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凤舟竞渡:艺术史视角下的女性参与价值
2018-03-31韦秀玉
韦秀玉 杨 童
凤舟与龙舟常相联系被人们知晓。历史上,凤舟竞渡活动被看作端午节的重要符号与民俗活动,至今在湖北洪湖、四川广元、广东揭阳、浙江蒋村等地都有遗存。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追溯凤舟文化的历史渊源,探讨凤舟文化传承在文化建构中的意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例如田兆元的 《论端午节俗与民俗舟船的谱系》,从文化遗产的谱系观,深化了对于凤舟文化传统的研究①;陈华文的《端午节的文化传承:凤舟竞渡与女性参与》,深入讨论了节日文化中女性参与凤舟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特殊意义②。然而,凤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作创新性发展,应该以何种方式弘扬其文化内涵?这方面的研究略显不足。
湖北洪湖的凤舟竞渡活动,作为端午节传统习俗,在洪湖地区已有120余年历史,现已列入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被列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对于传承洪湖地区的民俗文化、促进荆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如何合理地传承传统文化并融合当代文化积极的元素使之得以合理发展,应当成为洪湖凤舟文化发展的重要议题。艺术史记录中忽视女性群体的参与是普遍现象,而现今遗存的民俗文化中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由于历史上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原因,洪湖凤舟文化出现了特殊的现象:排斥女性群体的参与。这在讲求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中势必会打击女性群体的积极性,甚至激起女性受到歧视的愤懑之情,这是每一位有识之士不愿目睹的现象。笔者试从艺术史的视角探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洪湖凤舟竞渡的文化渊源,探究女性群体参与到凤舟文化活动中的合理性,以及洪湖凤舟文化的文脉及其创新性形式。
一、洪湖传统凤舟文化中女性的缺席
凤舟文化历史悠久,鸟舟应是其早期称谓。据西周 《穆天子传》记载,“天子乘鸟舟,龙浮于大沼”,鸟舟作为天子乘坐工具游走于大池。东晋葛洪记录端午时节以飞凫竞渡纪念屈原的习俗:“屈原没汨罗之日,人并命舟楫以迎之,至今已为竞渡。或谓之飞凫……”③南朝宗懔 《荆楚岁时记》也有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④这些都是文献记载中的鸟舟。鸟舟图像在唐代有记录。唐代粟特国王拂呼缦的大使厅壁画北墙上描绘了唐高宗猎豹和武则天乘舟图,可清晰看到舟头为鸟形,这应是迄今发现文献中最早的鸟舟图像,且在后来的宫廷艺术品中屡见不鲜。唐时,四川利州 (现广元)为纪念女皇武则天的诞辰,开创了划凤舟的习俗,武则天乘鸟舟的图像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其行威武、祥和而神圣。由此可知,从西周到唐代,都曾将鸟舟作为神圣的器具在节日或重要活动中使用,而且凤舟文化传承有着明晰的脉络。
据 《清俗志》记载,大约在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长江中游北畔的新堤古镇的人们为迎接慈禧太后到来,有意避免 “凤灯之祸”,造就了“凤舟之福”⑤,借西太后圣名,在洪湖西岸划 “凤舟”,由此形成了洪湖内荆河 “东岸龙船、西岸凤舟”这样独特的端午文化习俗。如今,每逢端午节,洪湖各乡镇都会举行划龙舟活动,新堤古镇内荆河西岸的八个村则保留了划凤舟的习俗。
洪湖凤舟造型独特,传承了清代艺人的精巧技艺,造型独特,色彩绚烂富丽。凤舟形状如鸡,最初为红色,后改为黄色,以象征皇权。凤舟中舱方斗上插一束柳枝,传说能辟邪。凤舟下水前,村民燃放鞭炮,化纸烧香,由职业祭祀人给 “凤舟”开光祭祀,用鸡血点凤头,画桃符压凤冠,以求保一方平安。由此可推,端午节划凤舟习俗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祭祀水神,驱除邪魔,为民祈福。
