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2018-03-31彭清清

实事求是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特色

彭清清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党校《实事求是》杂志社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制度优势。”[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1]

当前,要理直气壮地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逻辑必然性”讲清楚,才能凝聚起全社会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最大公约数。

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历史逻辑

所谓历史逻辑是从社会纵向的切面即历时态而展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的必然性。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1]十九大报告的这段话表明,在世界历史的范畴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的伟大民族,拥有着可资骄傲的辉煌历史,曾经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有关研究表明,1820年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28.7%,与现在美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大致相当。[2]但在近代,中华民族却遭遇了十分悲惨的命运。以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为起点,到甲午战争失败签订的《马关条约》为过渡,直至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的《辛丑条约》为完成,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积贫积弱,列强欺凌,由盛转衰。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一开篇就浩叹,“中国积弱,至今极矣”。[3]落后就要挨打。据统计,自《南京条约》以后至1949年,列强逼迫中国政府先后签订不平等条约1182个,其中辛亥革命前500多个,割地赔款13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15年以上全部财政收入。[4]这种既有辉煌成就又有悲惨命运的两个极端现实和两种极端命运,也只有中国人、中华民族才遭遇过,这就是“中国问题”的由来,它逼迫中华民族既要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又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由此才能彻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艰巨的历史任务非200年(1840~1949年的100多年和1949~2050年的100年)不能完成。可见,“两个100年”由“中国问题”发端,顺理成章成为历史向中华民族提出的两个历史性课题:一要救亡,二要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波澜壮阔的救亡运动自此展开。林则徐、魏源、龚自珍作为地主阶级革新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来解答“救亡与发展”两大考题,没有成功。农民领袖洪秀全建立拜上帝会,发动金田起义,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席卷半个中国,也没有成功。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百日维新”,试图通过政治体制变革,实行君主立宪制来解决这两大问题,也失败了。要说有作为的,就是孙中山先生,以他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用共和制取代君主制,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革命不彻底性,中国的救亡和发展两大课题,还是一个也没有解决。

面对着生灵涂炭,几近亡国灭种的悲惨命运,面对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结束了这种迷惘徘徊的局面,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1]特别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一次次遭受挫败又一次次英勇奋起,“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1]终结了近代史上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解决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个历史性课题。正如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示的那样,“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场历史性的大考中,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这就是第一个“100年”,她为我 们发展中国,解决第二个历史性课题,即“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政治条件和社会基础。

革命胜利和执掌政权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骄傲自满、贪图安逸,他们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 共产党人最高的价值尺度,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份标识,从旧中国百弊待除、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废墟上起步,战胜一切内忧外患,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历经近30年艰苦创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 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 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1]

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初期所做的探索以及所走的道路无疑 是十分艰难的,期间几经严重曲折,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可贵之处在于它们最终转化成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资源,成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独创性理论成果,更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贝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毛泽东的未竟之业和思想财富,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 指针,顺应人民群众的期待,以新的实践为基础进行新的探索,“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1]正是在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 前进的强大动力。”[1]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也越来越意识到,要完成第二个历史性课题,即中华民族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从1949年算起,没有100年时间不行。邓小平提出了分三步走,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也就是说,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要持续奋斗到2050年,才能最终解决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提出的历史性课题。

完成两个历史性课题要在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中不断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目标,围绕着中国人民最大的福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事关民族复兴的战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构建基于共赢合作基础上的新型国际关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新境界。新思想引航新时代。党的十九大郑重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

历史是一面镜子,无论社会的横切面多么庞杂,都能照出事物的本真;历史是一条大河,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从1840年到今天纵贯近200年的救亡图存民族复兴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1]可见,中国共产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用近百年的民族救亡图存斗争和民族复兴实践诠释着其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的历史逻辑,即历史必然性。

二、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说: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5](P120)所谓理论逻辑,是思维逻辑也是哲学逻辑,她能够超越感觉的杂多性、表象的流变性、情感的狭隘性和意愿的主观性,全面地反映现实、深层地透视现实、理性地解释现实、理智地反观现实、理想地引导现实。

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理论逻辑就是以严密的理论思维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证明惟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一切的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装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在理论上彻底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难题,在思维方法上科学指明了如何获得永不懈怠的持续动力问题。

