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缺失与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构建探讨

2018-03-31

关键词:法制法律内容

陈 宇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目前,在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当中,主要以向学生传授与法律有关的基础知识内容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为主,虽然并没有涉及过多详细的法律条文,但基本介绍了我国当前各类部门法的相关规定,尤其对其中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等进行了着重说明。此外我国高校法制教育中的知识内容还表现出了明显的广泛性特征,所涉及的法律教学内容范围广阔,除了包括宪法以及其他我国基本法之外,同时还涉及了众多国际法,几乎包括了所有高校法律专业中的专业基础课程。总体来看,构建法制教育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深化落实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使其可以利用合理合法的途径和手段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1]在对现阶段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情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基本上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法治教育采用的是课堂理论教学这一形式,通过为学生开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在内的一系列课程,用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法律知识。而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下,高校在法制教育模式中开始有意识地增加实践教学模式,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和参加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有关法制教育的知识竞赛、辩论活动等,但其在高校法制教育模式中的占比仍然相对较少,高校法制教育依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导。

一、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模式中的现存问题

1.对法制教育重视力度不足。根据笔者对多地众多高校中的法制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观察,发现当前我国有部分高校只是简单地将大学生法制教育视作一门公共课程,并未对其给予过多的关注和投入,在许多高校当中法制教育尚为形成一种完整、系统的教育模式。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着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足的问题。通过与高校领导和相关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到目前有一部分高校存在对法制教育认识和定位不准确的情况,错误地将法制教育视作德育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并没有注重法制教育的独立性,因此使得高校中的法制教育内容大多为分散的德育教育内容,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和专业性。甚至在个别学校当中直接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身兼法制教育工作者的角色,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法制教育成效的提升。[2]

2.法制教育课程内容单一化。法制教育课程本身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要求学生在充分掌握各项与法律有关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实践能力。但笔者通过对国内众多高校开设的法制教育课程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其普遍存在法制教育课程内容单一化,课程设置合理性不足的问题。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许多学校应受到错误认知的影响,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摆放在了中心位置,法律基础在法制教育课程中的占比相对较小。而在课程内容方面,教师则通常只是对当前我国现有的各类部门法以及相关法律体系的基本内容进行简单讲解,并未注重培养学生法律综合运用能力、法律意识以及法制精神。因此从总体上看,当前高校法制教育模式在构建和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过于简单化的情况,法制教育实效性明显不足。

3.法制教育方法过于理论化。法制教育本身集合了理论性和实践性,其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切实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习特点,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法律知识内容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但在笔者的观察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仍然存在着过度依赖教材以及课堂理论教学的情况,虽然现在有大量高校开设了法律基础课,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只讲解几部法律,鲜少会引入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以案说法进行教学。同时笔者在随机采访多名高校大学生的过程中也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过多的机会参与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教师在对学生法制教育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的过程中,也大多表现为要求学生默写、默背出具体法律条例,而此种考核方式显然无法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内容解决日常法律问题的帮助不大。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缺失的具体原因

1.观念原因。纵观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法制教育不难发现,大部分学校只是将法制教育简单等同于向学生尽可能多地传授法律基础知识,并将其设计成一门公共课程要求学生修满相应学分。此种将法制教育和法制教学相互等同的做法,并没有重视对学生法律素养和法制精神的培养,同时也忽略了强化训练学生的法制能力,在将法制教育完全归属至德育教育范畴中,甚至直接安排思想政治教师作为授课教师,因此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查阅近些年来我国发生的大学生犯罪事件,发现其中有数量可观的案件为校园暴力。虽然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大学生已经是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需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由于其长期未能脱离学校,因此在许多学生的心中仍然将自己定义为“未成年人”,在说话办事的过程中往往不计后果,而部分学校和教师在对校园暴力等事件进行处理过程中,也只是简单地将事件定性为同学之间的矛盾升级,并未从法律层面予以过多考量。[3]而这也使得部分学生未能认识到打架斗殴、校园暴力在法律层面上已经构成刑事犯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此类恶性事件。

2.缺乏规划。要求学生掌握当前现行基本法律法规内容只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除此之外,还需要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我国法律体系,形成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精神。但由于绝大多数高校在构建法制教育模式以及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并未对其进行科学、详细的规划和设置,在教育过程中则直接沿用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单方面要求学生背诵、阅读大量法律条文、法律法规内容以及知识点为主,并将其作为主要考核内容。特别是法律基础知识内容本身具有较强的繁杂性和枯燥性,教师在单纯使用理论教学模式下,将大量知识内容进行简单罗列和堆积,并不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内容解决实际问题,难以帮助其形成较强的法律意识。笔者在对部分大学中开设的大学生法制教育课堂教学进行旁听的过程中,也发现许多教师存在过于依赖课本教材的问题,其所使用的教材同法学专业教材内容基本相同,也涉及我国各部门法以及现行法律体系,但由于教师在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过程中,并未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予以相应明确,并且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过程中也大多只停留在对学生法规条例和法律知识内容掌握程度的考核方面,导致许多学生误以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其接受法学教育一项入门课程,法治教育的层次并未得到充分显现,学生也很难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法律综合运用能力。

