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的路径分析
2018-03-31郑元景
郑元景, 刘 琲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1]。有效动员人民群众以增强社会号召力,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推进现代化建设、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工作方法。因此,准确把握党的社会号召力的科学内涵与特征,科学分析新时代党的社会号召力的比较优势和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新时代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的路径,对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社会号召力的内涵与特征
(一)党的社会号召力的内涵
社会号召力是指一个国家、政党或社会团体通过改变社会成员的态度、意志和价值观,从而形成某种共同思想,鼓励、引导、激发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实践、实现其社会目标的能力。对于政党尤其是执政党而言,其社会号召力是指将社会中不同群体、阶层和力量团结起来,围绕其自身的价值理念、政治目标和社会愿景来行动的社会政治动员能力,具体表现为:(1)对目标群体或阶层的动员力度;(2)对社会产生实际影响的范围。党的社会号召力在本质上就是对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组织与发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党的社会号召力有了新的科学内涵,主要可以理解为以下3个方面。
1.党的社会号召力是对全社会的凝聚能力。凝聚力原意是指物质内部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分子间距离越小,凝聚力就越大。在社会现象中则是比喻将人或物聚集到一起的力量。党在社会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思想力量。党的社会号召力致力于凝聚党心民心,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2.党的社会号召力是对全社会的动员能力。对全社会的动员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其本质在于党运用正确思想与科学理论去动员并武装群众,将正确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政治主张、方针政策等传递给民众,调动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党的社会号召力是对全社会的引导能力。党的引导能力主要是指党注重发挥主体作用,与社会成员形成有效的引领和协调机制,从而实现对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引领能力。党通过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引导社会形成一种核心意识和主流价值观,以激发民众的社会参与热情,并形成一种强大的内在推动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政治保证。
(二)党的社会号召力的特征
党的社会号召力在本质上就是对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组织与发动。它作为一种组织发动群众的手段,往往具有时代性、人民性、参与性、协调性等特点。
1.党的社会号召力具有时代性。时代性是党的社会号召力最为明显的特征,每个时期的社会号召力都有不同的历史任务和内容,但都与时代问题和民族命运密切相关。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结合革命形势,重视唤醒民众的思想觉悟,积极培育广大农民的革命精神,坚持动员民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服务;和平建设时期,党中央以改革开放的伟大任务号召人民为共同的理想目标而奋斗;新时代,党中央号召全社会成员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可见,党的社会号召力呈现出明显的时代性。
2.党的社会号召力具有人民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根本力量。毛泽东曾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3]。党进行社会号召说到底就是对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动员,只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思想,才能持久有效地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党的社会号召力具有参与性。党的社会号召力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社会成员能否积极参与。党对社会工作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而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应予以积极响应和自觉参与,这种参与要有一定的规模,应是双方共同发力的。正如列宁所说的:“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4]党的社会号召力只有高度重视自身和群众的参与性,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民这一主体力量。
4.党的社会号召力具有协调性。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党作为社会过程的领导者和协调者,往往是和参与者共同承担风险挑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这就要求党必须结合人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对各种力量和资源施加影响,使之协调有序发展,但这并不是鼓励大家牺牲个人合理利益,而是党在尊重个性化、多样性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以形成、凝聚某种思想和价值共识,努力实现各方利益和行动的协调一致。
二、新时代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5]中国共产党代表和维护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用以凝聚人心、推进发展的重要治理手段,社会动员历来是我党团结广大民众战胜一切困难、获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的总任务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作为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抓手,新时代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社会号召力是为一定时期的国家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其宗旨要求和具体内容必须“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它不仅能服务于革命战争年代,也能服务于“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全面深入推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建设,要求不断促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协调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对群众进行广泛的社会号召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和震撼力。因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加以优化整合才能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而在社会资源中,人是首要资源,可以通过动员、组织和协调工作将其整合成意志、目标和行动高度一致的社会群体。“不管未来的社会是根据什么路线加以组织,它都必须考虑到一股新的力量,一股最终仍会存下来的现代至高无上的力量”[6]。因此,需要党对人民进行广泛的社会号召以统筹全局,蓄积更多的人力资源,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积极的内在推动力量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历史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党的社会号召力始终是我国迅速发展并跻身于世界前列的必要条件,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保驾护航。
