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教育的“微”路径探析
2018-03-31曾祥明
曾祥明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100083)
伴随着互联网等现代传播体系的崛起,新旧媒体快速融合,发展成了全媒体,使得当今传媒世界进入全媒体时代。全媒体传播为资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都提供了内容更加多姿多彩、渠道更加丰富多元、时空更加机动灵活的选项,“满足了人们对信息多样化、多渠道,跨领域、跨地域、跨时间等的需求”,“丰富了人们信息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媒介素养的提升”[1]。红色文化教育必然受到也要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影响。当今时代,以全媒体为依托,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化、全媒体化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红色文化全媒体传播的价值
进入21世纪以来,媒体逐渐从单一性介质发展成了多种介质融合的体系,即成为了全媒体。它是集传统报纸、广播与现代网络、手机等深度融合的新型平台,它能不分时段、不分场合、多样式、立体化地满足受众者的个性化需求,其所承载的产品十分丰富。在全媒体背景下,做好红色文化教育,既需要有红色文化内容教育的支撑,也需要有传播载体的有效支持。为此,红色文化教育既要注重内容的红色化,也要注重传播手段和路径的全媒体化。善于运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有效融合,加强红色文化的移动化和社会化传播,构建能够“吸粉”的红色文化教育与传播机制,充分发掘微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强用户粘性的网络化平台。
与此同时,当前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匹配的传播生态。智能化、社群化发展趋势推动了传媒与社会现实的高度融合。具有这些特质的全媒体,是一种能够吻合社会关系网络的新型传播模式。相对于传统的静态传播,全媒体传播是动态的、即时性的全领域传播,受众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快速地接收信息,及时地发出声音。因此,构建立体化的红色文化教育全媒体平台,不仅是使用全媒体的技术手段服务红色文化教育,更是要深入理解全媒体中人与物互联互通的根本精神,把融洽红色文化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和良好氛围作为第一要务。如,“利用论坛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播时,受众不仅传播内容,本身也受内容的反向影响,因为同一个主题在传播中被不断深化和夯实”[2]。以微信为例,它实现了自我传播、人机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多重传播效果。红色文化以微信或微信公众号为平台服务受众,能让更多的受众及时参与体验,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力,增强红色文化教育实效。
二、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今时代,社会更加多元,一些人认为红色文化已经过时。甚至一些年轻人存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弊病,认为红色文化是空洞的,红色故事是“传说”。红色文化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任重而道远。
第一,全媒体时代灰色文化蔓延,红色文化显得日渐式微。经济全球化在轰轰烈烈的行进过程中,逐渐产生并蔓延了一系列灰色文化。当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以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的无奈感让一些青年沉溺于灰色文化、边缘文化中,不知不觉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红色文化讲求奉献精神,先人后己。灰色文化追求自我享受,先己后人,实质上是一种不承担社会责任、消极避世的本能宣泄。对于尚未确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青年学生而言,灰色文化具有一定的诱惑力和迷惑性,甚至腐蚀着他们的生活与思维方式。全媒体作为一种传播机制和平台,其本身并没有价值取向,全在于使用者的偏好,其功效在于扩大所传播内容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当灰色文化使用全媒体进行传播时,全媒体为灰色文化的快速蔓延提供了有效介质,扩大了灰色文化的传播边界,冲击着主流文化。
第二,全媒体时代各路文化竞相争辉,青年对红色文化认同感不强。21世纪以来更加迅猛的经济全球化加快了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目前的基本态势是西方文化扩张化和世界文化多样化并存。但“鉴于西方资本力量的强大裹挟,西方文化扩张化势头更为猛烈。同时国内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问题显性化、环境恶劣化等不良状况也加剧了人们的价值观走向复杂多元”[3]。全媒体快速高效的全球传播效能放大了人们价值观的复杂多元化发展。在全媒体海量信息的吸引与诱惑下,部分信仰意识薄弱者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灰色文化的感染,导致了文化意识流问题不断出现,加剧了红色信仰危机。据在一项关于青年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的课堂调查中初步发现,68%的被访者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还行,但真正内化红色文化精神的较少。进一步分析发现,当前的青年学生或多或少还处于一种红色文化及其精神的影响之下,但这种影响变得越来越难以入脑入心,他们更多的受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活在当下”等非主流或亚文化的影响,对红色文化的践行精神相对缺乏,实现红色文化自觉更是尚需时日。
