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软联合 推动新发展 首届西南钒钛钢铁论坛在蓉举行
2018-03-31本刊编辑部
本刊从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获悉,为促进西南钒钛钢铁企业发展协同、市场协调、行业自律、共享共赢,4月2日,由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攀钢集团、陕钢集团积极倡议,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和攀钢集团联合主办,川威集团、德胜集团、达钢集团、川冶集团、积微物联等单位协办的首届西南钒钛钢铁论坛在成都锦江宾馆举行。
国家工信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冶金规划研究院、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有关领导专家以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山西、江苏等省市的钒钛钢铁企业共400余人参加论坛。
首届西南钒钛钢铁论坛的主题为“新时代西南钒钛钢铁挑战与未来”,旨在以“发展协同、市场协调、共享共赢”的理念,紧扣“生存、转型、合作、共赢”议题,聚焦西南钒钛钢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绿色发展,推动西南钒钛钢铁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形成各企业相互促进、协调配合、共商发展的新格局。
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会长、攀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段向东致欢迎辞。他代表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及攀钢集团,向与会人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段向东指出,首届西南钒钛钢铁论坛的如期召开,是西部钒钛钢铁界的一件幸事,也是各参会企业友好合作、共商发展的一项创举,意义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制定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新时代需要新气象,新时代呼唤新动能。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给钒钛钢铁产业发展既带来了重大挑战,也提供了良好机遇。我们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企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竞争力和创新活力,实现自我的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作出我们的应有贡献。段向东表示,举办首届西南钒钛钢铁论坛的主要任务是推动西南钒钛钢铁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形成各企业相互促进、协调配合、共商发展的新格局。攀钢当前正以新攀钢建设为统领,抢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协调推进“3·3·3”治理工程和“4+4+1+1”产业格局建设,积微速成、深化改革,着力打造以特强钒钛产业为主导、精品钢铁产业为支撑、物联和科研为重点、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世界级企业。攀钢作为西南钒钛钢铁论坛的主办单位之一,将始终秉持学习、开放、包容的理念,真诚地希望与各兄弟企业一如既往地保持紧密合作,在资源、技术、金融、物流等方面优势互补,形成协商合作、共建共赢、良性发展的西南钒钛钢铁产业生态圈。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翟刚出席论坛并讲话,他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对西南钒钛钢铁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希望:论坛要紧跟时代前沿,针对西南地区钒钛钢铁产业在科技攻关、绿色发展、质量效益、行业服务、智能制造等方面开展深入探讨,推动西南钒钛钢铁产业合理布局,优化产能,提升效益,提高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在钒钛新材料创新发展和“钢铁产业报国”方面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会议决定,2019年由陕钢集团轮值承办第二届西南钒钛钢铁论坛。
陕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海峰就办好2019年论坛发表感言,并向大家发出邀请。他表示,西南钒钛钢铁论坛的成立是西南钢铁企业之间的一种软联合,这种软联合意义重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钢铁行业的发展也必将进入新时代,具体表现在行业正在由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减量化、绿色低碳成为新趋势,产业发展集中度将会大幅提升。面对新形势,钢铁企业一方面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优质产品,体现钢铁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责任担当;另一方面要发挥区域论坛的平台作用,推进区域内钢铁企业错位互补发展,构建基于竞合关系的市场秩序,实现各个钢企的永续健康发展。热诚欢迎各位企业家及相关人员参加2019年由陕钢集团承办的第二届西南钒钛钢铁论坛,共襄盛举。
本次论坛主要议程有国内权威专家讲座、分论坛交流和学习考察。当天上午举行了专家讨论。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钢铁研究总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殷瑞钰,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范铁军,国家工信部原材料司钢铁处时一钧,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树斌等专家,他们分别作了主旨演讲,将论坛推向了高潮。
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作了题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趋势及思考”的报告。殷瑞钰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对于产业转型升级,要有战略思维,而战略思维应包括全局性和影响全面性的思维、前瞻性和方向调整性思维、路线性和路径性的思维。这些都需要有宽阔的战略眼光、提出问题的勇气和持续解决问题的毅力。