洪湖凤舟有二忌:一忌妇女上船;二忌在凤头上燃放鞭炮。 “忌妇女上船”源自于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从祭祀仪式史料来看,祭祀乃家族实务的重要大事,男性家长是祭祀活动主持者,负责其他事务的也都是男性,迄今未见妇女对祭祀活动有责任的记录⑥。当地民间对待女性身体也有不祥、不洁的传言,许多神圣仪式活动中禁止妇女在场。因此,即使是为迎接慈禧太后到来而增加了凤舟活动,但仪式活动过程中仍保持男尊女卑的性别规则⑦,由男性主持这项神圣的仪式活动,由男性制作凤舟,并禁忌妇女上船。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妇女权益与社会地位的角度重新省视这些历史中存在的不合时宜的现象。笔者以为,在讨论符合洪湖凤舟文化精神的发展模式之前,探究洪湖凤舟中凤图腾的象征意涵及阴阳属性则是前提条件。
二、洪湖凤舟的阴阳属性
凤凰有阴阳之别,所谓凤为阳,凰为阴,但与龙相对应,凤凰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整体上由阳转化为阴。这种转化,在战国时期已然开始。凤凰和龙都是楚人崇拜的神物。楚地崇拜凤凰历史久远,考古出土就有相当丰富的凤纹帛画、绣品和漆器。例如,湖南长沙附近出土的公元前3世纪的两幅帛画:《龙凤仕女图》和 《人物御龙图》,从中可以明显看到龙与凤的象征意味。两幅帛画描绘的都是墓主人肖像,在 《龙凤仕女图》中,画的主体为一妇人,妇人上方有飞腾的龙与凤,呈现出龙凤呈祥局面。相对于凤而言,龙居于次要位置,其形体细小而单薄。而在 《人物御龙图》中,男子驾驭着一条巨龙 (也可能是龙舟),形状威武多变。同样有龙凤并置表达龙凤呈祥的主题,但该画将凤置于舟尾次要的位置,比例也小得多。不言而喻,在战国时期的楚文化中,龙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凤则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
秦汉时期,龙开始具有象征帝王的神性,有通天、善变、显灵、征瑞、示威、兆祸等特性,常被帝王拿来比附、象征自己的皇权,利用图像来昭示自己的威严。与此相对应,帝后妃嫔们则用凤比附自己。由此,凤凰完成了一个大的转化:由阳转阴,整体上趋于雌性化。龙集纳了众多阳性特征,具有呼风唤雨的威力和非凡变化的能量,与雄壮属阳的男性相吻合;而凤凰由其美丽的外表,实现了阴柔属性转型,与柔美温婉的女性更为接近。
唐时四川利州为纪念女皇武则天诞辰开创划凤舟活动,形成了将妇女作为参与主体的凤舟民俗活动,这是将凤凰图腾与女性意识相关联最为典型的民俗活动范例,其后在宫廷和民间都延续着凤的女性象征意义。据清代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九·粤囊》记载:“龙舟以吊大夫,凤船以奉天后,皆与五日为胜会。庚午之夏,番禺石桥村人聚万金,制凤船,长十丈,阔丈三,首尾高举,两舷重翼为舒敛,背负殿宇,以奉天后,游各水乡。”⑧晚清时期,慈禧太后掌握实际权力,对朝廷中龙主凤从、龙上凤下的传统极为不悦,但却不能彻底变更,于是采取折中办法——龙凤并举,由此形成了清朝皇家宫苑里 “龙凤呈祥”景致。虽为无心插柳,但这客观上与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的主张一致,力图改变历史发展中女性地位低下的现象,实现男女平等。端午节在洪湖西岸龙舟与凤舟同时竞渡,即体现了慈禧太后主张的 “龙凤并举”理念。如果说龙舟竞渡为男性驱邪祈福,凤舟则应为女性避邪求安。然而,在受到传统文化熏染并延续至今的洪湖凤舟文化中,对于女性群体的尊重依然停留于表面形式上。例如,洪湖参与制作凤舟的人员只能是男性,女性不能偷看;在端午节划凤舟时,禁忌女性上船,只能远远观望。这些传统习俗中歧视女性的例证,与慈禧太后主张 “龙凤呈祥”意涵相去甚远。相比较而言,广元为纪念女皇武则天发展了女子凤舟竞渡民俗活动,与女儿节相关联而继续传承,则是发扬唐代女皇凤舟文化精神的极佳方式。该活动中体现了女性地位,把女性作为活动的真正主体,彰显了妇女不甘于从属地位、积极进取的女性主义精神。当地主办方还努力将女子划凤舟由一个地区推向全国,致力于发展成为一项范围更广的女子体育竞技项目。这或许是湖北洪湖凤舟文化发展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三、凤舟文化的形式创新和女性参与
源远流长的凤舟文化在不同地域都有遗存,比如广东揭阳的凤舟竞渡、浙江杭州蒋村的凤舟竞渡、福建的凤舟文化等。多地凤舟竞渡的溯源都有女性参与的叙事,这是凤舟文化发展中应受到重视的一个方面。深入探寻不同地域的凤舟文化渊源与精神,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与规则,将之进行创新性转化是当前文化发展的态势。
