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018-03-30戴建华
戴建华
摘 要:体育锻炼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必要教育环节,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是对素质教育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号召的积极响应,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体育锻炼不仅对学生身体机能发育起重要作用,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样至关重要。下文将结合实际教学经历,总结几方面关于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个人见解。
关键词: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养成;意义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全国范围内普及程度的加深,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教育教学活动不能只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至关重要,不容忽视。体育锻炼过程中,不仅是学生身体骨骼更为健壮,并且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源源不绝的强大动力,在对体育锻炼兴趣的推动下,学生自然自觉参与各项体育锻炼,积极响应教师组织体育锻炼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1]。教师在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时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运动兴趣,通过多元的运动形式和体育锻炼项目,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为了活跃体育锻炼教学气氛,教师亦可利用体育竞技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展各类体育运动竞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比如说,计时跳绳大赛、短跑比赛、跳远跳高比赛……学生通过具有竞争的体育比赛项目带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营造活跃的体育锻炼气氛之余,更是促进学生不畏艰难、迎难而上、敢于拼搏、勇往直前等等优秀精神品质的形成。在某次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在经过一阶段不同种类体育竞赛的开展之后,当组织学生进行500米短跑體育教学活动时,学生一改往常偷懒、逃避、散漫的学习状态,转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和迎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耐性和韧性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提高。
二、强化学生体育锻炼自觉性的养成,形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体育锻炼不只是教育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安排,更应成为学生终身延续的行为习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良好运动习惯,首先需要强化学生体育锻炼自觉性的养成,只有学生自觉参与锻炼,才能发挥体育锻炼最大的教育意义。在实际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时,教师应当通过积极创新新型的体育锻炼形式和内容,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从而保持学生对于体育项目锻炼的新鲜感和参与兴趣,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并且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遵循因材施教教育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才能全面保护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维持和自信心[2]。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成长环境,因此对于同一项体育活动的接受能力和达成效果都不尽相同,教师在体育教学时不应以同一教学标准要求全体学生。例如,在开展跳高体育教学时,由于学生身体机能水平发展不同步,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弹跳力和身体素质,部分同学可能较难完成教学目标。因此,跳高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于这项体育锻炼表现出十分自信和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相反,另外一部分学生则出于自尊本能逃避跳高尝试,越是不主动参与练习,更加难以提高跳高能力。因此,针对此教学现象,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发展特点,制定不同的、科学的、适合的体育锻炼要求和教学指导方法,耐心引导学生完成体育锻炼项目,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自尊心、自信心的保护。
三、加强师生间的沟通,树立良好的人格品质
教师是学生人生重要的引导者,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向师性”的积极教育作用。体育锻炼更多情况是需要团队协助完成的,比如说篮球运动、接力跑、拔河……在组织团体类体育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和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言传身教,逐步引导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中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具体可行性措施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3]。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探究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尽可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格品质。再者,教师应该加强学生体育技能和安全意识的教育,促进学生在快乐、安全的体育锻炼环境中鼓舞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充分享受体育活动带给学生身心愉悦的享受。最后,教师应该重视学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引导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坚持不懈的坚强意志力,树立自我管理、互相协作和自我提升品质的形成。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对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不断磨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坚强品质和坚持不懈的良好行为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有助于锻炼学生拥有更为健壮的体魄,促进学生积极向上、阳光人格的形成,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综合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Z].2011年02月24日.
[2] 茹红忠,明桂芳.影响中学生思想品德因素及对策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3] 代道强,余静玲.学生思想品德现状的调查与浅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