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新”意蕴

2018-03-31曾凯牟文谦

社会科学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特色时代发展

曾凯,牟文谦

(1.贵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3;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北京100091)

“新时代”构成了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主题和最基本的特征,是“新的历史方位”、“新的矛盾界定”、“新的思想引领”、“新的宏伟蓝图”、“新的开放格局”、“新的战略部署”、“新的民生举措”、“新的发展理念”、“新的使命担当”与“新的精神状态”的有机统一。这些“新”内涵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鲜明主题、本色初衷和自觉担当。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内涵,是准确把握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的理论前提,也是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好中共十九大报告顶层设计、实践要求与制度安排的基本依据。

一、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运动与变革、中国社会主义六十多年、改革开放四十年建设与发展中所处的时空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既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时空新变化的科学把握、精准表述和重大判断,又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和改革问题的深刻洞察与远见卓识,反映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所负责任使命和主动作为的理性自觉,构成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基点和理论前提。

作为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主题和最基本的特征,新时代既体现为包括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文化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大幅跃升和国际影响力前所未有的提高,又体现为以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和军队的面貌等为表征的国家面貌呈现出的新气象;既表征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又表征着中国正在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所以,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1]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负责任大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二、新的矛盾界定

新的历史方位和伟大时代蕴含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也不断生成解决新矛盾的路径和方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明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较之于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概括,这一崭新界定既反映了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民的现实需求已经由过去生存性、谋生性的简单低质性物质文化需要向建立在丰厚的物质财富保障基础上的精神文明提升、政治民主进步、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体制机制健全、全面和谐发展的丰富高质性需要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又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人民需要的质与量的新变化而与时俱进地布局谋篇、攻坚克难的实践主题转换的人民至上性;既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奋斗”的价值目标定位,又凸显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主人翁地位、人民主权人角色和各种合法权益及价值诉求的充分尊重。

马克思指出:“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的”[2]。十九大报告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进行了崭新界定和精准概括,同时也指明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思路和方法,那就是立足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宏远目标为航向,坚定不移地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正视新时代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实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内在张力,又精准设计好新时代我国建设、发展和改革的坐标路向和战略部署;既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又要精准实施、落实到位;既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又要保障人民主体地位,激发社会活力,实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性飞跃。

三、新的思想引领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3](248)。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并不断充实丰富。从逻辑生成上看,它立足于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继承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品质、求是风格和务实传统,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推进到了新的历史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逻辑、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内在统一的崭新理论形态。从内容体系和基本特征上看,它涵盖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具有时代主题的鲜明性、基本内容的科学性、思维方法的辩证性、运思方式的创新性、理论风格的实践性、价值取向的人民性、理论体系的开放性等特征,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从理论地位上看,它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构成了解决新时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和改革实践中所有问题新的思想引领和新的行动指南。

四、新的宏伟蓝图

立足新时代,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客观上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描绘新的宏伟蓝图,这一新的宏伟蓝图构成了十九大报告的主题,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1](P15)。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两步走战略恰恰体现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梦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的渐进性和阶梯性。

第一步是从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表现为:一是我国经济科技实力的大幅度跃升,成功跻身于创新型国家前列;二是人民平等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人民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四是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六是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第二步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体表现为: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P28-29)新的两步走战略及各个阶段性目标是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社会整体进步的过程中实现的。其中,物质文明是根本,政治文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灵魂,社会文明是条件,生态文明是基础,它们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浩浩征程之中。

五、新的开放格局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正反两方面建设与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近代中国悲惨历史教训的深刻警醒,更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概括。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闭,而且还要在既有开放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更加全面的开放格局。这种开放格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以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为抓手,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既注重加强创新能力领域的开放合作,又注重拓展生产要素的内外双向自由流动;既要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又要积极保护外商投资的合法权益,形成既能填补内陆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洼地”,又能克服“海强陆弱”的陆海内外联动、互推共进,东西彼此呼应、双向互济、浑然一体的对外开放新局面。[1]