针对不确定环境下的应急群决策问题,考虑群体意见冲突与评估指标关联,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基于语义信息的应急群决策模型,并以某高铁站应对大量旅客滞留突发事件为例,验证所提模型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总结以上研究,本模型具有以下创新之处:
要实现当代社会的和谐、稳定、繁荣与富强,男女平等是前提条件。在凤舟文化发展中,应探讨女性群体参与的可能性,以求更完美地体现 “龙凤呈祥”的精神实质。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开创新的凤舟类型,让女性合理参与到凤舟文化的制作与活动过程中,并从楚文化中梳理文脉,融合当代文化特质,开拓富有新意的新型划舟项目。
首先,建造具有楚凤艺术精神的奇诡而柔美的凤舟 (或称凰舟)。 “楚地……信巫鬼,重淫祀”⑨。楚人对神鬼奉祀极为虔诚,“淫祀”之风盛极,洪湖凤舟文化即出于对先祖缅怀与崇敬产生的一项文化活动,结合凤的象征意涵,表达对美好未来的希冀。凤舟是荆楚地区凤图腾崇拜的艺术符号,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可以融入楚凤艺术精神、语言与图像。楚凤艺术渊源可以追溯至成书于战国初年至汉代初年、保存有大量神话资料的 《山海经》。其中如此描述凤的外形及品性:“……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⑩《山海经》中传说的凤是一种鸟,其状似鸡,色彩丰富,动作轻盈灵巧,能自歌自舞,其纹理有着 “德、义、礼、仁、信”的象征意涵,它 (她)的出现,预示着安宁吉祥。湖北作为楚文化发祥地,楚人在荆楚大地上创造了辉煌的凤文化。
当代凤舟创造可依据楚艺术中凤的特性制作出更为丰富的样式。传统洪湖凤舟 “状如鸡”,舟身基于皇权的象征意味而用黄绫缠裹,凤尾用竹篾扎成五彩色条。而楚艺术中凤的描绘形式多样,富丽而多姿,彰显楚文化奇巧、诡异的艺术魅力。例如,楚地出土的大量凤纹帛画、绣品和漆器中,凤纹华丽多变。楚国的凤凰崇拜是以鸟崇拜为基础,由此大多凤纹形状如鸟。如楚辞中的描绘:“鸷鸟之群兮,自前世而固然”⑪、“大鸟何鸣”⑫、“鸾鸟凤凰,日以远兮”⑬、“鸾凰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⑭楚凤艺术将凤秉德、达天的灵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在战国出土的大量文物中都有显现。如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的楚国丝绸制品中的 《对凤对龙纹绣》、1974年湖北江陵李家台4号墓出土的《虎座立凤》和2000年在湖北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的 《蟾蜍与凤鸟神人》等。楚人多采用柔美的曲线、凝重亮丽的色彩和超时空的形象组合塑造楚凤图像,流畅激荡,极富灵动与优雅之美。诚如屈原的描述:“凤凰翼其承旂兮,高翱翔之翼翼。”⑮“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⑯凤承载着楚人的希冀,凌空翱翔超越无限而祥瑞达天,呈现出精雅、肃穆、圣洁的至上之美。因此,洪湖凤舟制造的形式可以借鉴楚凤艺术的艺术语言与图像,创造性地将楚凤艺术与凤舟文化相融合,将优秀的楚文化传统在当下予以完美呈现。在注重文化和技艺传承的同时,应当发扬南北共融、东西互借的优良作风,利用现代的媒介材料、技术与艺术创作手法,创造出既有传承又富创新,富有时代气息并有助于建构当代社会文明的凤舟文化。
其次,鼓励女性群体参与到凤舟 (凰舟)的建造与竞渡活动中。既然凤舟的本意有象征女性的倾向,为何要反其道而行之?女性在文化创造和传承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节日文化具有极强的社会性,节日文化的承传需要女性在习俗和文化中参与完成。楚凤艺术中,比如织绣就是女性艺术作品,女性的纤巧丰富了楚凤艺术。具有阴柔之美的凤舟的艺术性通过女性参与制作将得到充分阐发。
