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输入-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8-03-31张敏
张 敏
(黑河学院,黑龙江黑河,154300)
一、输入输出理论
(一)概述
1985年,Krashen提出比较系统、完整的输入理论,其核心要件就是“输入假设”。在该理论中,可理解性输入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进一步等到证实,是语言学习的要件。学习者在语言输入的基础上,逐渐养成用外语进行思维的习惯,输入是输出的前提,输入才会产出,输入的量决定这输出的质。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1.可理解性;2.趣味与关联性;3.非语法顺序安排;4.足够的输入量。
但近年来,许多研究者认为Krashen 夸大了语言输入的重要性,认为语言学习是多方面协调作用的结果。在1986年,Swain在其输出假设中指出:语言学习者必须有适当的机会去应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切实的体会到语言使用的场景,在实际应中充实完善语料,使目的只有在实际的输出过程中,学习者才能发现自身的语言表达缺陷,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所学的语言规则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使自身的语言表达更符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风俗,增强语言表达的可理解性,进而增加学习者的表达欲望与自信。
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教授者不能单纯强调语言的输入或输出,这样在实际的应用中由于缺乏稳固的基础或者实际的可操作性而使交流者语言陷入窘境。输入是习得的基础、先决条件,输出是习得的手段、必经之路,输入只有被充分消化才能被内化,输出也只有是“可理解的”才能使沟通顺畅的得以进行。
(二)方式
输入是输出的基本前提,正确的践行方式尤为关键。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术界研究对输入方式持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应在自然环境下让学生习得。所谓自然环境下输入是指,学生在频繁的语言文化接触中,轻松、自然地掌握第二语言。在该种模式指导下,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释放,但其语法能力却未有显著提高,淡化了学生种族意识。而另一种研究理论提倡教师干预下的输入,即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意干预,加深他们对输入材料的印象及理解。实践证明,教师干预下的输入,能够让学生快速接受显性知识,并引导他们完成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对其语言运用能力提升效果明显,但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思维发展。因此,本文建议两种输入方式协同作用,结合具体教学需求,合理选择。输出的目的在于,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继而针对性地组织教学。语言的输出方式有很多,对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启示作用。在教师的输入干预下,可借助教科书辅导功能,为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指导,并注重创造性输出,组织多样化文体实践活动,真实地展示学生实际水平。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英语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中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彰显,使得英语教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各类国家级英语考试也层出不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认同和采用的测试学生英语水平的考试。目前我国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也以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为英语学习的主要目标和动力。然而,英语四、六级的考试模式及内容是否真正符合我国外语类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该考试的学生是否真正达到语言输出的标准,具备了语言沟通的能力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缺乏趣味和实用性
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语料的输入要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因此,教材的内容要充满趣味性,要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都是以学生通过四、六考试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学习者一味以通过考试为目标,进而忽视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英语课堂也大部分是教师的一言堂,“填鸭式”应试教学,而学生真正可有效利用的读写练说的时间少之又少,并且大部分英语教材比较枯燥,信息性、趣味性、实用性不够,对于学习者未来从业路上的实际语言应用相距甚远。就学习者自身来说,学无所用,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失去了语言学习的兴趣,而那些英语基础非常好的学生为了提高语言实战能力,不得不花高价去一些语言培训机构接受口语等方面的提高培训。
(二)输入方式不科学且缺乏输出的机会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多年来一直是我国教学改革的方向。但以考试为指挥棒的英语教学逃不过教师在课堂上孜孜不倦的讲,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没有为英语学习提供更多实战场景,只是教师把书本上的知识搬运到电子课件上,学生只是被动、机械的知识点的记忆者。语言学习如果不能为学习者创设大量的语言演练机会与场景,只会让学习者的语言在实际应用中支离破碎。只为通过考试而“填鸭式”的教学与学习方法,导致学习者一旦在职场中实际应用时,会感觉无法将书本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在语言表达时往往信心不足,缺乏准确性、地道性与完整性。
(三)重输入、轻输出的问题比较普遍
长期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量的输入,无暇顾及学生内化和输出的效果。语言教学中,多数是教师的“一言堂”即单方面的知识输入,这种陈旧、缺乏实用性的教学内容以及刻板、单一的教学方法大大降低了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而且,目前我国大部分边远高校,大班授课必然导致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与老师、同学面对面交流产出的机会;以四六级考试为导向的终结性考核,也使得学习者急功近利思想严重,“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输入输出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在实际语言教学中,我们要以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为基础,教授者要保证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协调、平衡。
(一)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在语言输出时才能自信、积极、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克服语言输出时的恐惧心理。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就是主导,学生就是被动的学习者,认真听课、记笔记,能与老师进行语言交流的时间基本为零,一节课下来冲刺大脑的就是若干词汇与知识点,抑制了学生学的交流欲望,禁锢了他们的创造力。因此,教师应变主导者、知识的灌输者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充分调动学习者的语言输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勇于表达的自信信念,乐观、主动、勇敢地接受语言输出中的错误并认真思考改正,为今后的语言实际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策略的运用
良好的学习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作为语言知识输入的主体,要注重语言输入的准确性、丰富性与实际的可操作性。语言教学必须摈弃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几个单词、短语、例句,语法讲解的刻板、繁琐。这样只会导致学习者在实际的语言输出中生搬硬套,缺乏连贯性。在教学中,要让学习者深切体会所学语言知识的规律,以及语言知识所使用的场景,教师可指导学生创设多种应用场景,这样在实际的操练中既巩固了语言知识,增强了创造力,又在实际输出中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及时规范和调整语言知识。
