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三维解读
2018-03-31崔晓丹
崔晓丹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更是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了宪法。可见,当前我国已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为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意志和奋斗目标。因此,准确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及价值意蕴,不仅直接关乎人们对这一思想的认同和支持,也关乎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的加速推进。
一、时代背景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结合具体实际而给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世界形成相互依存的发展格局
一方面,世界范围内各国关系日益密切。人类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国际社会的市场、资金、信息、资源、人才等的高度全球化,使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脱离世界发展而“独善其身”。以2007-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为例,这场最初由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迅速席卷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最终恶化为全球性问题。英镑大贬值、冰岛濒临破产、西班牙在2009年1月的失业率升高到13.3%……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但依然无法阻止世界经济的失控。可见,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更需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和同舟共济的精神来应对各种挑战,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另一方面,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度变革不断推进。20世界90年代初,伴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两极格局彻底瓦解。冷战结束后,各方最殷切的诉求,就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但是,现行的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关系、以“普世价值”为核心的治理理念,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国际格局和时代潮流,并且出现了许多弊端。他们鼓吹“民主”“自由”“人权”,实质上却是推销西方所谓的民主体制和价值观念,不仅干涉、扰乱了别国的发展,甚至在西方内部也面临治理紊乱、失序的问题。世界人民迫切呼唤新的价值理念和治理方案来规范国际秩序,构建新的更加公正、更加合理的治理体系。在此背景下,中国领导人以广阔的胸襟、开放的视野、过人的智慧,深入思考“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问题,并在不同场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阐述,形成了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
(二)全球面临破解发展难题的现实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全球普遍遭遇不平衡的发展困境,亟需破解难题的“良方妙药”。
第一,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自金融危机以来,虽然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形势正在逐步好转,但其向上攀升的势头却日益疲弱,增长动能不足。同时,各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表现得参差不齐,导致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社会矛盾危机潜伏。2018年1月22日,英国乐施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去年全球创造的财富82%都流向了最富有的1%的人群,而世界上最贫穷人群的财富并未见增长。[1]贫富差距分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如果持续恶化,不仅会造成富人更富,穷人更穷,而且许多国家将面临社会分裂,甚至陷入混乱。如何复苏世界经济,引领全球走出经济困境,是当前世界发展的普遍难题。
第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兵戎相见时有发生。虽然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世界仍然很不太平,战争依然威胁着人类。近年来,朝鲜半岛、中东地区、南海岛礁等地缘冲突不断,伴随而来的恐怖主义、难民危机应接不暇。2017年6月,联合国难民署《全球趋势》的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全球范围内共有656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2]这意味着,全球平均每113人中就有1人流离失所。当前,世界难民数量已经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历史记录。免于战争、缔造和平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和愿望,人类期盼新理论和新文明来消除地缘冲突,化解矛盾。
第三,世界健康问题频出,地球生态不容忽视。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经过努力,全球健康治理取得了重要进展,但频发的禽流感、埃博拉、寨卡等疫情仍然不断给国际卫生安全敲响警钟。根据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约有5600万例患者死亡,其中有4000万例死亡的原因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70%。[3]与此同时,环境问题亦不容小觑。地球是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我们的唯一选择。然而,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现象的普遍存在,时刻警示着人们,各个国家构成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命运相关的共同体。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才是保护地球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唯一选择。
(三)中国迎来和平崛起的重大机遇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中国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迅猛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跟随世界到引领世界,中国不断在创造奇迹。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了日本,跃升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增长到了八十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4]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国际上,中国发展理念和实践受到了高度赞赏和广泛认同,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国际社会也期待听到中国的声音,看到中国的力量。
西方社会秩序的失衡也为中国崛起创造了条件。过去,以欧美为主体的西方世界一直是全球主导性的力量,但现在这一主导性力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强烈冲击着全球秩序。一方面,英国脱欧、欧洲多国极右翼政党强势崛起、经济全球化逆转,西方社会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另一方面,西方所倡导的治理方案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引发了战乱、瘟疫、恐袭等全球危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西方治理体系的科学性,并呼吁国际秩序的重构。这给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但需要注意的是,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面对中国的崛起,一些居心叵测的国家到处宣扬“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等论调,企图以此捧杀、抹黑、遏制中国的发展,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对中国崛起的焦虑和不安。对于这些丑化中国的不良言论,我们更需要国家的强大和国际话语权的掌握。此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面向世界诠释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引领世界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理论渊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汲取了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中国外交理念精华的综合创新。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内蕴着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
共同体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方式。人作为类存在物,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始终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中,通过自身活动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5]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共同体都能保障个人自由,只有“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6]。过去的各种以家庭、部落、国家等形式存在的共同体,都是“虚幻的共同体”和“冒充的共同体”。如资本主义的共同体,它是资产阶级的联合体,是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而存在的,表面上是普遍利益的代表,但实质上不过是为特殊利益服务的。在这种虚幻的共同体中,只有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才能享有自由,而对于被统治阶级而言,共同体的不过是束缚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桎梏和枷锁。