妇女解放问题涉及文化发展的现代性问题,也被认为是建构现代社会的基本问题,但相关的文化形成、政治、经济的内部分歧和外部的地缘政治定位,决定了这一普遍化要求的接受方式⑰。1840年的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都经历了巨大变革,社会性别关系日益变化,社会性别制度也在日益变化,但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作为一种性别制度一直延续至今。当代社会建构中应改变传统的性别制度,改善女性的生存状态,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增加女性在各个领域的参与度。正是由此,我们观看洪湖传统凤舟文化中对待女性的态度,尝试重新释读传统,探讨传统承继方式的其他可能性。重新释读传统文化的任务不是否定传统,而是尝试提出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传统习俗中对于男性崇拜或男权的崇尚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应重视女性主义的概念,使它与男权概念互动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推进作用。因此,让妇女参与到凤舟文化当中,旨在改变这种不公正的境遇,重塑文化传承机制,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文明社会。
女性群体加入到洪湖凤舟文化活动中,还可以从多方面拓展其内涵:在艺术制作方面,汲取楚艺术中凤图像的精义,并融入当代女性的艺术语汇,创制阴柔而富丽的凤舟 (凰舟)艺术样式;在社会(性别)文化建构方面,支持女性参与到凤舟 (凰舟)的制作与竞渡活动中,赋予女性作为新时期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使凤舟活动更为多姿多彩,有助于社会可持续性平衡发展。在当代文化发展中,通过从艺术史的视角梳理民俗文化,提升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艺术性。同时,结合女性主义的观看视角探讨女性群体的参与价值,争取女性应该享有的权利,争取与男性共同建构健康的文化生态。这将会扩充 (男性与女性)共同未来的伦理可能性,对文化艺术和社会的发展都将有着积极的意义。
注释:
① 田兆元:《论端午节俗与民俗舟船的谱系》,《社会科学家》2016年第4期。
② 陈华文:《端午节的文化传承:凤舟竞渡与女性参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9期。
③ 葛洪:《抱朴子》,轶文见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④ 宗懔:《荆楚岁时记》,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2页。
⑤ 洪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洪湖县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8页。清光绪十四年,新堤古镇在元宵节花灯会上,有人将凤凰灯摆在了龙灯之后,有人将此事奏报朝廷,慈禧太后闻讯大怒,下令斩了指挥踩灯的州同张幼书,摘了沔阳知州陈佑勤的顶带。此事震惊朝野,新任沔阳知州派员召集人员紧急磋商端午节龙舟竞赛事宜,由此提出避 “凤灯之祸,造凤舟之福”方案。
⑥ 见郑太和编:《郑氏规范》,丛书集成初编本,选自学海类编,学海本题元浦江郑太和文融著,第1—2页。
⑦ 社会性别是指男女生理区别之外的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是表示权力的一种基本方式。社会性别制度是指因性别差异而产生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和社会角色的差异,使女性在各个领域的参与度、资源分配、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⑧ 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九·粤囊》,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240页。
⑨ 谭其骧:《〈汉书·地理志〉选译》,《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1辑,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66页。
⑩ 《山海经》,王学典译注,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版,第16页。
⑪⑫⑬⑭⑮⑯ 《楚辞》,林家骊译注,中华书局 2009年版,第12、87、116、29、30、175页。
⑰ 伊丽莎白·韦德:《80年代以来美国女性主义的一种谱系》,《当代美国女性主义经典理论选读》,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