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纺织的专业化进程

2018-03-31廖大伟

纺织报告 2018年10期
关键词:纺织业专业化纺织

高 潜,廖大伟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1620)

人类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早期的手工纺织开始出现。经过长期的实践,就地取材,学会了利用一些自然资源来作为纺织的材料,并且在实践中制造出了一些简单的纺织器具。

1 不同时期的特色

1.1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时期,中华大地上已经出现原始纺织技术。最开始的纺织原料还是直接获取自十分原始的自然资源,主要是野生的麻类和一些比较坚韧的野生植物纤维。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使用蚕丝进行纺织。从这个时期开始,纺织正式走入历史发展的河流中,纺织技术也开始缓慢发展起来。

从裸体到身披兽衣、树叶,再到利用植物纤维表皮编织网、衣物,再开始用手搓捻加股使织物更加牢固,最终出现了“纺坠”等简单纺织工具,我们的祖先在历经长久的实践过程之后揭开了纺织生产的序幕。

1.2 奴隶制时期

从夏朝开始,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我国的奴隶制度大约持续了1 600年,到周朝为止共三代。此时,手工业生产是整个国家经济中非常活跃的力量之一,也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纺织生产作为手工业的重要类别,已经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之一,家庭手工纺织在社会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这个阶段,纺织专业化进程已经启动。据《周礼》记载,西周初期,从纺、织到印染制造,统治者都设置了专门机构和官吏管理,分工细致,在天官下设有典妇功、缝人、典丝、染人等职,在地官下设有掌葛、掌染草等职。其中,典妇功就是管理丝绸生产的纺织官员。管理部门的出现,标志着纺织的专业化开始出现。但是由于奴隶制的原因[1],手工业都是为奴隶主服务的,奴隶被驱使从事纺织专业,此时的纺织专业化对于广大底层劳动力来说是被迫分离出来的。

1.3 秦汉时期

到了封建时代,中国成为了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小农经济表现在于几乎每家每户都紧紧依附于自己的土地,由于背负着极端沉重的剥削,“自给”成为了底层劳动人民最大的特点。地租和赋税夺去了农户的剩余价值,农业生产力不奢求有资本积累,只求靠自己的田地养活自己。在小农制度下[2],社会生产力是被极度浪费的,因而自发的社会分工是很难发展的。社会分工都是国家机器管理下的附属,目的仍然是剥削,因此生产资料大都不具有商品性流通。多数农户都是在耕作间隙从事家庭手工纺织,效率很低,而且没有多少富余可以出售,大多仅供自给。

纺织生产在秦汉时期可谓走向第一个高峰,首要的表现在于蚕桑种植已经不局限于中原地区,开始向外分布。四川成都和德阳都有出土关于“桑园”的图砖,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织女在桑园中劳动的景象。当时,绢帛产量惊人。汉武帝元封元年,汉政府自民间上供征集的绢帛就达到500万匹。为了上缴沉重的赋税,“男耕女织”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十分普遍,社会分工也更加具体,纺织专业化显现,尽管目的仍然是为了向上缴纳赋税以求自己得以活下去,专业化过程仍然是被迫的。但也有私营纺织业,只是比例较小,比如,山东各通邑大都,就存在着拥有“帛絮细布千钧,文采千匹”的工商业者。也有官僚地主经营的纺织业,如《汉书·张安世传》载:宣帝时,“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织,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积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可以看到,张安世就是一位同时经营纺织手工业的官僚地主。

秦汉时期,由于封建专制集权的巩固,纺织业一般都是由官府直接管理经营,小部分有私营和官僚地主经营。尽管大多数底层人民依然饱受赋税困扰,多以小农经济模式来维持生活,也有极小部分私营商人和官僚地主在推动纺织业的专业化进程,有能力组织一批劳动力来专门从事纺织,对于纺织专业化进程来说,主动因素开始成长,商品经济的特点初现端倪。

1.4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战后经济迅速恢复,伴随着农业生产快速发展,手工业进步飞快,纺织业尤为迅猛。隋唐时期的繁荣带来的是全国范围内商品经济的进步。国家的开明政策也使得纺织的专业化更为成熟。唐朝,中央政府在少府监中设有织染署这样专门管理丝绸生产部门,主体仍然是官营手工业,但是相较以往,有着更严谨成套的组织系统,作坊里的分工也精细复杂,规模分部广泛。在这种背景下,纺织产业日趋完善,大大地促进了纺织生产的进步[3]。

