时代就已然胸怀心中的伟大理想。

1969年1月,习近平在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指示号召下,毅然决然踏上了开往陕西的列车,“满腔豪情下农村,广阔天地炼红心”,在陕北高原的梁家河村度过了自己几近七年的知青岁月。这一段闪着光辉的奋斗经历于己、于人、于国家、于历史都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厚重饱满,难以忘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怎样走、为了谁,习近平以其自身的经历为不谙世事的青年提供了青春的答案,敢想敢做敢担当的使命与勇气、不怕吃苦坚持学习的智慧与决心、一心为了百姓的情怀与理想,这种伟大的人格特征无一不在这一时期找到塑成的土壤,在生命的历练中完成的意志历练、在厚重的阅读中积淀的才华厚重、在生活的担当中奠定的使命担当,使习近平作为鲜活的榜样让人民拥有了最深沉最真挚的情感依靠、最稳定最持久的内心力量。

一、在生命的历练中完成意志的历练

陕西,不只是一尊地理上的“兵马俑”,这个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更是文化上的沉淀与传承。辽阔的土地,朴实的人民,无畏的革命情怀,跳动的红色血脉,成为这片黄土地最鲜明的标签。习近平以知识青年的身份进驻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这个农村以它罕见的贫穷、却最包容的胸怀慷慨接纳了他们,就“像当年慷慨接纳那支精疲力竭的红军队伍一样”①。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也同样回忆道,“我想,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②的确,黄土地的宽厚与踏实,使他寻到了根,“只要他的心脏与这块土地同步震颤,这块土地就会给他智慧,给他胆略和勇气”③,这使他成为了群众口中的好后生,成为了光荣的黄土地的儿子。不忘初心,才能继续前进。

梁家河村,这几乎是所有知青所去最贫穷、条件最艰苦的地方,没水没电吃不上饭,解放中国这么多年它的贫困依旧叫人触目惊心,“新中国成立已经十几年了,怎么竟还有这么穷困的地区和农民”④,这种状况着实让从大城市里来的知青诧异与困惑。习近平初到梁家河村,面临各种不习惯不适应,他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提到的首先要过的跳蚤关、饮食关是当时的真实处境,究其实质乃因“贫穷”二字。与全国上下、里里外外都进行阶级斗争相比,梁家河村及延川县其他一些农村的主要矛盾却似乎不是阶级斗争,百姓急需解决的不是批斗谁、打压谁的问题,而是如何生存下去,是吃饭问题,是喝水问题,“当时最大的矛盾不是阶级斗争这个矛盾,而是人与自然的矛盾”⑤,“人们并不知道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道路在农村的体现到底是什么,却要每天面对最现实的问题:怎样才能够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下来。”⑥贫穷的困境使生理需求的满足超越其他一切需求成为重中之重,“仓廪实”“衣食足”的迫切作为经济基础优先于“知礼节”“知荣辱”的道德追求⑦,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经济基础作为第一需求、作为深层根基决定一切上层建筑的构建。然而不在贫困中爆发,就在贫困中灭亡,穷则思变、战天斗地成为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没有水就挖井、粮食不够就想办法多打粮食、黑暗就寻求照明······在当时极端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带领大家挖井、打坝、办铁匠社、办识字夜校,克服重重困难去四川学习办沼气、回村修建沼气池、成功出沼气并在全县推广,让百姓可以用沼气做饭、照明、发电。这些为百姓谋利益的实事都是习近平想出来又干出来的,敢想敢做、知行合一,积极带头、踏实苦干,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使群众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给贫困一记响亮的耳光。十九大报告虽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温饱问题稳定解决,小康社会总体上实现,但艰苦条件下的战天斗地依然会给人最扎心的鼓舞、最坚实的力量。

同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⑧,艰难困苦最能磨练意志、激发斗志,习近平成为最鲜活的榜样,“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⑨习近平以自身的经历教导当代青年人要多吃一些苦,“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不要在应该奋斗的年纪里贪图安逸享受,“先知稼穑之艰难”⑩方知收获之丰厚,先吃苦才能后收获,吃苦之路也就是收获之路,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青年时期经历的摔打、挫折和考验,都是人生路上难以复制、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就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就像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苦难从来不是压倒他们的重担,相反却是令人奋进崛起的惊人动力。