1.坚持唯物史观,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理论和逻辑上确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其核心是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建党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和行动准则。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九十六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翻阅人类文明发展史籍,无论古今中外,无论国家民族,从来不乏敢于担当的政治集团、典型个人,但从来没有哪一个政党或群体,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担当上面对过如此艰巨的挑战和风险,付出过如此悲壮的鲜血和生命,涌现过如此普遍的人物和事例、持续过如此长久的时间和过程,创造过如此辉煌的业绩和成就而仍能不改初心,一如既往、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1]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经96年的辉煌岁月,在不同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虽然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但贯穿始终的都是无私无畏、砥柱中流、为中国人民的利益英勇奋斗的政治本色和鲜明品格,并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

2.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解决了“我是谁”的根本问题。辩证唯物主义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核心思想,它从人的社会实践来考察人的本性,即认识本性,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行问题,建立了新的知行统一观。“知”即通过实践认识世界,“行”即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可见,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永恒基础,实践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而实践关系,从时间序列上看,自然的世界对于人具有一种“时间的先在性”。但当人同世界发生关系的时候,人同世界的关系,又是以人的存在为前提的。由此,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一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6](P35)这就意味着,“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先在性”,它所陈述的并不是事物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而是事物之间在辩证“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即主体在何种程度上把握到客体,客体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主体的对象,又是以主体的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为前提的。在处理现实的主客体关系中,主体的能动能力和能动性是关键所在。可见,人与世界的基本关系是一种实践关系,而实践关系中的主客体关系本质上是主体论,是行动哲学、实践哲学,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是实践。

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决定了它的实践性特征。作为世界上最大国家的执政党和人数最多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准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伟大历史使命,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历史使命。而要完成伟大历史使命需要执政主体——中国共产党必须具备探索并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的能力,这实质就是如何解决好“我是谁”的根本问题。

根据“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先在性”的特点,主观愿望的实现并不仅仅取决于想不想的问题,更是一个能不能做、会不会做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肩负着引领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使命,整个世界则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也就是“客体”。客体能否成为观察的对象,它在何种程度上或何种水平上成为观察的对象,它被怎样理解和解释,它被怎样改造和利用,是与主体所占有的理论以及主体对理论本身的理解密不可分的。

今天,中国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与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分不开,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分不开,与我们党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分不开。

回顾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走过的96年的光辉历程,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年代,最重要的就是两条:一条是正确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一条是正确道路的开辟。

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处在幼年初创阶段,虽然在建党之日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但由于没能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因而发生过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在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上,我们党也照搬过外国经验,搞城市武装起义,但它不适合中国国情,都以失败而告终。在血的教训面前,我们党逐渐成熟起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反对党内教条主义,创造性地提出了把马克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举旗才能定向。正是沿着正确的道路并坚持走这条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以中共八大为起点,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后来,接连发生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严重失误,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性后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毛泽东探索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新的探索。1982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7](P3)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出邓小平理论,它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全党全国人民以此为指引奋力开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13年的伟大实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推向21世纪,并且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时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阶段性特征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拓宽、深化和升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我们党在理论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以实现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以与时俱进的新思想指导新时代的伟大实践。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积极回应新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主动回答新实践产生的新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特征结合起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对内政外交国防等全方位问题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一系列重大战略布局全面铺开,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问题得以解答,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1]

由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的一个又一个理论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解答了“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后,胸怀理想脚踏实地,在实践中长期奋斗、创造探索出来的。

3.坚持唯物辩证法,解决了中国共产党人永不懈怠永续动力问题。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问题是时代的口号。人类存在的问题即矛盾,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存在的实践性。实践活动本身具备双重适应性,即适应已有环境和对已有环境的改造能力,对已有环境的改造能力是实践活动特有的对世界的超越和否定的能力。人类之所以具备这种“改变世界”的能力全在于实践性本身具有的内在矛盾性,即表现为实践主体的自然性(给定性)与超自然性(超越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实践过程的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辩证统一,实践结果的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辩证统一等。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8](P229)“改变世界”的“世界观”,就是人类对这种实践性矛盾的理论自觉。

