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不过的那道坎
2018-03-30王臣有
王臣有
【摘 要】莫言的《蛙》是一部颇具争议的作品,同时它也是第一部敢于直面反映計划生育与传统生育理念矛盾的作品。莫言好像挺看重《蛙》这部小说的①。 也因此斩获诺贝尔文学奖,引起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从法律与情感、感性与理性、传统与现实的矛盾入手,揭示了那个时代传统重男轻女思想与国家计划生育的冲突和矛盾,甚至为之付出生命,值得反思和警示。
【关键词】《蛙》;莫言;法律与情感;感性与理性;传统与现实;计划生育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6-0217-02
《蛙》是莫言的一部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品,以“姑姑”作为医生前后矛盾的悲剧人生为线索,叙述中国早期生儿育女的传统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冲突矛盾。在访谈中莫言把姑姑视作“心中的神”,说她是“高密东北乡圣母级的人物②”。作为传统的中国人,有着固有的传统思想,只有有了儿子才被社会认同,才有了香火。反之就会自我否定,觉得对不起列祖列宗。因此当国家开始控制计划生育的时候,矛盾冲突不断。这种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姑姑也就从早期的“送子娘娘”摇身一变,变成了当时群众口中的“杀人狂魔”。她在计划生育实施前后截然相反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思想与社会现实的激化。文中充满了法律与情感、感性与理性、传统与现实的矛盾和无奈。
一、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法律与情感的矛盾。通过文本我们可以看出,姑姑本身并不坏,从前期的救死扶伤就可以看得出。姑姑红二代背景,学得了一手好的接生医术,天生正直、善良。计划生意实施以前,她接近零死亡率的接生经历,被乡里乡亲赞美为“送子娘娘”。
作为红二代,服从党的指挥是她的天职。因此也就造就了法律与情感的纠葛。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作为党员的她,把服从天职作为第一要务,容不得半点闪失,也因此断送了好几条人命。这个时候究竟是法律大于情感,还是情感大于法律,就成为了首要矛盾。我们看到张拳老婆耿秀莲因为计划外怀孕,姑姑领着一干人等,上门用高音喇叭播放宣传口号,同时逼迫他们堕胎,耿秀莲被逼伪装跳河自杀,试图蒙混过关逃跑,结果意外死在了河中。可以得知,此时的姑姑是本着法律大于一切的原则在做事,本身也无过错,只是这种政策遇到了几千年的传统育儿观念,造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姑姑的侄子是一名军人,蝌蚪,其第一任妻子王仁美,第一胎本想来对双胞胎或者儿子,恳求姑姑透露生子秘方,结果姑姑斩钉截铁告知根本没有这种药,即使有也不可能给她。因为不符合国家政策。
“姑姑是共产党员,政协常委,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副组长,怎么能带头犯法?我告诉你们,姑姑尽管受过一些委屈,但一颗红心,永不变色。姑姑生是党的人,死是党的鬼。党指向哪里,我就冲向哪里!”
姑姑严肃地说,你们年轻人,要听党的话,跟党走,不要想歪门邪道。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是头等大事。书记挂帅,全党动手。典型引路,加强科研。提高技术,措施落实。群众运动,持之以恒。一对夫妻一个孩,是铁打的政策,五十年不动摇。人口不控制,中国就完了。小跑,你是共产党员,革命军人,一定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不仅如此,在两年后王仁美头胎出生时,就被姑姑自作主张放入了节育环。可见姑姑的法律意识之强。在国家政策方面,她是坚定地站在法律的层面在办事。这也是不断造成悲剧的原因。为了生二胎违规受孕,蝌蚪和家人都希望姑姑能够网开一面,蝌蚪甚至不要官职。姑姑拒不同意,同时报警把非法帮助王仁美取环的袁腮抓了起来,同时为了抓住逃跑的王仁美,姑姑竟然公然采取殃及鱼池的做法——如果王仁美再不出来,就将邻居的财产一并付之一炬,逼迫王仁美去堕胎,结果也是一尸两命的悲剧。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姑姑的政策执行和法律意识是不容侵犯的。体现的更多是法律层面,把个人情感放在一边。这也是让人容易怀疑的地方,究竟该不该赞扬,还是觉得有失偏颇。这种矛盾令人久久不能平静。
(二)感性与理性的矛盾。陈鼻的老婆王胆,因为怀二胎,同样东躲西藏,也未能逃脱姑姑的“追杀”,为了祖国人口大业,姑姑必须一视同仁,各种招数用上,还是那般强硬。同时,她也有感性的一面,因为在河上追逐王胆的时候,包括“小狮子”似乎闻到了一股女人神圣的血腥味,故意跌落河中,让救她的人也同时落水,就是为了给王胆生产拖延时间。可见这个时候也是他们个人感性与理性达到了矛盾的高潮。姑姑看出了端倪,内心一边必须坚持国家号召抓住王胆强制人流,一边又百感交集希望王胆快点生产,只要过了那道“锅门”,就可以光明正大地迎接新生儿了。
我们通过以下对话可以看出“姑姑”矛盾的统一体,她也是在感性与理性中挣扎。在关键时候“杀人”的手变成了“救人”的手。体现了感性的一面。
陈鼻在筏中,揽着王胆,哭着,笑着,喊叫着:王胆,你快生啊!快啊!生出来就是一条性命啊!生出来她们就不敢给咱捏死啊!万心,小狮子,你们败了!
哈哈,你们败了啊!
与此同时,王胆发出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撕肝裂胆般的哭叫声。
机船与木筏紧挨着时,姑姑一探身,伸出了一只手。
陈鼻摸出一把刀子,凶神恶煞般的:把你的魔爪缩回去!
