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中以学生和活动为主体的实践探索
2018-03-30周利
周利
摘 要: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为了提高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构建以学生和活动为主体的教学尤为重要。要以真实的生活为源头,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关键词:思品课;学生和活动为主体;实践探索
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构建以学生和活动为主体的教学尤为重要。要以真实的生活为源头,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一、解放思想,多与学生互动交流
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然而,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形:在楼梯口、操场上、教室旁,随时随地会见到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向经过的老师敬礼致敬,说“老师好”。老师呢,有的点头致意,有的视若无睹,有的面无表情。留给学生的是一脸惊讶,这恰恰反映出一些老师对学生人格和行为的不尊重。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如《说说心里话》一课的教学中,开始借助图片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滔滔闷闷不高兴地坐在教室里,小丽走过来问道:“为什么不开心啦?”滔滔愁眉苦脸地说:“今天,父亲因为我踢足球的事生气了,我就是喜欢踢足球,这有什么错?”滔滔是耍赖争吵,还是和父亲谈谈心呢?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用自主选择座位的形式来回答。同意“耍赖争吵”的同学坐左边,同意“和父亲谈谈心的”的同学坐右边,然后两组学生互相讨论回答来帮滔滔出主意。在学生自由组合的两组互相讨论中,学生知道了当自己的意见与家人发生冲突时不应该蛮不讲理,耍赖争吵,该明白家人对自己的期望,该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对方。
二、敞开心扉,激起学生乐学的情绪
品德课程是涵盖道德、科学、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让学生对老师有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要营造平等鲜活的师生关系。一是平时多与学生接近,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如下课后,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和他们一块玩一些有益义的游戏活动等。二是以身作则,以理服人。三是遇事有耐心,对学生要多一点关爱。四是课堂上多些微笑。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个人的长处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胆量也会逐渐变大。教师要努力创设“三多”的宽松学习环境,让学生爱学、乐学。一是多设计学生自由活动的环节,如《我的一家》一课,教师不适合多讲,让学生在自主表演,相互评价中明白家庭的温馨离不开父母的无私付出,自己的成长更离不开家庭,激发学生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恩。二是多采用激励性表扬或发“小红花”等正面激励措施,让学生愿说,敢说,敢做,乐学。三是多给学生自我表现机会,如学生发言可变举手点名式为不举手的自由式,有些行为规范要由语言表述改为表演等。
三、俯下身子,还给学生自主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材,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调整“配角”与“主角”的关系。课堂上,师生要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服务者,为学生学习铺路搭桥,解疑排难。
一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的侧重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二年级《品德于生活》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开阔了的学生的视野。
二是可以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学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上升的,学生的知识形成有其阶段性的不同。应根据学生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例如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期与下期中都有对家庭生活关注的内容,上期的要求是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下期则侧重于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参与和对父母爱的表达。因此,上期适宜开展观察和交流活动,而下期开展实践汇报活动更为合适。
三是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强意志、情感、动机等的培养,不仅给学生提供外显的直观活动,更要注意思维层次方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开展尝试活动、整理活动、探究活动、辨析活动、自学活动等。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教师应充分树立科学的学生觀,构建主体性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生活,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