第三,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形式过于单一,缺乏红色文化影响力。全媒体融合打破了传统上相对单一的文化宣传形式,它能促进一种文化更加广泛的传播与发展。善于借用全媒体的文化,往往能够更加密切与受众的融合度,针对性更强,使青年更真切的接受其影响,宣传教育效果往往更好。当前,纵观大多数红色文化网站或红色景点的宣传教育情况,发现其宣传教育形式过于老化,没有较好地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它们主要还是通过党政机关报刊、电视节目、特定节日活动等进行,内容形式单一,单向性传播较为明显,缺乏后续影响,而这显然不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宣传教育要求。
三、应对挑战的基本策略
一种文化是否为人们所接受,既取决于该文化是否先进,能否指引人们前行,也受到其文化宣传教育基本形式的影响。为此,在综合分析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价值及其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红色文化内涵建设为本、传播机制建设为辅的应对策略:
第一,以红色文化内涵为根本,突显红色文化的先进价值。一种文化是否被人们所接纳、传播、内化,归根结底在于这种文化是否先进。先进文化对青年往往具有更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红色文化在历史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感召了广大中华儿女奋勇前进,为国家为民族而持续奋斗。当前传播红色文化的首要任务依然是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结合新时代的基本情况,对红色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红色文化的品质力,以新时代的红色素材感动青年群体,以新时代的红色精神影响青年群体,强化红色文化的价值先进和精神引领。同时,要丰富传播内容,实现红色文化宣传的生动鲜活。借助全媒体更加丰富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手段,能够有效克服以往红色文化传播内容单一单调、单向度说教、更新速度较慢等弊端,以贴近青年心理的内容,赋予时代特色的鲜活事实和生动素材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提升红色文化的内容深度和影响广度。
第二,以红色文化宣传为线索,优化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全媒体时代的受众群体急剧扩大,相较以往,他们的成分和层次变得更加复杂多元。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实践要善于针对所要面向的受众,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他们。红色影视具有融合思想性、革命性和欣赏性的优势,在带给受众享受的同时,让受众在全媒体时代开放的多元影视文化空间中建构起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提高了红色文化的影响力。[4]红色动漫具有轻松活泼、贴近青年心理特征的优势,使得青年在不知不觉中吸取红色文化精神营养。红色情景剧通过对红色历史的情景再现,将红色人物、红色故事以舞台的形式浓缩地展现出来,对受众有较好的视觉、听觉和感觉冲击,容易产生共鸣。
四、基本策略的路径“微”化
根据当前人们流动性大、时间碎片化明显的情况,有必要对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策略进行“微”化。
第一,“微”化红色文化内容。红色文化精神博大、内容丰富。人们难以在碎片化的时间内吸收这么丰富的红色文化。为此,红色文化要实现自我内容“微”化。主要有两个方面需要考虑:一是从丰富的红色文化题材中选取典型性的内容,用这些典型性的内容来代表性地展现红色文化;二是进一步将这些典型性红色文化升华提炼,凝练红色文化故事内涵,制作短小精炼的红色文化作品。
第二,“微”化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形式。由于信息量大、精力分散等原因,现在人们在某一个时间段停留、对某一事情关注持续等都会显得更加短暂、快速,对此,要通过“微”化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抓住点点滴滴的时间,运用可大可小的空间,积极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比如,利用人们乘坐公共交通的间隙,在诸如地铁、公交等人员密集空间上,营造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氛围,展示红色文化。
第三,“微”化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技术。现代传媒技术是实现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巧妙融合现代技术将会取得更加积极的成效。其中,将其通过微博、微视频、微信、微动漫等微技术实现宣传与教育,意义重大。当下智能手机以及无线上网的普及加速了“网随人走”“话随网走”。对于青年来说,随时随地能在网上学习、交流、互动,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这需要红色文化的内容表达实现话题更突出、语言更精炼、内涵更深刻、用时更少。微博、微视频、微动漫等刚好匹配了这种需求以及宣传可能。要积极使用网络等现代传媒体系,广泛发挥网络传播优势,使得整个网络空间都弥漫着红色文化精神的气息。
第四,“微”化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主体。在以往的宣传教育中,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主体往往是特定的政府部门、红色纪念馆等主体,如今需要打破大多数时候以政府或官方主导式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模式,让每一个微小的个体通过自媒体等现代技术参与其中,制作红色微文化,并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等途径主动辐射出去,形成人人传播红色文化、传递正能量的局面。正如人民网总编辑余清楚在红色文化高端论坛上所言,要让社会力量“以宣传红色文化为己任,发挥融媒体立体传播优势,创新传播方式,提升传播效果,放大推送效应”[5]。而这往往比单向性的红色文化教育更能获得受教育者的好感,实现入脑入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