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EGP向ESP转向模式研究

2018-03-31韩丹丹庞敬春于大伟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英语教学

韩丹丹 庞敬春 于大伟

(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 ,152061 )

英语语言教学分为三类,即英语作为母语、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和英语作为外语。在英语外语教学中,又可以细分为两大类别:通用英语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和专用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为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前沿阵地,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EGP向ESP转向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21世纪,各行业对于“专业+外语”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第三部分“体制改革”中的第十六章中明确指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提供了指导依据。

英语外语教学包含两大类别:通用英语EGP和专用英语ESP。EGP课程只是注重单纯的语言学习,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技能。根据Hutchinson&Waters提出的ESP定义:ESP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in which all decisions as a content and method are based on the learner’s reason for learning.从其定义来看,ESP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语言或者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探讨各种基于学习者需求的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方式,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取决于学生的学习目的。

依据我国历年公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能力一直是教学的着力点,而对于应用目标的要求却涉及甚少。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强调EGP教学而忽视甚至无视ESP教学。而最新公布的2017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首次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放在首位,这也充分强调了ESP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一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都以EGP课程为主,也就是以加强学生语言基础为教学目标,而无视学生的专业需求,最后学生连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能力都不具备。大学英语不等同于英语专业,而是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课程的设置应当服从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就是工具,就是用来输入和输出学科专业知识的工具。这样的课程设置不能服务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那课程的设置就是多余的、失败的。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界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之间的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是我国培养“专业+外语”应用型人才目标实现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社会各行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毕业生能够将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以服务于社会各行业。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将英语的实际运用和专业学科知识挂钩,培养出能够在不同场合下熟练运用英语交流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ESP教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近三十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一直存在。2014年11月国际英孚教育发布2014年全球成人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表明,中国成人英语水平最高的是从18岁到24岁这个年龄段,到了24岁后就开始走下坡路,英语水平逐渐退化;另外,在行业方面,中国公司员工的英语水平也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如IT领域、金融、制造业等领域的员工英语水平均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蔡基刚,2015)。这些数据说明,一直以来倡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似乎并未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满意度:走出大学校门的各专业毕业生对于专业英语的掌握程度无法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

一直以来,中小学阶段英语教学内容都是强调英语基本技能的EGP学习,而进入大学之后,学生们接受的还是EGP教学,这是教学内容上的重复,这自然会导致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兴趣缺失,产生厌学心理。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英语水平——只剩下一张大学英语四级或者大学英语六级的成绩报告单。这充分凸显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弊病:英语教学方法模式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需求脱节;师资来源单一,学术背景同质化;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为主,而真正能够提高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内容几乎没有,这完全偏离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鉴于耗时低效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压缩课时和缩减学分——有的高校学生一旦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就可以申请免修课程,有的高校将学分压缩到一半;调整课程设置——以绥化学院为例,将原有的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必修课程改为两个学期必修课程和两个学期跨文化交际、英语阅读等选修课程;更有些高校将大学英语课程转向英语专业课程,开设英美文化、英美文学等课程。这一系列的措施非但没能解决大学英语教学的困境,反而让大学英语教学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危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行业对于人才国际化的需求日益增强。对于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使大学英语教学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为学生步入岗位做好准备,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将大学英语教学中转向以学生实际需求为教学目的的ESP教学势在必行。但是,鉴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尽如人意的EGP教学以及当前ESP教学良莠不齐的实际,当务之急是确保大学英语教学从EGP顺利转向ESP。

三、EGP向ESP转向模式构建

Jordan根据学习者使用语言的最终目的和语言环境将ESP分为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和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 EOP), 学 术 英 语 可以再细分为一般学术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 EGAP)和专业学术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AP)。EGAP 强调各学科中一般化的内容,即学术英语口语和书面语交际能力,如听讲座,记笔记,查阅文献、撰写论文等;ESAP则强调特定学科在既定职业语境中的英语运用能力,如医学,法律等。