马克思所倡导的“真正的共同体”中,“各个人都是作为个人参加的。它是各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自然是以当时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7]显然,这样的组织形式使每个人在共同体中都是平等的,不依附或隶属于任何阶级,并且共同体也能为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保障。共产主义社会就是“真正的共同体”,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的“自由人联合体”,也是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最高阶段。它不仅消除了异化与对立关系,将人从被统治、被支配、被奴役的环境中解救出来,而且代表着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人的个性能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今天,中国站的世界发展的角度,提出构建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这与马克思所追求的建立“真正的共同体”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内蕴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的一种价值体现。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植于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五千年,饱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和精神源泉,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一是倡导和睦友好的邻邦关系。古人追求建立和睦友好的社会关系,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小到“六尺巷”的邻里典范,大到“协和万邦”的国家交往,人们向往与邻国人和睦相处、友好往来,期待构建一个“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世界。这种朴素的家国情怀和天下追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处的思想不谋而合。二是倡导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人讲求万事万物的共生共荣,既努力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也尊重他人的差异与不同,旨在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这种根植于中国人内心的文化基因,也充分体现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三是倡导天下兴亡的担当意识。古人既有“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的豪情壮志,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铮铮誓言。超越了地域、民族、国家的界限,体现了“兼济天下”的大局观念、国际视野。同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是为全世界谋发展,为全人类谋福祉,其文化内核恰恰是由这种兼济天下的责任与担当演变而来。
如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依然胸怀天下,勇担重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既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彰显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责任与担当。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先进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也得益于对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深化与升华。回顾和总结新中国的外交历程,我们党和国家在各个时期准确把握住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国际交往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屋子再请客”的三条方针,彻底摧毁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了国家独立和主权。1955年,中国在万隆会议上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外交政策,即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二是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美苏冷战加剧,世界两极格局形成,各种国际力量经历了一个分化与改组的过程。在动荡的世界局势中,中国本着平等互利、互谅互让的精神,通过友好协商,合理地同一些国家解决了边界问题。并且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积极支持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和经济建设,受到了亚非国家的普遍欢迎和认可。随着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同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世界风云变幻,我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纵观中国外交理念的演变,我们愈发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新中国一贯坚持的和平外交理念的承袭和延伸。虽然时代在变化,但我们始终坚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价值意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绘制了美好蓝图,对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保护世界文明多样性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增添中国力量
世界和平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崇高目标。习近平指出:“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9]”近年来,因为战争和冲突,源自中东、北非的难民潮牵动全球,数以万计的难民一夜之间失去了家园,颠沛流离,甚至不少年幼的孩子在路途中葬身大海,令人痛心。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希望通过和平解决争端和强制性行动双轨并举,化干戈为玉帛,让世界免除战争。这不仅仅只考虑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也将世界人民的和平发展纳入统筹规划,我们愿与联合国及世界各国在止战维和方面共同努力,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防战争祸患于未然。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承诺“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10]。
一直以来,中国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誓言,守护和平。首先,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保持13亿多人口的长期稳定,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事业的重大贡献。其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解决地区矛盾、劝和促谈的作用,无论是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还是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动荡问题上,始终主张各方保持政治对话,通过和平方式化解矛盾分歧。最后,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是国际维和事业的坚定支持者、积极贡献者。自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来,中国已完成8000人规模和待命部队的组建和注册,培训了近1000名外国维和军事人员等,1990至今累计派出3.6万余人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11]这充分表明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决心和态度,在未来,中国始终愿与世界各国携手,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崭新思路。正如习近平所说:“国际上的问题林林总总,归结起来就是要解决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问题。我们需要不断推进和完善全球治理,应对好这一挑战。”[12]推进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不能由一个国家或个人说了算,更不能由少数国家或少数人说了算,而是要各国人民共同商量决定到底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是对世界好、对世界人民好。只有这样,才能使全球治理的主张转化成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积极为世界发展献言献策,与各国人民一道,不断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力量。
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第一,“一带一路”建立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已有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方签署了共建合作协议,一大批合作项目正在全面推进。[13]。第二,积极组建国际合作组织及机构。近年来,中国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机构,促使各国平等参与对话,构成了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第三,充分发挥主场外交作用。中国利用北京APEC会议、杭州G20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主场外交的机会,积极推动全球治理方案的体制机制建设,加快了全球治理变革进程。这些成就充分表达了中国对全世界、全人类未来发展的关切和热忱,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破解世界发展难题,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助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三)为保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作出中国贡献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500个民族和宗教,由于不同的历史和习俗,孕育出了不同的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源泉,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尊重文明多样性,平等对待各种文明。一方面,中国文明繁荣了世界。2017年底,全球已有14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26所孔子学院和113个课堂,仅2017年各国孔子学院和课堂各类学员总数达到232万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受众1272万人。[14]另一方面,中国为其他文明发展提供支持。中国政府每年向“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鼓励国际文教交流。[15]这些做法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范本,不仅增进了中国与各国人民交流和友谊,也为保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的发展也为世界文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支持。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中华民族,深知国家繁荣富强的艰辛不易,因此,对于其他国家的发展成就,我们真心祝福,希望世界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对于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我们张开双臂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与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和机遇,尽力提供技术、人才和资金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是中国在国际交往中更加积极主动的体现,既适应了新时代树立社会主义大国形象的内在要求,也推动了中国进行国际角色的合理转换和重新定位。充分彰显了一个大国为人民谋福、为国家负责、为世界担当的国际风范和博大情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在复兴路上奋勇前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