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夏山学校式教育中的自由与枷锁

2018-03-30金佩璇

青年时代 2018年6期
关键词:教育

金佩璇

摘 要: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那么,“自由”本身概念的构成是不是就需要“枷锁”与之相对,没有了“枷锁”,其实也就谈不上所谓的“自由”的概念界定。夏山学校中教育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儿童自由成长的“世外桃源”,它令无数教育工作者和万千父母心向往之,期盼着及早将其投入实践,纠正甚至替代我们当今的教育。

关键词:夏山学校;教育;枷锁自由

尼尔说“夏山是一座岛,它也必须是一座岛。”“我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改造社会,而是给少数的孩子带来幸福。” 尼尔毫无疑问是教育界的先驱,将蒙台梭利理论从幼儿园拓展到了17岁,很冒险的一种举动,特别是在当时那样复杂多变的环境下,需要极大的勇气与胆识。然而,夏山学校在未来的很多年内确实如同尼尔所说,是一座孤岛,并且在很长时间内都会依旧是一座孤岛。但这个世界某个角落应该有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学校存在,作为一种精神标杆,也作为一种醍醐灌顶般的警醒力量,提醒那些苦心孤诣把教育定义为“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的人们,教育还有更广泛的内涵。夏山的确有值得参考与借鉴之处,但并不是唯一完美的存在。它最重要的作用是给传统威权教育体制以启示和补充,而并非是很大程度上的替代,因为尼尔所打造的充满爱与自由的夏山学校,其实很大程度上伴随着社会整体枷锁的困境。

一、夏山学校培养目的中的困境与枷锁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而在尼尔看来,教育就是让儿童与生俱来的善良、兴趣、天赋得到自由地发展与满足。他说“培养出一个自由、快乐的街道清洁工远比培养出一个神经质的科学家更重要”。从个体而言,清洁工、科学家只是分工不同的两种职业,一个社会的稳定存在两者都需要,某些个体更倾向于自己是快乐、简单的。从社会而言,两者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就在于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所能辐射到的人数,同时不并能武断地推论一个神经质的科学家是不快乐、不自由的。

培养什么样的人呢?能够获得社会炼金术资格的人,这不仅仅需要自身的文化资本积累,更需要当权者所颁发的资格证书。而尼尔却在著作中表明道,他认同的教育就是提供充分自由的环境,让学生自行制定和执行某些秩序,并按照自身兴趣来决定是否学习、上课。任何自以为是的父母和教师所进行的说教都只会带来永久性的潜在问题。

首先,夏山学校的招生就不是建立在一个完全自由平等的基础之上。夏山式的教育对于教育资源有极高的要求,最后享有这种教育的可能都集中在掌握了高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上层阶级的家庭子弟。教育永远都是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领域之一,无论是从人口、经济、教育资源、社会公平上夏山教育想要推广都具备相当的难度。

从教育的目的上来看,夏山学校的贡献在于将受教者“个体”进行放大,使其免于沦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统一机制,统一标准下的一粒微尘。尼尔基本上是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的践行者,“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不是培养他去适应他将来所处的社会地位。”尽管目前教育的口号是“以人为本”,但实则上还是在以社会为本,以“培养学生将来为社会服务的技能”为本的。这两种培养方式存在着根本的冲突。

从施教者的角色来看,夏山所提倡的孩子们的“绝对自由”也需要一些枷锁来禁锢,比如说涉及到安全问题,涉及到娇惯等问题的时候,自由与放纵之间的界线是非常难以把握的,需要很强的个人素养。特别是对于校长的角色,也有非常高的要求,需要极高的见地和耐心以及对孩童发自内心的最炽烈的爱。

二、夏山学校的教学条件需要多方面的巨大包容性

在尼尔的笔下,爱是治疗几乎所有一切心理问题的妙方。爱的确是解决一切问题最大的力量,无论是仇恨、矛盾,还是困惑、烦恼。缺爱的人可能自闭、反社会,缺爱的孩子会不断地通过犯错误来引起父母、老师以及更多人的关注。但是在个体的学习机会中,这种“相遇”是非常稀缺的资源,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到这样的“教育赠礼”。一些人在重访夏山时,就发现夏山学校在尼尔女儿的主持下,效果并不十分好,学生们并没有在完全“没有学业压力的情况下”,发展出对于知识的渴望和热爱,同时也很难找出学校对于孩子能力的培养。而这种情况还是发生在从小耳濡目染父亲教育体系的尼尔女儿佐伊女士的主持下的学校,很难说,如果换成其他教育者,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而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也需要其家长的极大支持和魄力,对于尼尔教育方法的认同和理解。且尼尔的学校学生数保持在45人左右,我相信教职员工可能与学生数目相差不是很多,而现在夏山学校的学生也大概只保持在100人上下,那么在师资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比如中国,这种小班教学或者针对性很强的教学,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夏山学校在教学环境和管理理念上的自由平等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表面的平等和实际上的固步自封、闭关锁国。夏山学校的自由体现在几乎所有方面,学校秩序、课程安排、情绪宣泄等等。尼尔认为不能为了维护父母的权威、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就命令一个正在专心致志做手工的孩子去给你倒水喝——这样的行为的确只会增加孩子对权威的恐惧,对父母产生爱恨交加的情愫。秩序上,他们的自治会、校长和老师绝对不比学生拥有更多的权力和地位;相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人一票。但这其实也只是看起来的平等,孩子们关心涉及到自己的利益的问题,更多的孩子不参与活动,无形之中在传统学校培养出来的校长和老师已经得到了他们的优势体现。