(一)课程设置

对于大学EGP和ESP课程的开设,一直以来争议不断,文秋芳归纳了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提出学术英语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以蔡基刚为代表);第二种意见认为通用英语是主导性的,学术英语只能在一小部分如“985/211”大学实行(以王守仁、胡开宝为代表);第三种意见认为学术英语和通用英语可以互补并存(以文秋芳为代表)。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实际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以ESP,更准确的说是EAP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但并不是完全摒弃EGP课程。而在EAP课程的设置中,依据需求分析原则,应以EGAP课程为基础,是ESP课程的主体,ESAP课程为高级阶段,可以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开设。

在课程衔接上,一定的EGP能力是进行ESP学习的基础。总体来说,我国大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相较于过去有所提高,对于进入211和985这样大学的学生来说,高考英语分数相对较高,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言基础知识,完全可以从进入大学就开始ESP课程的学习。而对于进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加强语言知识还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这样的院校应当首先开设一定的EGP课程为学生补充基础知识,以使他们更快地过渡到EGAP的学习上来。而对于那些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高年级开设ESAP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教材制定

教材是教学的媒介,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教材是教学效果的保障,是教师教学的有效载体。因此,在ESP教材的使用上,必须坚持“需求分析”的原则。由于各高校在课程设置、师资构成、学生水平等方面千差万别,从国外引进教材或是采用其他院校编写的教材都存在明显的不适应性。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所在高校的实际需求编写适合的分科专业英语教材。分析国际上比较成熟的ESP教材,主要包括EAP教材和EOP教材,EAP教材又分为EGAP教材和ESAP教材。ESP课程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运用相关学科专业英语的能力,掌握了教材编写的理念,就可以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师跨学科合作,自行编写教材。但无论编写哪一类教材,都应遵循三大原则:满足特殊需求原则、强调语言技能原则和体现练习真实性原则。教师编著教材需要考虑教材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中心地位;教材中的任务是否给予学生用于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练习的安排是否达到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目的;教材中的材料是否具有真实性,是否涵盖了相关领域的语言特征等等。自编教材更符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再融入ESP教学管理者、课程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观念,这更有助于提高教材的适应性。

(三)师资构成

无论是在课程设置、教材制定还是在师资构成上,都要力求做到“最优化”。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绝大多数英语教师为各高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学历背景是文学和语言学,要求他们转向ESP是个艰难的选择。大学英语教师转型ESP教师模式基本包含三种模式:教师自我发展模式,联合授课模式和培训模式。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中,不难发现这样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师对于ESP了解不多,对各学科专业独有的语篇结构和语言规范了解得更少。因此,在开展ESP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充实教师的ESP知识架构,反思能力的不足,通过理论学习和行业实践提升对专业需求的理解,以满足ESP教学的需要。除了考虑教师自我提高,还应寻求教师间的合作。在师资分配上,尽量扬长避短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原有分科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层面和不同形式的合作,形成教师共同体,从而实现专业的成长,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此外,国际联合培养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ESP教学是国外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基于大学英语教师的语言优势,在出国培训中,他们可以深入课堂参与到外国的ESP教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自己更快地适应ESP教学的方方面面。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而言,他们熟悉语言知识,掌握了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经过系统的培训后,完全可以胜任ESP的课程教学。

四、结语

ESP课程在中国仍处于发展阶段,我们在ESP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方面应主动向国外借鉴经验,学习国外先进的理论成果,努力使ESP课程与国际接轨,使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提高水平。每个特定行业的语篇,都有其独特的语篇结构和语言表述规范,都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才得以掌握。反观汉语的学习,接受过义务教育的成年人都可以进行日常的一般化阅读和交流。但如果涉及到某一特定专业领域的文献资料的阅读和理解,对于未接受过系统的培训或者专业的学习的中国人也是无法完成的。而中国学生想要能够阅读理解其学科专业的国际性文献资料,了解其未来就业行业的最新发展,必然也需要经过相应的学习,而这种学习正是ESP课程所能够提供的,也正是大学英语课程应该完成的任务。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ESP转向更加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但该领域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探讨和商榷的问题,只有全社会都关注ESP课程的发展与研究,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的目标才可能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应用型大学英语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