2.有利于提升公民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与素质。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人类的进步,都需要明晰的价值导向和积极的社会参与。通过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不仅可以迅速聚集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而且可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和智慧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党的社会号召力可以有效抵御各种不良思想的入侵,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奠定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及维持社会秩序稳定。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诸多矛盾与问题日益暴露,人类面临的社会危机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多,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追求社会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是重中之重。新时期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一方面可以调整社会结构,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集群策群智、汇民意民心以应对社会危机;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应对危机及逆境的心理素质,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4.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至关重要,于党而言,关系到党能否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于国家而言,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最重要的一点即其是否能将人民群众号召起来。“‘动员’和‘组织’,这两个共产党政治行动的孪生口号精明地指出了增强政党力量之路”[7]。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是在坚持国家本位的前提条件下,将党的意志愿望变成地方发展的实际举措,并不断满足民众参与政治、改善民生的具体要求。既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性,也反映出党在现代化建设状态下维护和保障群众合法利益的能力。在新时代条件下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有利于建设一个自身素质高、领导能力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新时代党的社会号召力建设的比较优势和制约因素
(一)新时代党的社会号召力建设的比较优势
党的社会号召力建设的比较优势,是指相对于其他政党而言,其社会号召力建设的组织制度、意识形态和工作方法所具有的相对优势。而相对优势的有效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社会号召力建设的潜力和前景。只有充分认识和有效发挥新时代党的社会号召力建设的特色和比较优势,才能持续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党的政治制度优势。党的政治制度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广泛商量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8]这些制度为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民主协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提供了政治保障,也为党的社会号召力提供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实现共同目标的合力,对出现的机遇和挑战能够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
2.党的战略规划与组织优势。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从最早的“支部建在连上”到现在的各级基层党组织广泛覆盖,党运用自己的智慧不断贯彻落实各种方针政策,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可以看出,党是充满战略思维和战略智慧的,它依靠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组织、有秩序地层层推进,积极探索目标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坚持着强大的战略定力,有组织、有计划地制定国家的长远发展规划,作出科学而理性的决定,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3.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很难把全国人民思想统一起来。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党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全党,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用合适的方法对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动员广大民众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广大党员干部要与时俱进,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使信仰之基越筑越牢。同时,要善于总结规律,提高工作水平,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有效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胜利完成各种任务。
4.党的群众路线的方法优势。列宁曾明确指出:“无产者单枪匹马是无能为力的,无产阶级的百万大军才是万能的。”[9]对此,党始终有充分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针和工作方法。党实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将正确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与人民群众形成了紧密的鱼水情,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赢得了民众的拥护支持,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优势。
(二)新时代党的社会号召力建设的制约因素
新时代新环境的各种变化使党的社会号召力建设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这既有国家和党内部诸因素的制约,也有外部力量甚至敌对势力的威胁和冲击。
1.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冲击。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拓宽了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使得人们原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在无形或有形中影响着民众的价值观,对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秩序造成威胁,对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意识形态造成冲击。西方敌对势力更是采用多种方式推销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宣扬政治多元化、指导思想多元化的观念,以达到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政治目的。这将不利于党的政策方针的贯彻执行,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进。
2.腐败问题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7万多起,处分13万多人,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从2013年的81%增长到2016年的92.9%[10],反腐败工作呈现不断向上、向好的态势。但全国党员基数庞大,一些党员干部擅用公权满足私欲、假公济私、以权谋私等腐败问题依然存在;一部分领导干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风气,弱化了公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程度,最终损害了党的社会号召力。
