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临床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2018-03-30张志花董健刘仰斌
张志花 董健 刘仰斌
【摘 要】目的:本文通过对临床专硕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架、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有效解决策略进行探討,以期对临床专硕的医学教育改革和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临床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3;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31-0221-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1.107
【Abstract】objectiv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ramework of the training system for clinical postgraduat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effective solution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raining quality for clinical postgraduates.
【Key words】Clinical Specialized Postgraduates
我校2015 年首次招收临床专硕研究生,按照国家要求,根据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要求,以培养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临床医师为培养目标,坚持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符合临床需要、能胜任临床工作的合格医生。制订了复试调剂录取办法、学位课程设置、岗前培训、临床实践技能训练、职业道德培养等环节的文件。本文对我校临床专硕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阐释,希望能够为其他兄弟院校的临床专硕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1 临床专硕培养体系构建
1.1 把好入口,规范流程
成立纪检监督下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程视频监控下进行心理素质测试、英语能力测试、专业课笔试及专业与综合素质测试。各二级学院在制定专业与综合素质测试方案时,充分考虑本学科(专业)特点,注重考察考生医德医风方面内容,坚持科学选拔,发挥复试在考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考察中的重要作用。
1.2 优化课程,坐实基础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分析能力以及对临床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能力[1],为构建符合临床专硕执医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除基础课程外,设置了专业外语课程,通过知行讲坛专题增加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通过开放性实验室安排进行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
1.3 岗前培训,扎实理论
我校对临床专硕研究生进行集中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为:研究生管理制度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解读、医院质量控制知识、医院感染知识、临床合理用药和用血及医疗管理制度,临床各科室技能操作集中轮训,培训考核合格后正式进入临床轮转。
1.4 严控考核,规范带教
临床专硕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是临床能力考核。考核内容重点体现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此外还包括出勤率、医德医风、实践操作及专业知识。考核由专门的科教人员进行督导、反馈。强化示范引领,定期开展优秀导师和优秀导师团队等评选活动,对于成绩突出的导师和带教老师,进行表彰与奖励,引导导师重视研究生成长、潜心研究生培养。
1.5 严控质量,规范论文
临床专硕学位论文在于应用性,病例分析报告或调研报告均可。选题一般结合临床实践工作,通过临床病例资料分析、新手段及新应用等,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临床研究的实用价值。
1.6 双导师制
临床专硕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由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和实践能力训练指导教师组成,分别负责学位论文指导和实践带教工作。
1.7 论文双盲审
我校临床专硕所有论文统一外单位送审。抽检结果是检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学校学科优化建设和学位点评估的重要依据,是确定各专业研究生招生指标、导师指导能力评价及导师遴选指标分配的参考依据。
1.8 加大奖助,提供保障
国家为临床专硕提供助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在此基础上,各培训医院为临床专硕提供每月400元的用餐补贴,同时享受每月400元考勤奖和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后加300元的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研究生的经济压力,为学生潜心从事临床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2 面临的问题
2.1 导师带教积极性低
临床专硕研究生进行33个月的临床轮转,带教和指导流动性大,各岗位时间相对较短。导师缺乏指导的时间,对本专业学生监管不到位,不能较好的开展教学查房、交班、疑难及死亡病例讨论等基本医疗,“本科现象”普遍存在;毕业论文不作科研要求,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锻炼不足也是造成导师带教积极性低的原因。
2.2 教学理念没有转变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以临床实践能力为主的临床医师,临床科室普遍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同质化”培养的问题[2],临床专硕研究生培养具有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临床科室普遍存在住院医师培养模式,忽视了其作为研究生的特殊性。
3 解决方案
(1)明确定位,服务地方。临床专硕研究生是面向医疗卫生机构培养的高层次临床医师,要求具有坚实的临床医学知识体系,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在于临床能力的训练和提高[3]。地方医学院校承载着为地区人民服务的责任,应立足于地方医学院校区域特点及就业的特殊需求,扎根基层,为区域卫生与健康事业服务,以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坚实临床医学专业知识,较强临床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
(2)调整课程设置,提升课程学习效果,培养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临床专硕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临床分析能力的锻炼及临床诊疗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能力,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临床教授授课,加大对临床应用能力的训练。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基础课程通过校级课程互选、互认,利用空余时间进程课程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3)强化临床实践,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临床专硕研究生侧重临床实践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知病、辨病、诊病能力,临床综合能力考核是培养质量的主要评价方式,包括论文答辩、病例辨析、技能考核等方式,坚持岗前培训、出科考试、中期考核与终期验收相结合,严格规范过程培养,保证临床专硕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绩效考核是关键。如何提高临床导师的积极性和带教水平,将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通过改革绩效管理办法采用带教人数进行绩效考核。带教研究生2学时/人/周计算;组织和实施出科考试按2学时/人次计算;年度考核按4学时/人次计算。上岗硕士生导师津贴按照25学时/月计算,提高了导师带教临床专硕的热情。
(5)改进指导方式,科学构建指导模式
临床专硕研究生则主要采用“合作”模式,即由导师、实践能力训练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导师主要负责论文和本专业临床实践工作指导,实践能力训练指导教师主要负责临床能力培养和训练。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进一步明确培养内容和培养目标,优化导师指导方式和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指导模式。
【参考文献】
[1]连铸淡,陈新超,徐永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65—66.
[2]张萍,于智宇,迟宝荣,等.医教协同推进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14(9):865-868.
[3]汪玲,何珂,包江波.临床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研[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4(6):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