二、在厚重的阅读中积淀才华的厚重

环境的艰苦、条件的恶劣并没有成为阻碍习近平进步的借口,在夹缝中生存与坚强反而容易积攒更巨大的力量。父亲的被打压、被迫害、被隔离审查使整个家庭都面临极大的政治压力,习近平被称为“黑帮子弟”,入团入党受阻、上大学困难,“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别人可以平地建塔,他却还得垫平脚下的坑,夯实基础,才能开始建塔”[11]。脚下的坑试图让他跌跟头,但好在远离北京的陕北政治环境相对宽松、自由,使习近平可以挤出时间和精力用脚踏实地、勤奋刻苦、坚持学习、不断进步这一抔抔土将脚下的坑填平。

2013年5月,习近平在“五四”青年节参加主题团日活动时讲到,“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受家庭环境、生活条件的熏染,习近平从小就有对学习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习近平初到梁家河时所带的两箱子书,即使条件艰苦,却依旧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如今看来,那不只是让人搬不动的两箱子书本的重量,更是厚重的知识与才华,是沉甸甸的智慧与担当。他认为读书是最方便之法门,无需经过任何人的同意便可以增长见识、汲取知识、获得智慧,只有愚蠢的人才不去读书。于是,田间地头、煤油灯下都成为学习的舞台,白天去山上劳动,间歇看几页书,晚上回家更是通宵达旦、如饥似渴,“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他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当时的煤油灯很简陋,在用完的墨水瓶里灌上煤油,瓶口插个铅筒,再插上灯芯,点燃了照明”[12],夜以继日、数年如一日。闭塞荒凉的陕北高原、灰暗寒酸的土窑洞成了习近平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一方净土,他涉猎广泛,哲学、历史、文学、政治、军事等内容都是他学习舞台上的一朵朵奇葩,《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史记选》、《三国志》、《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战争论》等等更是反复阅读的书目,仔细剖析、辩证思考、爱不释手、娓娓道来。有知识、有文化、谈吐不凡、思维清晰、讲道理、不蛮干,习近平靠自身本事与魅力成为梁家河的带头人,百姓高兴与他拉话、愿意听他讲理。“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13],“年轻时期的阅读、年轻时期的苦学所能学到的知识和信息,很多已经变化了,或者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青年时期所养成的不倦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则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对后来的各个阶段依然起着作用、发挥着影响”[14]。现在的出口成章、信手拈来、满腹自信,十九大开幕式上通俗易懂、老百姓都能明白的非官方报告,何尝不是知识的积累、智慧的沉淀,何尝不是从书本中汲取的伟大力量。

习近平带领梁家河村村民战天斗地、积极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坚持刻苦学习、要求进步,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5]的积极践行者,并始终将修身放在首位,“一是皆以修身为本”[16],修好身才能齐好家,才能治好国,才能平好天下,而自我磨练、坚持学习就成为修身的必要途径。“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17]所以,习近平以自身改造主观世界的经验告诫当代青年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靠读书学习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贡献力量。“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习近平以自身的拼搏奋斗为当代青年注入了满满的正能量。

三、在生活的担当中奠定使命的担当

要学习的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有亲身的实践。习近平没有自称“知青”,而认为自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爷爷是农民,父亲从农村走上革命之路,自己也当了七年的农民。是农民,就要下地劳动、多打粮食;是农民,就要深入其他农民中间,与他们无两样、同他们一道“面朝黄土背朝天”。“七年的农村生活,七年的甘苦与共,那段与黄土高原的淳朴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艰辛岁月,让习近平和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友谊,也使他更深切了解到,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百姓的喜怒哀乐,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18]在梁家河,群众需要什么,习近平就干什么,吃穿行用,都记在心中、行在身上,力践着一个热血青年的担当精神、改革精神。也许是天生的红色血脉、也许是家庭的革命熏陶,习近平所代表的这一代青年“与其父辈们相比:少保守、少教条;与比他们年轻的一代人相比:更具有使命感,多思考、多实干”[19],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是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出来的第一代青年,普遍有理想、有抱负,普遍具有以天下为己任,为了国家兴衰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情怀”[20],有了这种情怀,任何地方、任何环境都可以成为点燃激情与希望的火把。于是,这种使命感、担当感在黄土高原找到了生根发芽的土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1],而习近平与梁家河的群众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穷也要兼济天下。穷要挂念百姓、考虑如何让百姓不遭罪、不贫穷,富了更要心系百姓,多为百姓做实事、办有用的事。真正伟大的人从来都不是仅仅为自己劳动的人,为大众、为历史,这种敢担当、“为生民立命”[22]的大丈夫气节连同人民二字深深刻进了习近平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之中,从青年起,一直持续到现在,历久弥坚。

