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龙文区重拳整治生猪养殖面源污染
2018-03-31冯晓巍
冯晓巍
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农林水利局 福建漳州 363007
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2012年被评为省级生态区,拥有国家级生态镇3个、省级生态镇1个,省级和市级生态村32个,地处九龙江中部冲积平原,区内水网稠密,九龙江北溪、西溪三面环抱,全长23.5 km,九十九湾贯穿全境,全长50.5 km,其中九龙江北溪(龙文段)全长14 km,属于饮用水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范围,有3个饮用水源取水口,面积8.86 km2。龙文区曾是著名的生猪出栏大区,高峰时期存栏数达40多万头,生猪养殖成为农村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粗放型的养殖方式也成为影响水环境安全和富美乡村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给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龙文区委、区政府以对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现代畜牧业发展主题,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努力控制畜禽污染物排放总量,重点治理生猪养殖污染,大力推进关闭、拆除、标准化改造等畜禽污染防治措施,把生猪养殖面源污染整治作为国家生态区创建和九龙江北溪饮用水源安全保护的重点工作来抓。在前几年投入1亿元、拆除养殖设施50多万平方米、减少生猪存栏31万头的基础上,2013年7月份以来,以总动员、打战役的态势,全面实施猪舍去功能化整治行动,在全区范围内掀起新一轮全面清退流域生猪养殖攻坚战。特别是通过2017年这一轮中央环保督察,龙文区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狠抓责任落实,按照中央环保督察组边督边改要求,针对重点、热点问题,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将郭坑镇暂时保留的11家通过环保部减排核算的规模养猪场也全部纳入整治范围,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铁的纪律,全面整治生猪养殖面源污染,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生猪养殖污染问题。全区累计投入专项整治资金近4 000万元,关闭养殖场7 453户、面积191.5万平方米,减少生猪37万头,率先在漳州市实现建制县区生猪全面禁养目标。
1 科学决策,组织保障得力
龙文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农林水利、环保、财政等部门领导干部,在深入镇村考察养殖污染现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及建议,借鉴长泰县生猪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坚持标本兼治、因地制宜原则,研究出台 《龙文区猪舍去功能化整治实施办法》、《漳州市龙文区养殖业污染治理考核办法》、《漳州市龙文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生猪养殖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六条措施的实施意见》,与各镇、开发区签订 《2015-2018年漳州市龙文区生猪养殖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对全区所有生猪养殖场户登记造册,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实施以奖代补办法,明确整治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奖励范围、奖励标准、责任追究办法,全面揭开全区深化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的序幕。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区、镇分别成立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党委、政府主官挂帅,纪委书记、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分管领导牵头,流域整治办主抓全面整治工作。区政府从农林、环保、监察、财政、审计、农办等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复核审查、督查小组,负责对去功能化养殖场进行抽检复核,推行每15天为一个节点、每一节点一进度、一复核、一通报的制度,组织有序有力。
2 整治彻底,推进机制有力