殷瑞钰指出,中国钢铁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支持作用。在当前情况下,要克服供小于求状况下的习惯性思维的局限,要寻求在客观条件变换下的创新性思维。创新驱动不同于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盲目追求500强、笼统模糊的“精品钢厂”等。事实已经证明,在供小于求的市场环境下,一般而言“做大”是有利因素较多的,但是供大于求的市场条件下,“做大”很可能做僵、做散,即对投资者来说上不去、下不来,进不得、退也难;对市场而言,造成价格失常、物流紊乱、资金迟滞、方向不明。
殷瑞钰强调,对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精品”这个概念也需要研究。时下对“精品”的概念往往被狭隘地理解为取向硅钢片、高强度管线钢、高强度汽车板、不锈钢等所谓“高端产品”,因而造成不少企业一哄而上、家家都想生产、貌似兴旺的局面,其结果是导致“精品”也是供大于求、价格暴跌,而投资者则债务沉重、现金流紧张。所谓“高端品种”为目标的“精品战略”只应是少数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是众多钢铁企业的普适性战略目标。如果对精品换一种评价标准,把“精品”理解为质量品牌,即产品实物质量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适用性以及产品的美誉度,则“精品”的战略概念就具有普适性,广大用户也才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可见,不能将普适性的质量品牌问题与解决一部分高端品种问题混为一谈,更不应将质量问题看成是个别品种的“攻关”问题。实际上量大面广的产品也可以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精品”。
殷瑞钰指出,在当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应该明确未来的发展战略,下决心推动结构调整,解决好各类产品的实物质量问题,提高美誉度,形成中国品牌形象。同时,要压缩产能,降低实际钢产量,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产品,实现企业升级。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作了题为“钢铁产业生产发展情况与需关注的重点问题”的报告。迟京东指出,中国粗钢消费已经开始进入峰值平台区,预计未来5-10年粗钢消费量平均值在6.5亿-7.5亿吨,钢铁行业将长时期处于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矛盾状态。因此,钢铁工业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创新型、国际化、低碳绿色、可持续运营的钢铁工业,争取到2025-2030年率先实现钢铁工业现代化。
迟京东强调,当前,维护钢铁行业平稳运行难度依然很大。中国钢铁国际贸易长期处于逆差,行业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受输入价格变动影响,而铁矿石供给不平衡的矛盾仍是影响平稳运行的主要问题。因此,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互利共赢的铁矿石供给体系,而国内矿山开发是解决铁矿石供需不平衡矛盾的基础保障。虽然国产铁矿不能满足钢铁生产所需,但是国产铁矿是进口铁矿稳定运行的重要平衡条件,国产铁矿稳定开发有利于解决进口铁矿不平衡的矛盾,因此,稳定并扩大国产铁矿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工信部原材料司钢铁处时一钧就“当前钢铁工业发展的几个问题”发表主旨演讲。他在讲话中分析了中国钢铁行业形势,指出了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防范新增产能压力增大,二是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压力攀升,三是短流程炼钢发展亟需理顺政策,四是钢铁企业环保压力不断增大,五是钢铁国际贸易摩擦加大。下一步,国家将抓布局、抓转型、抓品种,将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列为工作重点,严把产能置换关,严控新增产能;引导电炉钢规范发展,谋划布局调整。时一钧最后强调,钢铁行业公平、有序、健康的良好发展环境,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的共同维护,中国钢铁行业必将开启良性发展的新篇章。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范铁军、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树斌分别就“西南钢铁转型升级建议”和“中国废钢铁应用现状及相关问题”发表主旨演讲。
下午,分专题举行高层分论坛、建材运营分论坛、板管型材与特钢分论坛、钒钛分论坛、矿业分论坛和沙龙交流活动,参会人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
据介绍,西南钒钛钢铁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不仅国家高度重视西部发展,而且紧邻攀西国家级创新开发试验区和独特资源禀赋,西南钒钛钢铁产业具有资源和市场的双重支撑,西南钢企还兼具国家“三线”建设的战略背景和巨大西部市场空间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海外辐射市场。
专家提醒,西南钒钛钢铁产业发展不仅面临机遇,问题与挑战也依旧突出。企业基础薄弱,存在整体装备水平偏低、产业布局分散、钢铁产能和钢铁市场不匹配等问题。
西南钒钛钢铁论坛,旨在搭平台、建机制、促发展,将为西南钒钛钢铁产业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西南钒钛钢铁技术水平和整体竞争力,加强区域自律,促进西南钒钛钢铁产业朝绿色高质量发展。
此外,本次论坛还通过了《西南钒钛钢铁论坛章程》以及《关于论坛第一届理事会组成单位及人选的议案》,选举产生了第一届西南钒钛钢铁论坛理事会,并发起了《西南钒钛钢铁论坛倡议书》。
西南钒钛钢铁论坛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由攀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段向东担任,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邦绪担任西南钒钛钢铁论坛第一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是西部钢铁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生动探索,是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有效举措,是西南钢铁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