姑姑平静地说:这不是魔爪,这是一只妇产科医生的手。
同时,在得知早产儿是女婴的时候,陈鼻的重男轻女思想瞬间流露,让姑姑大骂他是畜生,反映出了姑姑也有母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只是这种感性和理性受到了国家政策影响,不得不深埋在心底。王胆也不幸离世,“小狮子”和姑姑一直照顾陈眉,直到陈鼻被强行带走。
筏上传来了婴儿喑哑的哭声。
我猛然回过头去,看到姑姑双手托着这个早产的赤子,小狮子用一根纱布缠着婴儿的腹部。
又是一个女孩,姑姑说。
陈鼻颓然垂首,仿佛泄了气的轮胎。他双拳轮番击打着自己的脑袋,痛苦万端地说:天绝我也……天绝我也……老陈家五世单传,没想到绝在我的手里……
姑姑说:你这个畜生!
(三)传统思想与现代经济发展的矛盾。“姑姑”这个人物在革命的知识分子中具有代表性,但她是忏悔的③。姑姑在后期的悲剧人生预示着她也是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通过她一次酒后在田地被青蛙撕咬衣不蔽体,撞见捏泥人的赫大手,并与之结婚可以看出,其内心是一直愧疚的,受到良性的谴责。姑姑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祈祷中度过,通过以下片段可以看出端倪。
这些孩子,个个都有姓名。我让他们在这里集合,在这里享受我的供奉,等他们得了灵性,便会到他们该去的地方投胎降生。姑姑引领着我们逐格观看,一一对我们讲解着他们或她们的去处。
这个女娃,......,原本应该在一九七四年八月.......,但被姑姑毁了......
这个男孩,......,原本应该......降生,被姑姑毁了......
还有这两个姊妹花,姑姑指着安放在一个格子里的两个泥娃娃说,......
可见,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是几千年的传统育儿观可不是这么容易动摇。书中的不少人物经济上都获得了成功,甚至过上了富豪生活,但是他们脑子里的传统观念依然很强,早期的计划生育让他们无法释怀,因此在后期计划生意政策完善后,都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超生。包括“小狮子”心中也是充满了矛盾,一心想要个儿子,尤其在中美育儿医院里看到金发碧眼的孩子,那渴望的眼神,简直让对方父母很是反感。通过一下对话可以看得出。
小狮子很感委屈,先是骂了一通那些肆意超生的富人和那些与外国人结婚后便拚命生养的男人和女人,接着便自怨自艾,后悔当年跟着姑姑执行严酷的计划生育政策,引流了那么多婴儿,伤了天理,导致老天报应,使自己不能生养。然后又希望我也去找一个洋妞结婚,生一堆混血小孩。
她说:小跑,我真的不嫉妒,我一星半点儿嫉妒都没有,你去找个洋女人结婚吧,你们放开了生,能生多少就生多少,生出来送给我,我帮你们养着。
——讲到此处,她的眼睛里盈着泪水,呼吸变得急促,丰硕的胸脯微微起伏,一腔母爱,无处发泄。
在得知袁腮开了牛蛙场,其实真正的主业是非法代孕的时候,她竟然哄骗蝌蚪,将其精液取走找陈眉代孕。尽管后期蝌蚪在坐船的时候,通过船员之口得知了所有真相,气急败坏地打了“小狮子”,甚至不惜一切代价要陈眉堕胎。其实他内心也是矛盾的,他也渴望要一个儿子。但是在伦理上他无法接受,更无法接受是陈眉代孕的事实。
在经过给陈鼻100元的风波后,被张拳的后代——那个蛮横的小流氓和他的两个亲人颠倒黑白,联手打个半死的蝌蚪逃过一劫。警察的出现,不仅无心关心他的状况,而且望着广告牌的情景很具有讽刺意味,警察和蝌蚪都属于军人,以下对话刺激了蝌蚪对代孕的认知。
三个警察走到我面前,向我询问情况。另一个高个警察眼睛依旧盯着广告牌,嘴巴对我说:你感觉怎么样?要不要送你去医院?,另一个方脸阔口的警察还定定地望着广告牌不肯移步。
眉中小瘤说:汪哥,走啊!见了孩子就挪不动腿了!
那阔口警察巴咂着嘴唇说:太可爱啦!太可爱啦!
眉中小瘤道:那就赶快给嫂子下种啊!
阔口警察道:她是盐碱地,我只播种,但她不发芽!
高个警察道:你也别只管抱怨嫂子,自己也去查查,没准你的种子是炒过的!
阔口警察道:那怎么可能……
同时,警察来之前他在医院门口倒在宝马车前,瞥见昔日的老同学开着豪车,车里抱着粉红色的婴儿,突然顿悟人生,感觉到了生命的可贵和美好,彻底解放了压抑已久的传统人性,彻底接受了“小狮子”的做法。
二、结语
“蛙是多子的象征,蛙是咱们高密东北的图腾,我们的泥塑、年画里,都有蛙崇拜的实例④”《蛙》的寓意深刻,表面蛙类,隐喻人类。蛙天生喜欢繁衍后代,不遗余力。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也深受传宗接代的影響,甚至比蛙更现实,那就是必须生男孩,只有男孩才是香火继承人,时至今日,虽然现代人的观念得到很大改变,但是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很大一部分群体。唯一不同的是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人性,制度更加完善,也更加珍重生命。
注释:
①2011年9月18日,莫言接受新浪卫华读书采访,在提到《蛙》时说:这是他的一部比较特殊的小说,“其塑造的人物,小说的结构,所有表达的个人的一些想法,应该在我过去的11部作品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②莫言:《莫言谈文学与赎罪》[N].东方早报,2009-10-2.
③2013年4月27日莫言受聘为山东大学讲座教授,他在受聘之后与文学院研究生座谈时,说了这番话。
④莫言.蛙[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