从具体实施来看,一是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充分利用和展现各地开放优势,加大中西部开放力度;二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投融资、生产、贸易和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三是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实现内外发展的良胜互动;四是促进对外贸易优化升级,完善双向投资格局,优化区域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五是充分利用地理和资源技术优势,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动力驱动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和自由进出机制,致力于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经济合作架构和文化交流机制;六是以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合作重点,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一中亚一西亚、中国一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构建区域合作新机制和经济全球化新模式。

六、新的战略部署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4]。中共十九大报告在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尤其是在精准研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设计和系统部署,亦即在继续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的过程中,着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康中国战略,既强调抓突出重点、化解重大风险,又强调补齐短板、增强弱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成果始终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人民的检验。

一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然选择,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以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以完善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为保障,实现城乡的有机衔接与融合发展。二是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既要通过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的优化发展,又要加快中部地区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步伐;既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又要坚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既要强化举措促进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形成,又要坚持陆海统筹和边疆快速发展,确保边境安全和海疆巩固。[1]三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构建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为目标,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四是大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十九大报告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进一步从政策、制度、体制、队伍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诸多具体举措,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制度机制保障。[1]

七、新的民生举措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政治认同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工作思路,致力于以发展之实富民、以创新之举利民、以公平之策为民,把求解民生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主线和实践主题,提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新举措。

在经济建设上,以发展实体经济为着力点,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在使城镇居民收入、劳动报酬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的同时,落实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维护长久的土地承包关系,保护和增强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在政治建设上,健全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律制度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安排,继续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同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和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机结合,持续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在文化建设上,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教育现代化,努力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同时,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社会建设上,既要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又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1]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积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和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八、新的理念支撑

科学的理念是规范实践的先导。“五大发展理念”立足于美好世界与美好生活的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着眼于“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实践的全面变革与创新,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有机统一,本着共生、共在、共享、共荣的宗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着力点的理论魅力和理论品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宏伟新局面和卓越新境界[5]。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旨归,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内外发展大势的科学研判。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牢固树立并严格落实创新发展理念,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重大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移转化,为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协调发展理念,促进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社会关系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发展质量,补齐民生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短板;必须牢固树立并严格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为广大民众提供更清新的空气、更干净的饮水、更安全的食品、更优美的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开放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破解发展的国内外联动问题,提高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只有严格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才能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渐进共享,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九、新的使命担当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这种自觉担当由此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鲜明特质。从外延上看,它既包括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而自觉担负起的国内建设使命,又包括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实现的国际使命,两者相辅相成、彼此补益。

首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党的建设统领“四个伟大”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尽管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上升至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和获得感有了大幅提升,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短时间内仍然难以满足,党面临着“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及“四大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异常突出。所以,推进和实现“四个伟大”的相互贯通和有机统一,是共同应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挑战、共同抵御新时代重大风险、共同克服新时代重大阻力、共同解决新时代重大矛盾的能动选择。其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担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使命。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1]。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秉持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了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的原则;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的立场和态度;既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建设公平正义、相互尊重、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清洁美丽的世界、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又深刻反映了中国将继续担负起大国责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角色定位和力争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使命担当。[1]

十、新的精神状态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雄辩地证明,全党全国人民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取得革命胜利、建设成效和改革成功的重要精神动力。新时代只有秉持和坚守新的精神状态,并使之更加积极饱满,才能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好写实。

一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状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体现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的实践基点和价值原点,构成了时刻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催化剂和加速器。二是“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全党同志积极主动地克服思想观念僵化、党性修养弱化、特权现象泛化、理想信念淡化、管党治党软化、行动落实虚化的现象和倾向,不断增强忧患意识,继续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三是“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状态。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繁重、阻力重重。准确把握、积极适应、主动引领经济新常态,攻克体制机制顽瘴痼疾,科学化解发展起来以后的突出问题,都迫切地需要全党同志勇于直面问题,善于知难而进,敢于刮骨疗毒,继续发扬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四是“居安思危、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党同志务必要保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1]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和创新性,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变形、制度不变色、改革不走偏。五是“保持政治定力、坚定四个自信”的精神状态。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伟大梦想,全党同志必须始终坚守政治定力,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做到政治信仰不变色、政治立场不动摇、政治方向不偏移,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始终成为“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猜你喜欢

特色时代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的特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