3.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全球化及网络化把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和频繁。这既为每个国家带来机遇,也带来极大的挑战。国际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战争依然频发。西方敌对势力一直不遗余力地对我国发动各种攻势,在信息化时代,其“西化”“分化”的图谋不曾消减,意识形态渗透的渠道和手段越来越隐蔽化,越来越具有欺骗性,其夸大政治腐败,企图造谣污蔑、颠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煽动民族分裂势力,甚至干涉我国内政,妄图使我国处于分裂状态。这一系列问题无不影响我国安定团结的局面。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借助广泛的社会号召力向国内民众与国际社会说明真相,团结一切力量坚决打击国内外的敌对势力,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
四、新时代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的具体路径
从我国的发展实践中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需要扬长补短,发挥党的社会号召力的比较优势,结合新时代新情况,探索党与民众有效的互动方式,构建党的社会号召力的新形态和具体路径。
(一)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以提升影响力
1.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1]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的前提。理论与现实的落差造成理论无法科学地解释现实,往往是人心涣散的重要原因。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难以说服民众以获得认同;党的建设如果不能制度化与规范化,也就难以有效地管权、管事、管人。因此,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提升党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2.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11]。目前,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相当广泛,但“广覆盖,低能力”的状况普遍存在,凝聚力与战斗力难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未能很好地示范,这非常不利于党的整体先进性的发挥。因此,必须在健全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其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增强党的凝聚力,提升党员自身形象和凝聚力,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内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党的权威的构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政、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1]。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做到“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1],从严治党,加大反腐斗争力度,重塑党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二)强化意识形态工作以引领思想
1.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意识形态在塑造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对大众意识的引领,就必须强化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为此,必须强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2.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客观现实,创新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以加强自身的科学性,即要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3.扩大意识形态领域的包容性。作为执政党,需要认真研究新时代社会价值观念的新动态和新特点,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符合时代潮流的东西统摄进来,以增强其在新条件下的包容性,再将党的意识形态上升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引导、带动全社会成员为中国梦齐心协力同奋斗。
(三)创新社会号召形式以动员大众
组织和动员群众的方式反映了政党自身的现代化水平和价值取向。国情世情的深刻变化对传统的社会号召形式构成了巨大挑战,党的社会号召形式必须不断变革创新,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
1.走好网络空间动员道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兴起,社会民众越来越依靠新媒体平台获取资讯。党作为社会动员的主体,在动员过程中应结合微信、微博、门户网站等平台实现互联网和群众生活的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如“网上评议政府”等形式的活动,同时在庞杂的网络环境中注意动员话语的质量优化,切中社会热点,让互联网成为动员更多民众的新渠道。
2.传统的动员方式应与时俱进。“中国近代史上所形成的社会动员传统,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一种重要的推动力量”[12]。要充分利用报章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舆论工具展开宣传,但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注重与时俱进,积极宣扬各行业的模范人物及事迹,充分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用戏剧、电影、文艺演出等通俗易懂和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向人民群众宣传,如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节目就能有效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宣传部门应利用好民间资源。各级宣传部门要借助各种民间风俗习惯等贴近群众生活的具体活动形式,利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作为教育载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来引导社会舆论和风气,进一步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的渗透能力和效力。
(四)回应人民群众诉求以凝聚民心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3]只有深入调研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回应民众的真实诉求,切实维护民众的意愿和利益,才能有效地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凝聚民心,从而从根本上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
1.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人民利益需求。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诉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周围”[14]。党要着力解决教育、住房、就业、“三农”等民生问题,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带领人民群众共同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和指挥能力。
2.改进工作方法。“正确的方式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保障,要认真贯彻执行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大力弘扬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15]。在新形势下,网络成为人们普遍运用的生活平台,党应走好“网络群众路线”,丰富发展群众路线理论,在新时代实现党的群众工作的有效转变。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该不断完善群众工作的网络平台建设,多上网,多看微博评论,从交流平台中了解社会热点,倾听民声,积极回应广大网民关切的社会问题,答疑解惑,并将线上工作延展到线下的具体行动,将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真正达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
党的十九大报告充满战略思维和战略智慧,是新时代建设党的社会号召力强有力的宣言书。面向未来,更应学习并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加强党的社会号召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