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是伟大的政治创造

2018-03-31梁晓宇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民主党派政党中国共产党

梁晓宇

(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 重庆 408000)

当今世界的200多个国家中,除了约20个国家没有政党之外,都有政党存在。政党是当代政治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政党政治是当今世界上相当普遍的政治现象。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在内部组织、追求目标和利益表达、政党与政权的关系及党际关系等方面,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有着显著差异,具有巨大优势。

一、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植根于中国文化

“和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概念,萌生于先秦时期,发展于秦汉时期,随后在儒家思想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滋养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仅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符合,也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符合。

(一)统一和谐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

自古以来,统一、和谐、和而不同既是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核心。中国历代政治思想家都推崇国家一统、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早在孔子之前的晏婴就指出了最理想的君臣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君臣关系,即处理国家事务的时候需要“相济”;儒家学说则将追求和谐作为人际交往、处理社会事务需要遵从的价值目标;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任何事情的顺利完成,需要人与人之间和谐合作的关系。近代以来,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天下为公”思想是与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荀子的“一匡天下”思想、孔子的“定于一”思想一脉相承的,都蕴含着“大一统”思想。

(二)和合文化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产生的文化根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特别注重事物整体上的和谐,强调彼此之间的和谐共生、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与对立和否定截然有别的是,不同、差异主要是“量”的构成关系,而不是“质”的对抗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主要强调在量的构成关系中,要体现出不同和差异来。和合文化也强调从差异中实现平衡,“和”存在的条件是承认差异、差别的存在,再从差异中寻找平衡,实现和谐共生。和合文化思想核心是主张多元和谐、求同存异、消解对立矛盾,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合文化思想也强调以“礼”之秩序求“和”之圆满,这同现代政治文明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是内在契合的,同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内在要求也是一致的。抗战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建国以来的爱国统一战线,从产生、巩固到发展,之所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之所以得到中华儿女广泛的认同和积极的参与,就在于它贯穿和实践了“和而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三)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对和合文化的发展

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呼唤适应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党情、适应中国文化土壤生长的新型政党制度,这一光荣的历史任务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承担起来。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秉承了“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并将其运用于政党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以宽阔的胸襟和态度容纳不同意见,民主党派以诤友的身份提出不同意见和批评,敢于讲真话,讲实话,做挚友,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在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叠加效应,在各尽所能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潜力。中国共产党已经将和合文化渗透到执政行为和习惯中,深刻认识到在国家治理中只靠一个政党是十分危险的,必须尊重民主党派与中共的差异,尊重他们的历史和特点,按照“和而不同”的方式来处理与民主党派的关系。西方政党之间也有合作,但那种合作是基于某种利益需要和政治目的的短暂合作,例如德国总理默克尔领导的基民盟先是和施罗德领导的社民党组建联合政府,后又与自由民主党合作,这些都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短暂、非固定式的合作。而我国的多党合作与他们有着根本区别,我国的多党合作是建立在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基础上的合作,是全面深入的、长期持久的、真诚而亲密的合作。

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对和合文化的发展不仅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真诚尊重与合作方面,也体现在各民主党派之间互相尊重差异、和谐发展方面。我国的八个民主党派之间也是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他们既有致力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各自的党派特色,如民建的经济特色、农工党的医药特色、致公党的华侨特色,“他们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发挥着各自独特功能的独立政治实体作用”。

二、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锻造于政治实践

民国初年,受西方国家政治思潮的影响,中国国内一时间党派林立,政治性党派有300个之多,几乎所有的西方政党类型都可以在中国找到,但这些政党最终都是昙花一现。而此时的中国,已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可以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从构建科学有效的政党模式和政党体制的角度来看,政党林立的现象并非好事。当时影响力最大的两个政治派别——革命派和立宪派,都热衷于组党,他们认为英美两国的两党制是世界政党制度之典范,中国应效仿英美建立两党制。国民党的先驱宋教仁对两党制非常赞同,自己也热衷于组党。可惜袁世凯首先冒天下之大不韪,于1912年3月20日派人将宋教仁暗杀,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尝试宣告失败。1928年,蒋介石集团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中国也进入了垄断型的“一党制”时期。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违逆国人呼吁和平的愿望,断然发动内战,最终导致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大溃败。

