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8-03-30王乾符
王乾符
摘 要: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法。朗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它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能加强记忆,有益于健康;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然而朗读教学却被我们放之一角,本文就朗读的一些基本情况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朗读;作用;教学方式;策略
在所有的语文教学中都要求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要求中也有明确的规定。所谓“阅读”就是“读书”。“读书”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有这样的解释:“看着书本出声的或不出声的读。”出声的读曰:朗读,朗诵或吟诵;不出声的读曰:默读或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对其基本功的一个很好的训练,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
一、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朗读是把握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通过朗读可以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文章的妙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到,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只有靠反复的朗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
其次,朗读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朗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读书时就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不仅如此,还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因为“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当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前人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缘于此。
最后,朗读能加强记忆,有益于健康。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通过音韵调的变化可以产生一系列的声音形象,并使之牢牢印入人们的脑海之中。朗读可以通过视觉、声觉、听觉等器官的协调活动,把知识信息输送到人脑的储存区域,从而起到增强记忆和加强健康的作用。
二、朗读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朗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文章是作者描写现实、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寄托理想的物质载体。作者叙述一件事情,描写一个人物,说明一个问题,论述一个道理,都是被一定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所驱使,为一定的道德理想、生存欲望所启动的。因此,在作者的匠心妙笔之下,无不饱蘸着酣畅淋漓、强烈鲜明的爱憎感情。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熏陶,读好一篇文章会心荡神弛。然而由于受传统分析式教学模式的影响,朗读教学在课堂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从教学中发现了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唯恐学生不懂。拿到一篇课文,老师就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疏通课文情节的需要。课文分析完了,课也就上完了。
第二,目的不明要求不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不少老师已开始重视朗读训练,但由于对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只好采取随意性的“滥读”。
三、实现朗读教学的对策
针对上面的问题,要想提高朗读教学,有以下几点对策:
(1)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充分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每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2)要把学生学完课文后能否做到流利、熟练或有感情地朗读,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指标。(3)逐步改革语文考试的内容要把朗读作为期中、期末考查评估学生语文成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的阅读成绩必须包括朗读成绩。为了保证評估的科学性,应根据《大纲》对各年级提出的朗读要求,制定具体的评估标准。(4)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朗读训练。每篇课文,都有它一定的教学目标,朗读训练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如第一教时的朗读一般是为了学习字词,读通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第二教时的朗读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一些内在情感,第三教时的朗读主要是帮助学生品赏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并通过朗读积累语言文字,使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5)抓住指导的最佳时机,即兴范读。教师的即兴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研究表明:大量的信息需要凭借面部和肢体动作这类体态语言来传递。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对朗读内容产生共鸣,这种感染作用是播放录音无法代替的。(6)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首先,教会学生确定重音。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懂得,句子中的动词谓语,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比喻的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的一些特殊的词,要读重音。另外,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一些表示强烈的兴奋或悲伤的地方,可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其次,教会学生掌握速度。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知道,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句,一般读得要稍快一些,表示悲愤、忧郁、抒情的重点句段,读的速度要慢一些。在整篇课文朗读中,要有快有慢,富于变化。最后,教会学生把握语调。语调是语音、语速、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在实际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的情感的课文要读得高昂激动、响亮明快;表达悲壮的、凄凉的情感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都很重要,但多数农村初中的语文课堂却少了琅琅书声,显得单调枯燥。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大多是名家名作,文质兼美,是学生最好的范文。让我们回归文本,还学生琅琅书声,使朗读之花悄然绽放于语文课堂。让学生读出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读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读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2] 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