3.教师原因。专业优秀的法制教育工作者也是保障大学生法制教育得以顺利开展落实的一大关键要素。但受到学生自身办学条件、经济实力以及教育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当前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当中,法制教师师资力量整体水平比较薄弱,特别是在部分民办院校和职业院校当中,存在明显的专业法学人才不足的问题。多数情况下,学校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由辅导员或是思想政治教师担任,由于其本身也较为欠缺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深厚的法学知识基础,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缺失。[4]另外,其在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学习情况等不相适应,也很难彻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虽然在部分重点高校当中,正在积极构建专业、高素质的法制教育教师团队,但其中“双师型”教师数量仍然相对较少,并且存在将法制教育和法制教学相互混为一谈的情况,同样也不利于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深入落实。

三、构建完善高校法制教育的模式

1.转变法制教育观念。高校积极构建完善的法制教育模式,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尽快转变现阶段错误、片面的法制教育观念,从以往单纯重视对学生法学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和传输逐渐过渡至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提高其法律意识并树立起良好的法制精神。为此,需要各大高校立足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具有较高独立性的高校法制教育模式和法制教育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法制教育依附于德育教育的现状,以此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和应有效用。虽然道德教育在高等教育当中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笔者重视对人内心的净化和洗涤,而大学生法制教育则更加注重对学生外在思想行为的约束和规范。为此,笔者建议各大高校应当通过积极组织学校内部的法学专业教师,并通过向法学专家等进行咨询,在依照自身课程特点下设计安排系统、独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模式,从而使得大学生法制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明确指向性。

2.合理设置教育内容。当前在许多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当中均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但由于其普遍将法律基础课作为思想品德课的附属,因此使得课程体系和法制教育模式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和应用性。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高校需要加大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力度,在内容编写方面需要在将当前我国各基础法、部门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内容囊括其中的同时,通过加大案件解析的占比,并增加处理法律问题的具体方法等内容,采用以案说法的形式对具体法条规定进行详细说明。[5]此外,还需要在设置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注重增加其应用性,帮助大学生明确自身定位,意识到自身需要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并通过积极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如通过例举校园暴力、网络造谣、诽谤等真实案例,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对事务是否合法的基本判断能力,了解触犯法律后的真实后果,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可以通过利用所学的案例内容和法律知识予以有效解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应用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大高校在自主编写和设置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时,还可以将包括劳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与学生实际生活、求职就业等息息相关的法律内容以及法律知识加入其中,从而有效拉近大学生和法制教育模式之间的距离,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3.创新法制教育方式。鉴于法律知识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理论性,因此单纯依靠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显然无法有效达到优化法治教育成效的目的。尤其是长期以来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本文认为高校在构建法制教育模式,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通过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在切实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选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途径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掌握实用的法律知识。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积极采用案例分析法与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适当将与学生日常实际有关的案例引入法制教育当中,在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之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内容以及潜在的法律知识进行深入剖析,寻找出其中的法律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有效解决,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的案例内容完成法律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并在小组合作探究和相互讨论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譬如组织学生旁听庭审或是参观监狱等,使其能够深化法制教育学习体验。另外,教师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在街道社区当中开展法律宣传、咨询活动,争当法律服务志愿者。在校内,教师与学校也可以通过依托学生会等,积极组织举办关于法制教育和法制知识的竞赛、征文比赛、辩论赛等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并将学生在法制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性、具体表现等作为考核学生法制教育学习情况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得学生能够通过亲自参与法制综合实践活动,利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在此过程中深化法律意识,形成良好的法制精神。

4.构建优质教师团队。在高校完善法制教育模式建设,深化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过程中,离不开专业优秀的法制教育教师团队。一方面,学校需要通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对现有的法学专业教师进行优化整合,并组织其定期参加系统正规的法制教育培训、学习等活动,在平时的工作者督促其树立起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提升意识,不断夯实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法律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学校也需要通过对现有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要求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并为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相应的奖励,以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在完成日常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等工作之余,能够在法律事务所等相关机构中兼职,从而可以在接触最新的法学知识、法律案例下,将其与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不断丰富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达到优化高校法治教育效果的目的。

结束语:通过本文对高校法制教育模式以及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相关研究,指出由于目前高校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视性不足、教育观念存在偏颇、未能合理设置法制教育内容,缺乏庞大的专业法制教育师资力量等一系列原因,导致目前高校法制教育模式构建情况和大学生法制教育成效并不理想。笔者建议,各大高校需要通过切实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将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相互独立,建立系统的大学生法制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并结合学生实际与具体教育目标,合理设置法制教育内容,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在积极构建优质教师团队下,有效完善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构建工作,从而真正加强对大学生法制教育,使其能够具备扎实的法律能力和较高的法律意识与法制精神。

猜你喜欢

法制法律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主要内容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让法律做主
法制严质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