为了更好地团结全国力量进行抗日战争,毛泽东于1940年3月6日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首次提出了“三三制”政权建设思想,特别强调任何党派只要不投降不反共,均可参加政府工作、均有存在和活动之权。“三三制”的成功实践绝非一种权宜之计,而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对国事的基本认识与态度,“一方面由于中共长期以来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声望,经常在选举中占有绝对优势,导致了当选的共产党员数量超过了三分之一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共又充分尊重党外人士,与党外人士密切沟通合作,保证他们有职有权”。在民主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就有在新闻、经济、司法界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中发展成员的传统,他们在民主革命时期曾和中国共产党人一道,为推翻国民党反动政府浴血奋战,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民主党派”这一称谓。他说:“当时全国人民,我们共产党人,其他民主党派,都对国民党政府寄予极大的希望。”报告提出了“一个为各个抗日民主党派互相同意的最低限度的具体纲领”,其主要内容包括“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国民党政府需“承认各民主党派的合法地位”。这里的“民主党派”是指那些不依附于国民党且为争取民主而斗争的党派,这一称谓得到各方认同。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都希望国家能够实现“大一统”,希望国家和平而不是再次陷入割据、内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派出毛泽东到重庆与国民党蒋介石展开谈判,在重庆这段日子,毛泽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采取各种不同形式和方法,与广大知识分子、社会名流、民主人士会面、交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解放战争期间,各民主党派的先驱旗帜鲜明地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倒行逆施,政治上追求民主进步,反对内战,主张和平。时代呼唤新型的政党制度。从我国近、现代史的政治实践来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才能真正当家作主人,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民主才能得到根本的保障和发展。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得到了民主党派早期领导人的充分认可,作为中国共产党同盟军的民主党派,经过慎重比较,最终郑重地选择了跟随中国共产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基于对中国政治局势即将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外形势以及举国上下人心向背的判断,他们在中国共产党发表著名的《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后,积极响应,毅然放弃走中间路线的幻想,集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主义大旗之下。“五一口号”传递了三条重要信息:一是通报所有具有国家民族大义的中华儿女,新的时代即将到来,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新高潮,中共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即将吹响解放全中国的号角;二是号召邀请所有爱国人士投身于民主中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十分清晰地表达了中共的政治理念和对未来国家民族命运的积极主张;三是表达了中共愿意领导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积极意愿和坦诚态度,以及强大的政党自信。

共产党的执政实质是为人民服务,各民主党派也是人民中的一员,因此,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也符合两者在长期的历史合作中所制定的相互监督、和平共处的原则。新中国成立之后,救国会宣布解散,与此同时,九三学社及民盟等几个党派认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也在酝酿着解散,毛泽东同志听说后,明确指示“九三学社不但不能解散,而且还要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人民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成员,传承着“爱国”、“团结”、“民主”的参政党文化,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发挥自身优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为推动祖国统一进程、培养科学人才、普及科学知识,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贡献力量和智慧。

三、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呈现出制度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的民主制度一直受到西方一些国家和敌对势力的指责和攻击,将多党合作与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等同起来这种逻辑是完全错误的。不可否认,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也有存在的合理性和优势,但也有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如政党之间的互相斗争导致国家内耗,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导致权力过度集中引发执政党内部高度腐败。辩证地看,西方的民主和政党制度、苏联的一党制都不适合中国。同西方的政党制度和苏联的一党制相比,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一)有利于实现人民利益

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政治实践中的作用。就人民政协而言,作为我国多党合作的最高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在实现人民利益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民主党派界别是政协的固定界别,与其他界别相比,民主党派界别有着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其成员来自不同区域、阶层和民族,能够站在更加中立的立场倾听各个方面的呼声,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既拓宽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渠道,又能协调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从而进一步维护人民利益。