一直以来,龙文区委、区政府彻底整治生猪养殖污染的态度和决心坚定,另一方面也十分注重民生稳定,采取宽严相济的政策举措,实行宣传引导、政策激励、干部带头、部门督促、重点突破的推动机制,调动镇、村干部积极性,力争赢得广大养殖户的理解和支持,避免群体事件的发生,为取得整治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赢得了主动权、提升了公信力。一是宣传引导。整治期间,不间断采取电视台滚动播放整治通告、印制分发养殖污染危害小常识,宣传车、村广播巡回宣传,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分片包组入户说服教育等形式,引导养殖业主转产转型,使关闭养殖场成为广大养殖户的自觉行动。二是政策激励。采取任务进度与奖励资金挂钩的机制,分批分阶段对主动拆除养殖设施并签订协议的养殖场户分别奖励20元/m2、16元/m2,乡镇、开发区也采取多种灵活奖励政策,既保护了群众利益和整治积极性,又区别对待,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有利于防止养殖反弹。三是干部带头。各镇村两委干部发挥标杆作用,主动弃养,发动亲戚朋友带头搬迁生猪、拆除猪舍或关闭饲料店,率先完成整治任务。四是部门协作。只要断了猪饲料,猪就养不了,区市场监管局、农林水利局、公安派出所等部门齐心协力,专门组织抽调人员,组织开展兽药、饲料非法生产经营和养殖业非法占用土地、林地专项整治行动,关停整治112家无证经营的兽药、饲料经营户(店),同时市盐务局也给予大力支持,对2家非法使用私盐的饲料搅拌加工场进行处罚。五是重点突破。朝阳镇生猪养殖涉及17个行政村,共有养殖户5 693家、猪舍面积125.83万平方米,分别占全区总数的76.5%、66.2%,是养殖污染最严重、整治难度最大的乡镇。对此,因地施策,采取从沿江村向内陆村包围、重点攻克与全面铺开相结合的形式,镇村干部全部分片分组、户户推进,根据小猪、中猪、大猪、母猪等猪种分类整治办法,按类清点造册,小猪、大猪、母猪3日内搬迁完毕;对中猪,以村为单位,选择存栏数排在该村前列的养殖户,集中人力强制关闭拆除,喷上显眼关闭标识,逐步压缩整治范围,全镇仅用4个月时间就全部关闭养殖场。
3 转产转型,宣传引导助力
“不养猪了,还能干什么?”,这是很多“失猪”农民最大的烦恼,也是禁养之后必须面对的问题。龙文区政府想在前头、干在实处,采取边整治边引导、边限制养猪边放活政策的思路和举措,有序引导养猪户转产转型。一是大力开展技能培训。依托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培训,邀请市区农业技术专家根据各村实际开展各种技能培训,让农民掌握新的种植技能,进行产业转型,累计举办10期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完成“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培训1 100多人。二是大力引导养殖猪舍改造经营。在不违反“两违”治理政策前提下,蓝田镇、步文镇、开发区鼓励部分猪舍改造成出租屋,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以提高收入;朝阳镇、郭坑镇大部分猪舍改造种植蘑菇等食用菌。三是大力支持养殖户抱团发展。区政府积极向省、市政府争取支持,朝阳镇、郭坑镇分别被列为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市级农民创业园,享受现代农业的各项政策资金扶持,同时实行财政奖补政策,鼓励成立各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协会等经济团体,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种植、培育蔬菜、精品花卉苗木,建立菜篮子基地。全区现有专业合作社47家、家庭农场26家,注册资金累计3.2亿元。四是大力实施以工促农。利用蓝田经济开发区北部片区的发展,引导农民进厂务工或者发展代工服务业,既可掌握新技能,又可增加家庭收入。
4 巩固成效,巡查机制发力
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制度,是巩固整治成果、遏制反弹最有力的办法。龙文区采取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巡查督查两手抓两手硬的措施,建立了严厉的巡查经费保障、绩效考核奖惩、约谈问责、有奖举报等机制,出台《龙文区建立健全生猪养殖污染防治长效管理办法》,区政府每年投入专项巡查经费20万元,对巡查、督查、督办时间、程序进行细化,以镇为单位,镇主要领导对长效管理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做到责任到村、到人;建立了有力的巡查、督查、督办机制,区政府成立4个督查组,镇、村分别成立巡查工作队伍,实行每天一巡查、每月一督查,加强动态巡查管控力度,做到发现反弹一起坚决取缔拆除一起,已累计取缔养殖反弹255起,清理生猪3 500多头,从根本上遏制了复养反弹现象。
5 畅通渠道,全民监管给力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途径,加强生猪养殖面源污染防治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让社会公众和农民群众认清生猪养殖面源污染的来源、本质和危害,切实提高农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力宣传生猪养殖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意义,推广普及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防治措施。加强与媒体互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畅通公众表达及诉求渠道,充分保障和发挥社会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监督作用,为公众参与推进生猪养殖面源污染的防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今后,龙文区将继续象珍惜生命那样保护九龙江母亲河的安全,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结合智慧河长制度,全面推进生猪养殖面源污染监控,持续改善提升九龙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继续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铁的纪律,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和“百姓富、生态美”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