尼尔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发的学习愿望,即使使用种种手段迫使他们暂时臣服,那么当这些手段终究消失的那一天,动力也就消失殆盡;唯有自发的兴趣才能真正激发人奋发图强的行动力。然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夏山不强制学生收听“外面的世界”,孩子们也因此错过了更高的视野平台,他们是真的知道了要想什么,还是他们只能够在夏山这个狭小的视野中做出自己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夏山学校所倡导的自由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孩子迈向更广阔空间的机会,在他们的脚上套上了一副隐形的枷锁。

三、夏山学校的评价体系与整个社会的错位

在评价体系上与整个社会的错位也是夏山式学校难以实现真正自由的枷锁之一。在成功的定义上,尼尔认为,成功就是能够“快乐地工作,积极地生活。”但是这种对于成功的定义显然与社会浮躁的心态和成功学大肆宣传的论调是不一致的。社會的评价体系是“标签化”的或者是“等级化”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分配和流动也一定不是均衡流动的,而是有所倾斜的。当提及从夏山毕业的孩子们的未来时,尼尔对他们的评价只限制在对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无论是音乐家、科学家、设计师还是演员,他未曾提及这些人的生活与感情、责任与担当等等,其他很多同样能够用于评价一个人的内容,尼尔一方面排斥着传统学校以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但是另一方面他却同样用着变异的“成绩”(就业情况)来考量、评价他的学生。

而当宣传《夏山学校》这本书和介绍这种教育方法的人们,将这种教育方式的成果冠以 “考上大学的比率要比别的学校高出70%”等这类标准对其教育成果加以衡量时,其实就已经背离了尼尔先生本来的教育宗旨了。在这种成功学的评价体系下,即便孩子在夏山学校这样的学校中能够快乐地成长10年,但是在面对社会现实的评价体系,一定会存在着不适应和价值观念的错位。这种情况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非仅在教育一个领域的变革就可以实现的。

尼尔和他的夏山学校作为反抗现实教育的先驱,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让孩子随性所欲的发展兴趣,成为性情中人不是不好,但是如果全世界所有人都成为为着自我兴趣而活、而努力的人,不知道会不会诞生像甘地、曼德拉这样博爱的伟人,拥有领袖气质能够统帅包容一切差异的引领者是否也能存在。因为夏山里的小孩,让人们看到的更多是孩子们“各扫门前雪”、独善其身的个性精神气质。这样具有个性化、随性而为的人更适合从事创作、创新、艺术类工作,但世界要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更要能够延续下去的物质基础,那么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创意这些飘在天上的美好事物,更多的需求还有满足衣食住行、付出劳力汗水、看似“脚下泥”一般却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建设工作。夏山这样的学校,没有办法教养出来这样的奉献者,所以,这样的学校应该存在,但不能遍地都是。

四、总结

如果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和解放,那么尼尔的教育方法无疑是最优的,但如果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整个社会功能的高效运转,那么建立起扎实的知识培养体系和技能培训的积累也是必需的。相比后者,尼尔的自由教育更多的是乌托邦式的构想,而一旦将社会目的摆在了人的自我实现前面,那么更为彻底地解放人就难以谈起,二者孰轻孰重,在教育目的中的矛盾,恐怕随着时代的进步,有可能成为一个终极追问。特别是,当我们所感知的社会趋势是对人性的解放而非压抑时,我们真的应该反思下,这种解放是否是真正意义的解放,还是如同尼尔所说“时代的进步只是机械的进步”?当近代工业大生产时代到来后,我们到底是将人性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还是逐渐沦为机器时代的一个附庸,成为整个社会标准化生产线下一个需要正常运转的螺钉?如果这个问题永远是无解,恐怕教育目的中是为了培养人而培养人,还是为了社会而培养人,永远都会成为矛盾和争论的焦点。

总而言之,“自由”与“枷锁”总是同时出现,它们就像是双生花,正是由于一方的存在才赋予了另一方意义,每一种教育方式都不可能尽善尽美,真正的自由也是人类所追求的的永恒的话题。

参考文献:

[1](英)尼尔 著,王克难译.夏山学校[M].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车内教育
题解教育『三问』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