习近平在陕北的七年知青生活收获满满,真正成长了,真正进步了,既懂得了什么叫实际,又培养了自己的自信心,这两大收获最离不开的就是人民群众,看到群众吃什么、穿什么,知道群众想要什么、需求什么,这是最大的实际;深入农村,与农民热火朝天、打成一片,深得群众这一最结实靠山的认可与信赖,这何尝不是最心安、最踏实的自信。“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23],人民群众从来不是一个个体概念,他们是社会的主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以“84次提到人民”的高频率再次高调地将人民群众摆在最高的位置,中华民族所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也必须紧紧依托于“人民”这一最伟大的历史主体,民心即是最大的政治,依靠群众、信赖群众,才能在历史中不掉队、掌好坚定有力之舵昂扬前进。毛泽东将共产党人比喻成种子,将人民比喻成土地,共产党人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共产党人必然在人民中间,正如种子必然在土地里生根、开花。习近平正是这种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支持者与践行者,办沼气,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办磨坊,哪一项不是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甚至在报考清华大学时也依然怀有大不了继续待在农村、扎根农村、一辈子做农民的信念,为的就是从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镌刻在旗帜上的“人民”二字。所以,在《知青岁月》系列访谈中,知青们多次提到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与人民群众的朝夕相处让他深刻了解了“人民”这个坚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有着深厚的根基,其中一个源泉就是他跟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不是靠书本,不是靠间接知识,而是靠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体会人民的喜怒哀乐,为人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得来的。‘中国梦’的提出,离不开他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经历,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个基础。”[24]心系群众、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信念成为习近平自青年时期就养成的最崇高的价值观,十九大报告中“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更不是空穴来风。所以他告诫青年同志们,要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因为青年是人生中最具关键性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并趋于稳定成熟,同时,先天、后天因素共同塑造的人格也逐步有其个体性与特殊性,这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高度、精神追求和人生格局,更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就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而这第一粒扣子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只有同社会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习近平以自身的实例证明了青年要胸怀理想、志存高远,青年时期藏于心中的理想和担当,才会让国家更有前途,民族更有希望。

人格的养成与塑造离不开先天的传承与后天的积淀,天生的红色血脉与革命情怀、青年时期的磨练与成长,使习近平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25],成为共产党人乃至所有人追求的理想人格。在青年这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同人民一起奋斗、同人民一起前进、同人民一起梦想,既有最伟大的理想、最伟大的奋斗目标,也能深入基层、实事求是,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作为一个有激情、有意志、有担当、有理想的热血青年成为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鲜活教材,使我们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同时习近平将人民、责任与担当铸入了自己的血液中,挺住自己稳重踏实、浩然大气的躯体,也撑起了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脊梁。习近平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为人民、为国家、为中国梦打了一针自信的强心剂,使人民紧紧围绕住这个“走心”的大国领袖,像他一路走来的那样,不辱历史、不负人民。

注释:

①[24]《“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N].学习时报,2017-3-13.

②⑨[13] 习近平著;《我是黄土地的儿子》[N],西部大开发,2012-9-28.

③[11][19][20]《“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N].学习时报,2017-1-9.

④《“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N].学习时报,2017-2-24.

⑤⑥《“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N].学习时报,2017-3-10.

⑦《管子·牧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⑧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告子章句下〉》[M].北京:中华书局,2016.8.第355页.

⑩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无逸》[M].北京:中华书局,2016.11.254页.

[12]《“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N].学习时报,2016-12-1.

[14][17]《“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N].学习时报,2017-3-3.

[15]参见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大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6.8.第3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6]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大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6.8.第3页.

[18]纪录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时代之问>(第一集)》

[21]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尽心章句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6.8.第359页.

[22]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称为“横渠四句”.

[23]改自清代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5]毛泽东著.《纪念白求恩》[M].(电子版),1939-12-21.

猜你喜欢

梁家知青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A new diagnosis strategy under the PMC model and applications①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梁家河岁月
梁家河
难忘知青岁月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亲亲的梁家河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