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国力强盛,在这样的环境下,私营纺织业发展迅速,赋税较轻,劳动人民有富余实现商品流通,也有专门人员可以去从事纺织。就积极性而言,是超越过去的,古代纺织的专业化在隋唐时期得到提高,国家的环境给予劳动力自主的选择能力和发展动力。

1.5 宋元时期

到了宋元时期,北宋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社会整体环境趋于安定,为了恢复生产,北宋朝廷实行鼓励水利、耕织和垦荒拓田的政策,对增植桑麻的农民,不予加税,因此桑蚕耕织发展顺利。朝廷还专设管理染布和纺织的一些部门,比如绫锦院、文思院、内染院、裁造院等,在这些部门中雇佣了大量工匠,还在成都设立了转运司,用以推动和边远少数民族的贸易交流。这种由国家机器扶持的纺织生产,不论从官营、民营还是家庭单位运营上都有蓬勃发展。

在棉纺织方面,宋元时期,棉花种子被引入国内,这种作物被记载为,“比之蚕桑,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枲苧,免绩缉之工,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这样优越的特性,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是非常乐于接受的,而宋朝的生产重心南移,使得南方的纺织技术突飞猛进,在杭州、松江、苏州一带繁荣发展[4]。

宋元时期,棉纺织开始出现,皇宫贵族自然而然地把棉花棉布也纳入到需要上供的物品当中。这一阶段,统治阶级继续控制小农经济,努力推行“劝农”政策,把底层人民牢牢锁在那一亩三分地上。因此,在棉种传入中国以后,棉作物的特性本是可以让贫农们有自己的多余资本的,而统治者们为稳固统治依然选择剥削,从元世祖实行了仅两年的木棉提举司制度就可以看出这种紧迫性[5]。

可以说在这个阶段,从实用角度来说,纺织业的分工、原材料加工、制作技艺和工具都到了历史的新高度,这对于纺织业的专业化来说有正面推动作用。同时,国家苛捐杂税也在加重私营商人的压力,从商品经济的角度来说,这段棉种引入国内的时间阶段是蜿蜒曲折的。

1.6 明代

到了明代,国家积极采取鼓励生产的政策,甚至有官府发放农具、种子以推动农桑。明洪武年间,政府赦令种植桑棉,这种形式的鼓励种植,使得全国范围内都种植棉桑,甚至官府考核地方官吏,也规定必须报告年收农桑的数量成绩,若有不足则有降罚。在这种官府的大力推广之下,棉花种植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大范围地扩展。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写道“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6]。

由于明政府的重视,纺织原料的种植遍及全国,同时,还设置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染织管理机构,使明代的纺织业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化的整体,推动了纺织业的迅猛发展,形成了许多著名的纺织中心,出现了许多新的纺织品种与工艺。明代的纺织业可以说综合了前朝的丰富经验和工艺,为明代自身的纺织业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给明代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变化[7]。

到这时,纺织业的专业化又再次显露出积极主动的一面。以松江为例,“夫妻二人,极力耕种止可五亩,若年岁丰熟,每亩收一石五斗,故取租多者八斗,少者只黄豆四五斗。农夫终岁勤劳,还租之后,不够三二月饭米,即望来岁麦熟,以为种田资本。至夏中只吃粗麦粥。”仅靠耕种已经满足不了生活的需求,而由于前代棉种的推广和纺织技术的更新,农户们自发地种植棉花,自己制棉布,有的地方甚至将此取代曾为主业的农耕,使之成为家庭生计的主要依靠,“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于此”。

在这个时期,明朝政府在整体上推动了纺织的正式社会分工,创造了十分灿烂的历史阶段,纺织的专业化已经完成。

1.7 清代

清代,相较于整体世界的进程,政府对于纺织业整体的控制和掠夺,可以说严重阻碍了纺织业乃至手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闭关锁国的态度,与西方的接触,都使得封建时代的纺织专业化面临多重考验,官府颁行的严苛律法,对于渐渐与西方世界开始接触的纺织手工业产生了诸多的限制,这种现象并不单单出现在纺织手工业中,其他各行各业在这个时期也有不同程度的阻滞。这时,古代纺织的专业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面临再一次的革新和考验,传统的专业化分工显然满足不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需求,改变迫在眉睫[8-10]。

2 结语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再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在这段时期内,古代中国的纺织业专业化过程是异常曲折的,从被迫发展到主动接受,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专业化几近成熟之际,又因西方世界的介入而变得飘摇不定,前途未知。究其原因,还是封建时代的弊端所遗留的问题。

猜你喜欢

纺织业专业化纺织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纺织业两人入围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
丹东纺织业新引擎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纺织业觅路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科尔:“走出去”带动纺织业升级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