就民主党派本身而言,各民主党派代表着各自所联系成员和群众的具体利益,原有的各阶级、阶层以及在变革中出现的新社会阶层、新利益群体的政治诉求、利益表达都有了各自畅通的渠道,必将扩大各界人士有序参与政治的热情,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九三学社为例,九三学社的人员组成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常见职业分布为教师、医师、工程师等,活跃在中国科技、经济和教育等领域。中国的知识分子是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工人阶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进步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九三学社的社员们秉承民主科学精神,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其独特的优势推动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

(二)有利于实现团结稳定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人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初心和使命,这是双方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和目标,共同的目标实现了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最大限度的团结和合作。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也实现了古今中外由政党恶斗走向政党团结合作的深刻变革,为世界政治文明增添了一种新型政党模式。八个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反对党、在野党,是执政党的亲密友党,这种新型的党际关系伴随着新型政党制度的始终,执政党和参政党以合作代替对立、以协商代替斗争。中国的八个民主党派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积极建言献策,这种新型政党制度克服和避免了西方多党制竞争中的能量内耗,在重大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平等协商讨论,然后科学决策,从而实现了集中领导和发扬民主、集中社会各界的智慧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十年前,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八个民主党派在中共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统一部署,积极应对,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十年后的汶川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团结一致、集中力量处理重大和应急事件的能力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公认,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也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显著特征和优势的充分体现。不难看出,“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能够避免政党之间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权更迭频繁,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三)有利于实现人民民主

1.实现人民民主,需要与中国国情相匹配的民主形式。

从广义上来讲,产生政党以来就有了政党协商。协商对话、协商民主使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真诚地走在了一起,从“联合革命”到“协商建国”再到“合作治国”,协商对话、协商民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主题词。

中国共产党历来都比较重视政党协商工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就非常重视政党协商并率先垂范,与黄炎培、许德衍等各民主党派人士坦诚相见、合作共事的故事被传为美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工作也给予了很多关怀。《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极具可操作性,对如何开展政党协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开展政党协商。”同时还专门指出:“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及其他方面的协商。”

2.实现人民民主,需要完善人民民主监督形式。

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有利于完善监督机制。从党际关系来看,中国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一种和谐的政党关系,二者互相监督,这种监督既不同于在野党对执政党的“找茬”,也不同于在野党对执政党的监视,是一种基于国家发展利益的监督,开辟了一种新型政党监督模式。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层面,只有中国存在着民主党派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监督的现象、行为和体制。革新开放以来的越南共产党虽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由于没有解决好对执政党的监督问题,致使执政党腐化严重,也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巡视制度的完善、对“关键少数”监督的加强等都是执政党自身监督体系完善的明证,但这些都属于共产党的“同体监督”,国家监督体系的完善、监督力度的加大,还需要民主党派对执政党的“异体监督”。抗日战争时期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三三制政权”,是我国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其他爱国人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进行民主监督的最早实践。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职能。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民主党派人士可以客观地、自由地发表意见和见解,有利于表达各个界别的意见和建议,表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意愿。这使得民主党派在推动法治建设、落实民主监督过程中,往往能够以比较公正的立场提出真实的想法,敢于针对执法中存在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讲真话、建真言,在促进司法公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新时代,民主党派的监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各民主党派要积极参加中共有关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执行和实施情况的检查,参加廉政建设情况检查,以及其他专项检查和执法监督工作;积极参与党政机关就有关重大问题开展的专项监督;在政协召开的各种会议、组织的视察调研中提出意见,或者以提案等形式提出批评和建议;对法院、检察院工作提出意见、建议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就坚持和完善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作出了深刻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的讲话,为民主党派创造了更宽泛更包容的言论路径、更明了更广阔的民主监督范围、更开明更宽松的参政议政环境。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不忘合作初心,积极履行民主监督职能,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并进,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政治民主实践中,为促进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民主党派政党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多献务实良策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