(三)组织高效课堂,释放学生主观能动性
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表达方式,是直达心灵的最直接通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对于大学生而言,无论在自然环境还是课堂环境下,语言学习均需经过漫长的积累与大量精力投入。事实上,在丰富的语言输出环境下,学生的语法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激发,足量的输入是确保英语学习实效的关键影响因子。尤其对于大一新生而言,要酌情增加二语输入比重,采取交际合作的学习模式,增强师生间的互动,进而实现输入与输出的双向流动。在此过程中,可以实际生活为原型,结合教学需求,创设生动形象的语境环境,并布置相关主题任务,组织学生协作讨论,激发他们的参与活性。与此同时,教师还需注重英语文化的输入,充分考虑即有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与汉语文化进行对比,形成学生正确的概念思维,使之了解以英语为母语民族的思维习惯、风土人情等,减少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影响。
(四)鼓励学生课下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增加语言输出的机会
如上所述,英语学习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需要较大的精力投入。事实上,大学英语教学所关涉到的内容众多,单纯地依靠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很难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及任务,还需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将课余时间有效利用起来。在此过程中,要求教师除了有效利用课堂时间以外,课下要多为学生创设语言输出的条件与环境。例如,可以组织各种规模、形式的演讲大赛、写作大赛;各种形式的语言表演;组织学生形成语言学习交流小组,帮助他们策划各种应用语境,使得书本上的知识在实际的反复运用中得以巩固和内化,从而在输出时自信而从容。
(五)改善语言的输入环境,增加语言输入的数量,精选材料
学生在接受语言知识输入的同时,如果可以接触到语言使用的真实场景,不仅增加其学习的兴趣,更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原动力。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应用,大量形象生动的语言素材通过声音、图像、文字、动画和真实视频等手段较大程度地再现了语言使用的真实场景,为学生的输入、输出创设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给语言的教与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另外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难易度适中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该语言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输入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保障
输入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对各方面参与及构成要素提出了要求,建构完善的保障,对推进此项工作开展至关重要。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践行举措,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提升师资素养
新课程改革视域下,教师作为教学主导,是输入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关键,其综合素质素养水平,直接决定了此项工作成效,因此,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至关重要。高校本身作为人才培育主阵地,代表着教研发展最高水平,拥有十分丰富的培训资源,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生源数量急剧增长,某种程度上对高校办学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最大限度地释放教师职能价值,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加强此方面的建设投入。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教师而言,输入输出理论应用,是现代化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要求他们不断深入教研工作,及时更新思想理念,注重创新创造,以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指导服务。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高校可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研培训工作,深入解读输入输出理论内涵,精准定位教师职能,细化岗位标准,并要求学术大家、业务能手广泛参与,提升教师思想认知,分享有效实践经验,传导正确的方式方法,丰富教师学识涵养,强化其创新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为输入输出理论应用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
(二)加紧信息建设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并成为了其创新变革的主流方向,使学生获得了良好的参与体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其产生文化背景与中国文化大相径庭,并在话语表达上存有明显差异。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英语学习受母语负迁移影响,极易出现表达错误,造成了跨文化交际障碍。如上分析所述,输入输出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应重视对语境环境的创设,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通过图片、影像、视频等元素,将英语文化形象地展示出来,进而提升学生的理解和表达,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支持不可或缺。在教育信息化的宏观潮流下,高校应加大此方面的建设投入,积极引入先进技术设备,配备相当数量的影音教师,为英语教学输入输出提供技术支持。与此同时,还需重视教师信息素养建设,树立良好的应用意识,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开展培训,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应用效能。值得客观指出的是,输入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始终突出教师主导地位,合理设置微课程,为学生提供及时恰当的指导,切勿本末倒置。
(三)完善考评机制
完善的考评反馈机制是确保输入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基础保障。在具体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输出输出理论应用尚处于探索时期,各类问题的出现实属正常,唯有不断发现问题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才能实现发展。教学考评的价值并非对学生分类分层,而是应当立足学生发展,在坚持客观、全面、科学的原则基础上,为输入输出理论应用提供信息导向,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在完善的考评机制下,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知自我,针对学习中的优势与劣势,及时调整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最终提升英语综合应用水平。而对于教师而言,考评可激励其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及需求,科学调整教学计划,协调好英语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实效。在此过程中,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全面、客观地反馈教学实际,从不同维度进行审视,分析输入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不足,针对性地采取创新优化举措。
五、结语
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往往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这也使得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综合教学。英语教师应该在重视输入质量的基础上,创造任何可能的机会让学生提高输出质量,学生作为学习者则应抓住输出机会练习,最终达到提高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