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种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8-03-31,,,
, , ,
(1.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 包头 014019;2.内蒙古自治区种子管理站, 呼和浩特 010018)
近年来,国家对种业发展和种业人才越来越重视,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明确指出加强高等院校农作物种业相关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提升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质量[1]。2016年7月农业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扩大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对种业人才培养又提出了新要求[2]。高职院校肩负着为行业企业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5 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也都强调要深化高职教育的产教融合。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手段,也是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因此,本文以为种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为例,以3个对接为路径,构建了“三轮实训、四员定位”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理念,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有益借鉴。
1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设置对接行业需求,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内蒙古自治区是玉米种子和马铃薯种薯生产、销售的大省,也滋养着多家注册资金在3 000万元以上的种子公司。目前,种子企业普遍存在“新人业务素质低”、“高端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也存在“学生就业不稳定”、“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困境。为解决这两方面的困境,实现校企双赢、协同育人,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依托行业、对接产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思路,为适应国家种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立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以下简称种子专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种子行业企业培养掌握种子生产与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能从事商业化育种、种子生产、种子检验和市场营销的服务与管理等复合应用型人才,是三年制专科专业,是校级品牌专业,多门主干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该专业实践性强,涉及的专业技能点多,和行业结合紧密,也是种子行业的证书课程,因此该专业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的专业型人才。
图1 种子专业课程设置
图2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图
种子专业自成立以来,十分注重与企业的协同育人。一是在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时,注重吸收种子行政主管部门和种子企业人员的参与,成员中有40%以上为种子管理部门和种子企业的管理者和业务骨干,共同参与专业教学大纲、教材、课程和实训等编写工作。二是依托实训基地,种子专业与自治区内外的30多家种子公司紧密联系,并与其中的12家公司签订了校外实训合作协议,大三学生全部到企业定岗实训,同时选派2~3名教师跟踪指导,并同步在企业管理岗位锻炼。三是人才的“请进来、送出去”,种子专业设置种子行业专题讲座,主要邀请种子管理部门和种子企业的业务骨干到校讲解种子行业前沿的各种专题,同时承担种子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每5年必须有半年以上种子企业行业实践经历,否则不允许技术职称的晋级。四是课程内容突出特色,我院学生的就业地区主要是在中国北方,而中国北方主要是玉米、马铃薯、蔬菜三类农作物种子企业,因此各课程的实训内容也主要围绕这三类作物展开。
2 深化产教融合、以“必需、够用”为度,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只解决了职业教育招生的专业、规模等问题,如何使职业院校培养出产业需求的合格人才,使职业院校毕业生掌握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与职业情感等内容,还需要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
学院根据种子专业对应的岗位需求,参照相关职业标准,以“必需、够用”为度,进行课程内容改革。一是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岗位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三是根据专业标准设计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采用逆向倒推法,即职业岗位—岗位能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对应着专业标准,以《种子检验技术》课程为例,2005年农业部颁布了《种子检验员考核大纲》,大纲里规定了作为一名合格的种子检验技术人员除了掌握种子检测技术外,还应掌握种子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同时作为种子企业的一名检验员除了需要掌握检测技术外,更需要科学判定检测结果和规范填写原始记录,因此课程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增加了《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等。
3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三轮实训、四员定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学院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和“实践教学生产化”的原则,深化“产教融合”,大力推进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构建了“三轮实训、四员定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通过真实或仿真职业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零适应期”上岗人才。
三轮实训:根据现代种子企业岗位设置和学生的培养目标,以技能培养为主体,分别对应设计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三轮递进式实训,职业能力实现从“外行—懂行—内行”式递进。
基础技能实训:第1、2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生产技能,实训内容围绕农作物农事操作,作物识别、作物栽培等,培养学生掌握农作物的基本生产技术。
专项技能实训:在种子公司内部,主要有四大部门:繁育部、生产部、检验部和销售部,同时也需求育种技术人员、生产技术人员、检验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四种专业型技术人才,因此专项技能实训就定位于这四种技术人员的岗位能力,在第3、4学期利用校内占地400 hm2“中国敕勒川现代农业博览园”生产基地,安排了4种专业技能的专项技能实训,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使学生掌握从播种、杂交授粉、收获,再将收获的种子进行加工贮藏、检验等生产技能,整个链条式流程由四门专业课教师间协调、同学自己操作,使他们做中学,学中做,完成种子从种到入库的全过程,由外行人转为懂行人。
综合技能实训:第5、6学期,根据种子企业运行规律和种子生产规律,利用校外种子专业的实训基地将学生带到种子生产、销售一线参观学习、实训、顶岗,春季将学生带到种子市场掌握种子销售技能、种子生产基地掌握制种技术,夏季将学生带到制种基地掌握杂交授粉、种子田间质量控制等技能,秋季带领学生到种子企业掌握种子收获、加工、检验等技能,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系统学到并获得种子企业高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完整的技术和能力,由懂行人成长为内行的专业人士。
高职院校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同时要不断更新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内容,不断创新理论和实训教学方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张新忠等[4]探讨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认为以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郑跃进等[5]提出“四个层次、八个模块”的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朱世杨[6]构建了点(每个学生落实1位导师)、线(导师全程参与学生培养)、面(科研资源整合于专业教育)、体(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相结合的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本文从工作实际出发,探索与实践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良性互动的“校企共赢”的长效种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三轮实训、四员定位”与企业员工零适应期的实践教学体系,使种子专业人才培养在“供给侧”改革建设中发挥更大地作用,成为区域创新的榜样和源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EB/OL].(2011-04-10)http;//wenku.baidu.com/view/ha4832a3284ac850ad024294.html.
[2]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扩大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EB/OL].(2016-07-14)http;//www.moa.gov.cn/govpuhlic/nyhzzj1/201607/t20160714-5206695.htm.
[3]牛士华,陈福明.新常态下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4):25-27.
[4]张新忠,郭宝键,吕超,等.浅谈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种子,2016,35(7):133-134.
[5]郑跃进,孟超敏,王黎明,等.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研究——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种子,2015,34(9):128-131.
[6]朱世杨,罗天宽,张小玲.高职种子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种子,2016,35(3):129-132.
(本栏目责任编辑:申晓、陈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