中国共产党以时代为思想之母,以实践为理论之源,秉承着“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1]的理念,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1]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1]

实践没有止境,解放思想也就没有止境。这种物质实践活动本身所固有的否定性特征,决定了人们必须要不断解放思想,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这正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即“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9](P218)否定性就是辩证法的内在固有本性。“辩证法的批判和否定精神,其终极旨趣在于批判和否定一切阻碍人的自我发展、妨碍人的生命自由的异己力量,实现人的不断的自我超越和自我提升。”[10](P235)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已给出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11]的精神气质和鲜明的品格,这就是社会实践本身,是实践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能动的、革命的意志品格特征,这一品格特征使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实践中解决问题,并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一品格特征使中国共产党以更加积极更加主动的精神状态投身伟大斗争,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和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远在路上的精神状态;这一品格特征非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所不能拥有,那些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执政党,无法具备实践的特征,无法具备由实践决定的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的意志品志,因而无法解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持续动力问题,这也是非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消极被动的原因所在。以上观之,正是上述的理论逻辑解决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了中国共产党人永不懈怠永续动力问题,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的必然性。

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实践逻辑

事实胜于雄辩。所谓实践逻辑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96年砥砺奋斗,让近代以来饱受屈辱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是用担当、实干、奋斗诠释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是通过现实成就和比较而展开的一份令世界称奇的中国政治制度方案、中华民族智慧和中国答卷,以此验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的必然性。

众所周知,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西方国家在危机面前一筹莫展,至今未走出经济阴霾,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负面效应梯次呈现,曾经引以为傲的所谓西方国家制度优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质疑。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1]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1]“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1]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正是十八大以来中国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及所产生的历史性影响,使党和国家事业呈现出新的面貌、新的气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进而推进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

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及历史性影响的集中体现,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在历史维度上,中国已经站在了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从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的矛盾关系来讲,需求方发生了很大变化,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活”拓展了人民需要的外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同时也提升了人民需要的内涵和质量。从供给方来说,就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平衡,是从发展的范围、领域来讲的;不充分,是从发展的层级和质量来讲的。显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3.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科学规划和科学划分发展阶段,以既相互联系又不断递进的发展阶段来推进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是我们党非常管用和有效的治国理政经验。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施了“三步走”战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正是在这样一个发展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了深谋远虑的科学规划,定准了未来新的奋斗目标,这意味着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性机遇,已进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它是实现中国梦的最后冲刺阶段。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部署,它分为两个阶段来完成:“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

4.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解决“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1]原因无他,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使命,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然处在了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面临的新的历史课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迫切需要我们党发扬斗争精神,通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克服新的困难,化解新的矛盾,解决新的危机。

中国共产党96年光辉历程充分说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无望。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制度优势。”[1]能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决定着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所说:“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13](PP341~342)

打铁必须自身硬。当前,我们党执政的内外环境依然复杂,影响和干扰党的先进性因素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1]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1],确保我们党更好经受住“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色不变,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1]是党和国家必须高高举起的伟大旗帜。“四个伟大”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起全局性、方向性作用。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只有在实现伟大梦想中才能彰显其价值崇高性。在“四个伟大”当中,伟大梦想是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部使命担当。

5.新思想全面领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向世界宣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做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深刻转化做出重大判断;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15年”的总体设计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1]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砥砺奋进的五年,中国在破解改革发展难题,抵御各种风险,应对各种挑战,在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及历史性影响,最重要、最关键的就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就在于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引,我们党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种种难以计数难以想象的挑战和困难,在迅疾变化的时代中不断赢得主动,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综上所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实践逻辑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方位都表现出了一个执政党驾驭全局的本领,就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铿锵有力反复强调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党的领导,具有统帅地位,“唯有中国共产党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我们才能纲举目张、执本末从,才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实现更大的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1]

[1]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N].新华日报,2017-10-19.

[2]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N].人民日报,2011-05-19.

[3]张铁.走进更加昂扬的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7-10-19.

[4]王学农.中国共产党历史[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3b5ce26acaaedd3383c4d3e6.html/2018-01-1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贺来.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6.

[1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6-10-28.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特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医的特色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